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在6月29日宣布要求支付机构全额交存备付金。和今年前4个月一样,交存比例将阶梯式上升,至2019年1月14日实现100%集中交存。此前业内从支付机构角度讨论较多,普遍认为支付机构躺着赚利息的日子已一去不返。另外业内也关注备付金交存对流动性的影响,有分析指出,支付机构上交客户备付金的机理与商业银行上交存准类似,都存在货币紧缩的效果,预计流动性回笼将达数千亿元,但并非货币政策转向。
设定全面交存“大限”
6月29日,央行在官网披露《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全部集中交存有关事宜的通知》,宣布将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比例逐步提高至100%。自2018年7月9日起,按月逐步提高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到2019年1月14日实现100%集中交存。
具体来看,交存时间为每月第二个星期一(遇节假日顺延),交存基数为上一个月客户备付金日均余额。跨境人民币备付金账户、基金销售结算专用账户、外汇备付金账户余额暂不计入交存基数。
这份通知来得并不算意外,此前业内就预期备付金全面上交是大势所趋。备付金集中存管制度自2017年初建立,同年4月17日开始执行,年末央行又提出,自2018年起备付金集中交存比例逐月由20%提高至50%。交存的备付金被计入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非金融机构存款”,从央行披露的数据看,2018年初以来每个月都跳上一个千亿级台阶,至5月末交存额达5009.23亿元。
倒逼机构另寻增利渠道
从备付金集中交存开始,曾经以“运作”备付金作为一大营生手段的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便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上游财经专家顾问江瀚认为,备付金确实是体量不大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之前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但从备付金需交存开始起了变化;大型支付机构则基本并不依赖这笔资金赚钱,因为支付本来利润很微薄。易观支付分析师王蓬博也认为,备付金交存对一般支付机构肯定有影响,因为有一部分支付机构实际利息占很大一部分空间,但更多的支付机构还是在靠流水的提成,而几家巨头支付机构则更多将支付当作一个生态的入口,例如做金融和缴费等公共事务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6月30日“断直连”大限也已到来,重构商业模式成为第三方支付机构需要思考的问题。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曾指出,从事网络支付业务的支付机构分别与上百家银行系统连接,存在着种种弊端:多头开立账户,运维成本高,资源浪费严重;支付交易信息碎片化严重,游离于监管之外,接口标准和安全规范不统一,风险隐患较大。
对于未来机构如何增加收入渠道,王蓬博表示,支付机构已经沉淀了大量用户数据信息,未来增值服务可延伸至大数据应用、会员系统建设、顾客行为分析等更高层次,以此进一步提高收入。
预计回笼数千亿资金
另外受到业界关注的,是备付金全面上交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方正证券(601901,股吧)固定收益宏观分析师杨为敩分析称,一旦一笔资金被划入“非金融机构存款”,则意味着将失去流动性,与商业银行上缴存准非常类似,都存在货币紧缩的效果。预计今年12月交存额会达到1.04万亿元,带来5350亿元左右的回笼规模,相当于提高了0.35%的准备金率。
这是否意味着货币政策转向?杨为敩认为,政策的初衷应该是打补丁,而非象征着整体货币政策再次收紧。他分析称,支付机构目前的资金成本为0,且没有分红机制,加上这部分资金的风险偏好不低,在此之前属于被忽视的“风险资金池”,被挪用去购买高风险产品甚至房地产的风险一直存在,这些钱全部被锁定后,可以保证存户资金的安全性;此外,目前宽松信号要比紧缩信号强很多,仅凭这一次政策很难说明货币政策的转向。
不仅如此,这5350亿元的流动性回笼也并非在短期实现,而是会在未来两个季度陆续实现,月均的回笼量不足1000亿元。因此,杨为敩表示,央行对冲这部分收紧的压力其实不大,和上半年相比也没有太多变化。只要保证下半年货币政策的宽松能保持既往的斜率,流动性走宽方向就不会变化。北京商报记者 程维妙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远离各类不良校园贷】风险提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