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信息网讯 近些年来,互联网公司与商业银行这对欢喜冤家吵吵闹闹、分分合合,相互之间的关系先后经历了不同阶段,形成了合作、竞争和竞合等不同的模式。
尤其是2017年,大型互联网公司纷纷拥抱大型商业银行,双方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合作内容日趋丰富。从3月28日阿里巴巴集团、浙江蚂蚁金服集团与中国建设银行开展战略合作,6月16日京东集团与中国工商银行正式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到6月20日百度公司与中国农业银行达成战略合作,再到6月22日腾讯公司与中国银行共同组建“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4家大型互联网公司与4家大型银行各自完成结对合作。互联网巨头和大型银行携手合作,共同创新产品和服务,一起打造金融科技生态,尝试构筑一种新型的竞合关系。
虽然,并非所有的强强联合都有好的结果,但令人高兴的是,一些开放包容、务实合作的互联网公司与商业银行,正在逐步将纸上的协议变成一个个生动的成果。如2017年11 月27 日,中国工商银行与京东金融联合推出“工银小白”数字银行。而百度与农行双方的战略合作落地速度比想象中还要快,短短7个月内,已经有AB贷、可以刷脸转账的农行智能掌银等多个成果落地。刚刚,2月11日,百度与农业银行共建的“金融科技联合创新实验室”正式落成,双方共同打造的“农行金融大脑”一期实验室正式投产上线,双方在智能开户、智能掌银、信用分、智能营销、交易反欺诈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合作,并陆续有创新成果落地。
应该说,互联网公司与商业银行之所以从竞争走向竞合,从外部环境看,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两方面。首先,随着技术发展,客户金融需求和消费习惯发生深刻变迁,更好地适应客户变化、满足客户需求成为两者共同的任务。其次,近年来,金融监管政策不断收紧,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和银行业市场乱象整治为代表的“严监管”行为,对两者都产生压力,加强合作成为两者共同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两者还存在着明显的互补关系。从两者各自的优势看,如在最为核心的信贷业务方面,商业银行资金成本较低,从业者素质较高,风险管理经验丰富,在提供大额和中长期贷款方面具有优势;互联网公司流程简单快捷,客户体验较好,应用场景丰富,在批量业务和信息搜集处理方面优势明显,更擅长提供小额贷款。从大数据角度看,两者拥有的数据在来源、范围、性质和方式上都存在较大差异,互联网公司的客户数据多为非结构化数据,商业银行数据集中在结构化数据,这也决定两者在大数据处理方面有着各自的比较优势。以百度和农行为例,百度依托搜索、地图等流量入口与O2O消费电商体系所覆盖的交易场景,拥有较为丰富的客户在线行为数据;而农行依托线下庞大的网点体系和较为完备的风险管控体系,拥有体量大、质量高的客户身份信息与金融交易数据。
因此,我们可以乐观地预计,2018年,互联网公司与商业银行将共同开启深度融合的新时代,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双方合作的产品和服务将逐步落地,并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金融”的“融”,本意是资金融通,未来更多将意味着“融合”。而这样的融合,将为实体经济和金融消费者带来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服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而互联网公司与商业银行强强联合,特别是人工智能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将催生智能金融这一新的金融服务模式。《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三步走战略和具体的六大任务,第一次正式提出“智能金融”概念。或许,2018年将是我国智能金融的元年。可以预见的是,互联网公司与商业银行的深度融合,重点在于智能金融领域。
2月11日,正好是立春之后一个星期。在煦暖的春风里,那些在人工智能领域布局较早、具有核心能力的互联网企业和金融机构,将可能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主动,昂首阔步迈向智能金融的新时代。(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