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与互联网的相互渗透程度正在进一步加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官网披露的最新公告显示,中国太保旗下子公司太保寿险与蚂蚁金服已于5月29日签订股权投资协议,太保寿险拟斥资约16亿元投资蚂蚁金服股权,目前已处于实际出资阶段。
这是自2015年以来,太保第三次投资蚂蚁金服股权。查询蚂蚁金服工商注册资料后发现,除太保之外,另有中国人寿集团、人保资本、新华保险等3家相关保险巨头先后参与过蚂蚁金服的融资。
在资本层面的交集,还只是这两大行业加速融合的第一步。
保险四巨头齐投蚂蚁
太保寿险发布的公告内容显示,此次投资蚂蚁金服使用的是保险责任准备金,主要是运用传统险账户、分红险账户保险资金一次性出资,出资金额分别约为4.8亿元、11.2亿元,合计约16亿元。
此次投资完成后,太保寿险的权益类资产账面余额占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13.45%,投资单一权益类资产的账面余额占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0.39%,投资单一法人主体的账面余额占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0.39%,符合相关规定。
这并非太保寿险首次“相中”蚂蚁金服。2015年3月、2016年4月,太保寿险曾两度参与蚂蚁金服融资,出资额分别约为9亿元、10亿元,加上最近这一次,太保寿险累计投资蚂蚁金服金额约35亿元。
记者在查询蚂蚁金服工商注册资料后发现,除太保寿险之外,另有中国人寿集团、人保资本、新华保险等三家相关保险巨头,亦先后参与过蚂蚁金服的融资。“从他们投资蚂蚁金服的金额和股权比例来看,财务投资的可能性较大。”一位业内人士分析称。
除蚂蚁金服之外,近年来以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为代表的保险公司,还先后投资了滴滴出行等互联网企业,体现了保险资金意欲分羹新兴朝阳产业的愿望。
BATJ涉保提速
另一方面,以BATJ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也在加速涌入保险业。《中国保险科技行业投融资报告》最新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末,互联网巨头BATJ、新浪、苏宁入股了12家拥有保险相关牌照的公司。
其中,蚂蚁金服斩获最多(6家),涵盖内地寿险(信美相互)、财险(国泰)、中介以及中国香港地区保险牌照;腾讯则入股了众安保险、和泰人寿;在申请自设保险公司未果后,京东又计划斥资约5.37亿元、以二股东身份,参与安联财险中国的增资。除此之外,其余互联网企业拿到的仅仅是保险中介牌照,而非法人保险公司。
目前在BATJ中,仅有百度“染指”保险牌照的心愿未了。百度曾分别于2015年底、2016年6月宣布:计划与安联、高瓴资本联手设立百安互联网保险公司,与中国太保旗下子公司太保产险共同发起设立互联网车险公司。但至今没有获批消息传来。
殊途同归建闭合生态圈
资本纽带只是保险与互联网交集的一个层面,越来越多的融合形式正在诞生。
互联网巨头涉足保险,除投资保险公司实体之外,靠的是日常生活方式作为入口,然后再提供一些金融服务,同时将最新科技技术赋能保险合作伙伴,最终与保险公司深度融合。以蚂蚁金服为例,目前其已开放“定损宝”“车险分”等技术,支持和助力保险行业实现转型升级。
而保险企业在内的金融机构,则是希望通过金融服务作为起始点搭载到互联网里去,通过金融服务延伸到生活服务,最终再反哺金融。比如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走在最前面的中国平安,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这两种方式可谓殊途同归,都是要建立一个闭合的生态圈。有的只是围绕保险上下游产业链进行整合和延伸。比如,通过集中“医、药、健康、养老、投资”等在内的关联产业和客户,整合衍生产品和相关增值服务,最终形成一个与保险相关的生态圈;有的则是提供“医、食、住、行、玩”等全方位基础服务和与之相关的各类金融服务,这种全方位的生态圈将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消费体验,强化与客户的关系和黏性。
互联网时代下,人们的思维、消费等多维度行为习惯已发生颠覆性改变。在新的金融业态下,保险业面对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也从单打独斗转向抱团取暖。保险与互联网的融合势必加速。(记者 黄蕾)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