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格
现金贷被监管之后,行业立马出现了两派。
一派是“漏洞派”,开始寻找各种绕过监管的方式,并通过“撞线”去试探监管底线;
另外一派是“创新派”,他们在寻找新的商业模式和途径,能符合监管,同时可以长足发展。
2018年,两股力量的交错,成为现金贷行业的主旋律。
而最近渐渐火热的“员工贷”,就是一次尝试——这其中,有真正的创新,也有浑水摸鱼。
那么,这个号称风控简单、背靠场景的贷款模式,会成为主流吗?
01 巨头试水
近日,有媒体爆出,滴滴成立金融事业部,并试水“司机贷”。
实际上,在春节期间,滴滴已开始布局行动。
知情人士透露,“接下来,滴滴不再对涉水金融业务遮遮掩掩,2018年会重点推进。”
“司机贷”是滴滴金融布局的第一款试水产品。
主要模式,就是给滴滴旗下的司机发放贷款。
而目前,滴滴的司机数量,已多达2100万人,人数基数极大。据媒体报道,目前滴滴月放款额度高达1亿,至少已放款7亿元。
早在2016年年末,富士康就与我来贷合作推出了“员工贷”,针对的是富士康旗下员工。
“富士康的基层员工虽然薪资不高,但是却拥有很强的消费能力,并且年轻的员工,也可以接受提前消费的观念。”业内人士陈晓表示。
类似滴滴和富士康这样的大公司,员工众多,贷款需求旺盛,天然有做“员工贷”的优势和土壤。
而他们选取的方式,除了自建金融之外,也会和一些金融公司合作。
此外,还有不少金融公司号称推出了“员工贷”。
比如拉卡拉、久金所等。
实际上,员工贷由来已久,并非现在才有的创新金融产品。
在早期,大部分是企业用于给员工的福利,解决员工一些暂时的资金困难。
比如,阿里和腾讯,3年以上的员工可以申请无息贷款,有媒体曾报道金额高到10万-50万。
这个就是纯福利。
但还有一些公司,是将其视为金融业务。
比如滴滴成立滴滴金融,给司机放款,是为了激活金融板块,除了福利,也有盈利的目的。
02 “跑不了”贷款
最近,员工贷的集中火热,背后是有多个因素在起作用。
监管后,所有的现金贷要求必须有“场景”,员工贷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有场景。
“还有,金融公司去给一家企业的员工提供贷款,这个模式应该算2B,而不是直接2C,这样也可以绕过监管。”业内人士称,员工贷这个模式,暂时没有监管风险。
因此,才有不少人认为,“员工贷”可能是现金贷转型的一大出口。
除了符合监管外,员工贷这个模式的风控,相对要容易很多。
贷款的风控,无非就是考核对方两项指标: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
首先,员工的薪资出自企业,“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比它更能掌握贷款者的流水和信用状况了。”陈晓表示。
还款能力,一目了然;而还款意愿,也很可控。
员工如果还想继续在公司待下去,肯定不敢赖账;如果实在不还,还可以直接从他的工资中扣除贷款。
据某金融公司的业务负责人薛锋称,他们与某企业合作的“员工贷”,坏账率几乎为零。
而另一方面,用户基数也是“员工贷”的一大优势。
陈晓表示:“别的互联网金融创业公司,还在苦哈哈找用户的时候,‘员工贷’背后就现成的员工基数。”
而这个模式的可行性,早就得到过验证。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有一家金融公司,却活得特别好。
他们的业务,主要是给香港的菲佣放贷。
在香港,菲佣是很庞大的一个群体。
据香港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介绍,截止2017年11月,香港家庭聘用超过36万外佣。
为了管理这个群体,香港制定了详细的法律法规,规范行业。
菲佣来到香港打工,是需要先到中介公司做职业培训后,才能上岗的。
为了管理她们,中介公司会要求菲佣上交护照。
接着,菲佣被安排到各个家庭打工,中介公司还要在其中规范菲佣的行为,并且,工资都不是雇主给他们发放,而是通过中介公司发。
值得注意的是,中介手里掌握了护照和工资两个重要的筹码。
而菲佣这个群体,一般家庭很穷,经常有急需用钱的需求。于是,中介公司开始于金融公司合作,给菲佣发放贷款。
这个模式发展得极好,即便是金融危机,几乎都没受到影响。
“实际上,在法律保护下,这个商业模式一直保持着高收入、高利息、低不良,收入稳定的状态。”渣打银行前CRO牛佳耕对这个模式颇为赞赏。
“形成闭环,同时风险可控,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就是应该如此自洽的。”牛佳耕称。
风险可控、符合监管、无获客成本,如此看来,员工贷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式和转型方向。
但在落地之中,却又遭遇困难重重。
03 道阻且长
尽管尝试者众多,但并非所有人都是诚心一试。
公开资料显示,拉卡拉的“员工贷”针对于优质白名单企业,仅面向拉卡拉合作企业的正式员工,无需抵押的线上贷款业务。
“你们是只针对白名单企业放款吗?我怎么知道我的公司在不在白名单?”一本财经询问拉卡拉的业务人员。
“只要是国企、上市企业等优质企业的员工,社保公积金6个月以上,就可以申请员工贷。”拉卡拉贷款业务人员周越称,门槛其实没那么高。
周越称:“之前最高能贷出30万,但随着政策的变化,目前额度不会和之前那么高了。”
“其实,很多金融公司,说是员工贷,实际上和现金贷毫无区别。”陈晓称,一切都只不过是绕过监管的套路。
而认真在尝试员工贷的公司,目前也是困难重重。
“合作放贷的金融机构,在规模、资金上都处在尴尬境内。”知情人士薛锋表示。
尽管看起来风控可控,但中间放了一个强大的核心企业,想分得太多羹,不太可能。
这就是供应商的悲哀。
核心企业的话语权太强,供应商只能依附其上。
“很多企业是作为员工福利,给他们放贷的,所有利率要求非常低,年化率还不到10%。”薛峰称。
而这种情况下,金融公司还想盈利,就得把资金成本压到极低。
“随着监管趋严,现在拿到低成本的钱,越来越难。”薛锋说。
除了利率薄之外,这个模式想规模化复制,难度也比较高。
首先,你得找到人数众多的大企业合作。
“与小公司合作,万一公司与员工联合骗贷,风险就极高。”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另外,每家公司、所处的行业都不一样,可能在风控上也有所差异。
“对于我们而言,每家公司都要重新去做风控模型,其实操作成本很高。”薛锋表示。
让人不得不担忧的是,员工贷可能会成为一项“小而美”的生意,很难规模化复制。
尽管如此,行业内大部分从业者依然认为,这个模式值得去深耕。
“各个公司的风控不同,但同行业的风控,却极为相似。”一家金融科技公司也正在开发现金贷产品,其负责人称,他们涉及产品的逻辑,不是针对公司,而是针对行业。
比如,司机贷,除了和滴滴合作,还有其他的网约车平台,甚至出租车公司等等,都可以合作。
这个2B再2C的商业模式,尽管盈利难,规模化难,但也有不小的想象空间。
2018年,整个消费金融行业在监管的重压下,将是艰难的一年。
因此,任何有价值的创新,都值得去尝试和深耕。
(应受访者的要求,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一本财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