华南新闻中心 李秀华 发自深圳
和讯网消息 由于征信体系的不完善,消费金融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一些有组织有预谋的骗贷行为。同时,近年来金融欺诈手段和手法更是呈现了升级和变异。而目前行业防欺诈技术同质化严重,更是给了欺诈组织可乘之机。对此,业内呼吁防欺诈“黑科技”技术应尽快落地,而不只是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同时,面对日新月异的欺诈手法,业内表示,未来或将会形成机构之间的联防联控。
据凭安信用去年7月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去年互金业里发现有近35万失信人,且至今仍广泛活跃在各类金融机构。并且,当今的金融欺诈主要来自于“网络黑产”,而这一产业正在往技术化、产业化、国际联网方向发展。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显示,网络“黑产”直接从业者超过40万人,算上“黑产”上下游人员160万人,游离在市场上的身份证约1000万张。
在这些数据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多头借贷、欺诈等多个风险问题。对于目前业内普遍存在的信贷欺诈,在拉卡拉金融总裁王国强看来,其原因除了征信体系的不完善之外,还有以下几点:
首先,网络借贷基于其纯线上的特征,欺诈作案成本低;其次,部分机构比较倾向于高风险的业务,这类高风险业务的客户群本身的风险性就比较大,所谓的“高利率覆盖高风险”,其实是一个悖论;第三,很多机构的风控体系不够完善,存在漏洞,让欺诈分子有机可乘;第四,可能存在行业欺诈的现象,比如网络黑产团伙主导的恶意欺诈。
除此之外,当前屡禁不止的金融欺诈事件,在业内看来,其实也与目前的科技应用技术水平有着一定关系。
王国强表示,目前,在消费金融领域的科技应用水平存在同质化现象,比如很多机构大都是以非定制化的输出为主,并不针对某些特定的金融场景进行定制化开发。此外,很多“黑科技”的概念,部分尚在理论研究阶段。
在王国强看来,相比去年,当下在消费金融领域的欺诈已经呈现出了新的变化:
“比如说,过去通过单条规则就可以识别出来的风险情景,现在往往被包裹得更加隐蔽,需要通过复杂的网络规则才可识别出其中的相关性。再比如说,客户的真实性以前通过简单的几维校验就可以判断出来,而现在,往往需要挖掘更多的弱相关、隐性的信息才可以判断,并且,一旦某个作案手法被拦截,又会快速地衍生一些新的变种。”
同时,王国强指出,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主要包括:第一,因为欺诈更加隐蔽,也更难被识破,这对从业机构自身的欺诈防控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新形势下的欺诈现象,不仅需要靠专业的经验积累,还需要加快欺诈防控技术力量的投入,利用高科技的手段进行应对;第二,针对欺诈手段变化较快的特征,机构与机构之间的技术合作会逐渐加深,可能会形成一些小的联盟,便于及时快速分享新的作案手法,形成联防联控。
目前存在的系列金融欺诈事件,不仅对放贷机构造成了损失,同时也在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数据显示,2017年,网络欺诈导致的损失已达到我国GDP的0.63%,损失估计高达4687.2亿元。对于接下来的防欺诈技术开发和探索,拉卡拉金融王国强给出了三大建议:
“在反欺诈技术上,其首要要求是实时性。随着技术资源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实时+准实时并存的模式将向全实时的方式逐渐进化。除此之外,欺诈分子的作案手段往往会在埋点、日志,甚至图像视频等资料上显露出蛛丝马迹,如何更好地利用非结构化文本数据,甚至是多媒体数据进行欺诈的预警与防范,也是反欺诈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三,过往的欺诈防范主要依靠专家规则及浅度算法,在欺诈手段越发隐蔽的今天,利用机器学习算法与模型自迭代技术,捕捉数据中的微小异动,不放过一丝疑点,将会为反欺诈技术打开新的突破口”。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远离各类不良校园贷】风险提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