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成互金平台宣传语存误导嫌疑

北京商报讯 (记者 崔启斌 实习记者 宋亦桐)随着消费者权益保护周的到来,互联网金融领域消费者保护工作也备受关注。央行团委官方公众号“成方三十二”发布“金融3·15”相关消息,对“狠赚、期限短、高收益、零成本、保障全、门槛低”等互联网金融广告中常见宣传语做出提示,明确其为“传说中的海市蜃楼”。3月15日,北京商报记者对50家互金平台进行梳理发现,有近三成平台存在可能误导投资人的措辞。

在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石大龙看来,这些发布误导性广告的互金企业并非都有能力提供广告中所宣称保障性强的金融服务,有欺骗和误导投资人或借款人的嫌疑。如若高风险的互金产品通过夸大的形式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渠道触达到低风险承受能力人群,而又未做必要的风险提示,就有可能给投资者造成重大损失。

近两年,监管对互联网金融的整治力度不断加大,不仅表现在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穿透视监管上,更体现在对互联网金融广告宣传的规范当中,先是2018年2月初央行下发《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开展金融广告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严厉打击非持牌机构的违法违规发布行为,全面围堵涉及互联网金融的违法违规宣传,紧接着2月26日,工商总局等十一部委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联合部署2018年整治虚假违法广告工作重点,强调加强广告导向监管和整治虚假违法广告力度。央行广州分行于近日下发的通知中也指出,各企业、机构在其自设的网站、App、微信(订阅号及服务号)、微博和第三方平台等方式发布的金融广告不得违规使用“安全”、“保证”、“承诺”、“保险”、“避险”、“有保障”、“高收益”、“无风险”等可能误导投资人投资行为的措辞。

“在判断平台是否合规方面,首先要看收益率,如果收益率过高,比如超过20%,甚至30%,则有涉嫌非法集资的可能性;其次,看平台的工商注册信息,是否是正规的P2P平台;再次,看平台是否有银行存管,没有银行存管的银行,投资人的资金安全就不能得到保证。”石大龙说道。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8-03-16
近三成互金平台宣传语存误导嫌疑
近三成互金平台宣传语存误导嫌疑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