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剑锐
来源:独角金融
没穿衣服的皇帝,暴露的只是身体,而类金融机构露出的,却是巨大的风险。
不知从何时起,互联网理财、金融科技公司、智能投顾......这一系列代表了金融趋势的名词,行走在大街上。虽说鼓励金融创新,但在监管加强的政策下,这些互联网金融业务,是否真正做到了合规呢?
独角金融发现,一些平台,实质为网贷,却以互联网理财自居,还声称不接受《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称《暂行办法》)约束。这样的平台,公然行走在大街上,犹如皇帝的新装。
说到底,这些只是“监管套利”玩家的文字游戏。随玩家共同诞生的就有“P2P网贷、现金贷”等由海外引入的商业模式,也有“互联网理财、金融科技公司”等本土热炒的新概念。
在获得“填满西湖”的钞票后,谁能为这些新概念负责?
当前网贷行业正处于合规验收、备案的紧张时期。独角金融发现,这样的网贷平台并不在少数。穿上这样的“新装”,藏不住投资者的风险。
互联网理财与监管套利
“P2P之所以能蓬勃发展,就是因为监管不明确时,没什么资产是不能做的,然而现在资产荒成了行业共同的问题。”
说这话的许刚在2015年开始从事网贷业务。他见证了网贷发展的下半场,以自身的经历谈行业,他坦言,“在这种环境下,聪明的网贷平台已经开始寻找新的监管套利空间。”
互联网理财平台或许就是这样一个“空间”。
互联网理财平台是大型金融机构的代名词,BAT旗下金融企业及大型金融集团都常常以此自居。
“互联网理财平台或者互联网资管平台,目前属于监管的空白,不排除未来会有专门针对互联网资管的监管办法。”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院薛洪言对独角金融表示。
“在P2P刚刚兴起的时候,没有说自己是撮合交易的信息中介,很多都是套用互联网理财的大概念,直接对外宣传卖的是理财产品。”
许刚对独角金融表示,“监管来的太快、太猛,对于投资者来说是福利,但也断了很多网贷平台发展的路,让网贷平台再次变成了互联网理财平台。”
最强监管要数《暂行办法》。该办法发布后,一时间网贷平台平静了不少,踏实经营者多在积极整改中。
而此时,一些平台又开始高举互联网理财的口号。
2015年以来,大量网贷平台分拆P2P业务,分拆后的网贷公司一般会通过子公司获取金融牌照或采取更“暴力”的方式,将资产拓展到网贷触及不到的地方。
“这类互联网理财平台和线下财富管理公司差不多,很多缺少金融牌照又不承认是网贷,游走在灰色地带。”某网贷平台工作人员提到。
“互联网理财平台”是一个大筐,什么都能装进去。
分拆后成为互联网理财平台的企业,有些如积木盒子,为了合规,将P2P产品与基金、保险等业务以不同网站做为流量入口分开运营;而一些则不论业务风险如何,不论监管如何规定,硬生生将原来承载P2P产品的网站或App作为小贷、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的入口,用户还是原来的用户,投资的东西却变了。
“这么操作,用户面临的风险和平台的操作空间是有的,但是不违规。”许刚认为。
实际上,在这个“大筐”里,装的最多的就是13条禁令禁止从事的业务,比如对接保险、基金和金交所资产等。
名为导流实为代销?
《暂行办法》第十条中的内容被行业称为“13条禁令”,为了防范金融风险,保护投资人利益,13条禁令对网贷平台对接的资产提出了诸多限制。
“这些禁令让P2P网贷回归了理性,真正成为了撮合个体和个体之间借贷的信息中介,但是客户(指借款人)的获取成本太大。”许刚表示。
融360发布的《网贷平台 2016 年盈利能力分析报告》中提到,“网贷平台盈利难,获客成本高是主因”,P2P 平台的主要成本之一就是获客成本,比如信而富单个借款人线上获客成本超过 100 元。”
对于中小平台来说,高额的获客成本是难以承受的,而代销“被禁”资产却可以绕过这个成本直接赚钱,得到了中小平台的喜爱,甚至许多大平台也在变相代销13条禁令中的被禁资产。
而网贷平台与金交所合作模式大体可分为导流、代销两类。
提供导流服务的网贷平台更像是广告商,监管上没有明确的限制;而代销则是网贷平台直接代为销售金融产品,需要有相应的牌照和资质。
理论上讲,二者有明确的区分,但在企业的实际操作中,导流与代销之间的界限却显得有些说不清道不明。
某贷款余额超过400亿的金融集团总裁曾对独角金融表示,集团因不具备保险代销牌照,所以在保险方面仅承担的是导流的功能。
但独角金融在该平台的保险“导流”页面留下信息后,自称为该集团的销售人员打来电话称,“我们做的是保险代销,帮助某保险公司销售保险。”
以导流之名,行代销之时,利用投资者对网贷平台的信任,来售卖金融产品,这就是许刚所提到的“操作空间”。
新概念、监管套利与变脸游戏
大型金融集团普遍拥有多张金融牌照,为了让各个业务互相支持,混业经营的现象变得十分常见。
厦门市协调服务处处长李铭曾对独角金融表示,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情况是无法避免的,总有一个部门,一个政策适用于它,不能脱离监管,成为法外之地。
但是如果混业经营加上新概念炒作,就对金融监管造成巨大挑战。
“我们不是网贷,是互联网理财平台,没有法律、政策监管我们。”在北京市对网贷平台摸底排查时,一家公司对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说道。
除了互联网理财外,被炒作的新概念还有很多,比如近期涌起的金融科技、现金贷等,每一个新的金融概念都会引发一轮“擦边球”的高潮。
“我们是金融科技公司”,这是消费金融公司最常用的说法。之所以会有这类说法,是因为从事消费金融业务的公司大多没有消费金融牌照。
实际上,金融科技也是一个大筐,这个筐甚至比互联网理财还大,似乎只要是金融企业都可以成为金融科技公司,但究竟何为金融科技?
在互联网金融协会从业机构高管系列培训(第二期)上,央行人士在发言中首次提到Fintech(金融科技的英文名字)这个词,并表示,“
应划清金融和Fintech的界限。Fintech不直接从事金融业务,主要与持牌机构合作”。
然而,当下的金融科技公司,又有多少不直接从事金融业务呢?
金融企业的商业模式如果创新得当,既服务了社会,方便了用户,也能带来无尽的财富,但如果只是单纯炒作新概念进行监管套利,只会增加投资人风险和监管难度。
而当监管开始重视这些“新概念”后,业界又开始上演一场变脸游戏——“我们不是网贷、我们不是现金贷、我们不是校园贷”,未来会不会有人说“我们不是金融科技公司、我们不是互联网理财平台”,让我们且走且看吧。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独角金融。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