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信息网讯(记者邹晨洁)近年来,智能音箱一直是热门话题。亚马逊、谷歌和苹果均推出了智能音箱产品,消费者可以通过语音命令这些产品播放音乐、订购食品和获取新闻,这些产品在美国市场已有了惊人的普及。
与此同时,国内智能音箱市场也风起云涌,暗潮涌动,一大波产品都在伺机而动,准备搅动这片新天地。4月20日,腾讯发布了其首款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音箱——腾讯听听。
一石激起千层浪 腾讯听听道阻且长?
这款研发了2年的智能音箱终于姗姗来迟,代号“9420”,售价699元,最大亮点是和微信互联。
腾讯听听的唤醒词中既没有“腾”也没有“讯”,它的唤醒词是一组数字——“9420”,取自“就是爱你”的谐音。据说是来自腾讯产品经理的特殊脑洞,使用“9420”做唤醒词可以分分钟都对着身边人表白,如果哪天见到女神,可以大声喊出9420(就是爱你)……
腾讯听听面临的对手都有哪些?首当其冲的就是阿里巴巴出品的“天猫精灵”,它凭借2017年双十一网络狂欢节“99元”的抄底价获得了超百万的销量,成功抢得了国内智能音箱市场的第一块蛋糕。
与腾讯听听同档位的还有售价299的小米AI音箱、399元的京东叮咚音箱,能够实现语音交互、播放音乐、语音购物等多种功能。腾讯听听与这两款智能音箱相比,在价格上并没有优势,但是相对于180美元的亚马逊智能音箱Echo和349美元的苹果Homepod,腾讯听听还是占据价格优势。
纵观行情,微信互联成了腾讯听听的最大优势,针对老人和儿童手机使用频率低而设置的语音微信功能,正符合腾讯听听“沟通家庭桥梁”的定位。
群雄逐鹿智能音响 小小音响的破局资本
互联网巨头们的线上争夺战逐渐演变为线下家庭争夺战,科技巨头、传统家电、颠覆者纷纷闯入智能家居,百度、阿里、小米这三位玩家在3月分别发布了自家的智能音箱,苏宁、美的纷纷抢滩AI智能冰箱,海尔涉足智慧门锁。
毋庸置疑,虽然智能家居细分产品众多,但目前智能音箱市场异常火爆。在全球范围内,各个巨头的积极布局也说明了,这是个即将爆发的市场。
十大智能音箱产品盘点
小小音响有何资本成为智能家居的破局者?声智科技创始人兼CEO陈孝良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的一段话或许道出了其中玄妙,智能音箱是个很有意思的产品,它看似微不足道,但其架构是未来所有人工智能产品的核心。机器人也好,智能家居其他产品也罢,其实都是智能音箱的拓展。比如给音箱加个屏,就成了智能电视;给它放到冰箱上,就是智能冰箱等等。所有看似炫酷的智能家居产品的技术内核是固定的,就是与人的交互。
上海森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CEO兼总经理纪爱建在接受中国金融信息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智能音箱简单来说就是把siri等智能语音助手做成一个独立的设备,可以用它来进行一些动作。通过它来打开关闭一些智能电视,冰箱。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许多领域已经被占领并很快成为红海,所以互联网公司不愿意做无谓投资。能找到这么一个蓝海是很不容易的,是蓝海就要提前抢占。另一个就是,国际上智能音箱已经相当成熟,国内当然不能落后,借助国际发展条件和发展速度,就要引进这些产品,当然国内互联网公司的研发能力还是很强的。在这么短时间内研发出了自己的产品。2017年AI的爆发,是智能音响的基础,所以短时间内各大公司都拥有了自己的智能音响,并将他推向市场。
综上可见智能音响是智能家居系统的基石,任何一个家具智能生态链的打造者必然要从抢占智能音响开始。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讲,智能音箱不是款消费产品这么简单,而是各家角逐AI时代万物智能互联的开始,背后事关数亿家庭的lot大计,是为战略导火索。从客厅到卧室到书房的各个场景空间,先入为主抢占先机,音箱不仅可以放在客厅,也可以放在其他房间,并形成互联共通,增强产品在整个家庭的体验,产生粘性。
虽然语音交互最先引爆了智能音箱品类,但在国内市场现阶段,语音交互正渐渐失去初期的新鲜感,与此同时多模态交互正在成为一种新标配,加入计算机视觉技术,视觉认知、情景感知等让本来就尚未厘清的智能音箱边界进一步扩大,未来将是更宽维度的内容集成和资源PK。通吃的赢家,真正的意图从来都不在于造一款智能音箱。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