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行业借贷业务规模、覆盖客户数量飞速增长,对应的债务催收相关业务呈野蛮发展态势,暴力催收屡见不鲜,甚至导致了社会极端事件的发生。面对催收乱象,近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要求机构纠正不当催收行为,并指不能将债务催收作为主要的风控措施。
贷前贷中无风控
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不当债务催收行为有望得到遏制。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消息,目前,《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下称《催收自律公约》)已经形成,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于近期召开了相关研讨会及座谈会,以确保《催收自律公约》的落地实施。
“要认识到规范互联网金融债务催收行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能将债务催收作为主要的风控措施。”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称,从业机构要认真审视自身债务催收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不当债务催收行为。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行业借贷业务规模、覆盖客户数量飞速增长,对应的债务催收相关业务呈野蛮发展态势,侵犯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事件频频发生,对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在此背景下,《催收自律公约》重点关注债务催收乱象的约束,以期引导互联网金融债务催收规范发展。据悉,该份文件在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形成,待吸收各方意见及建议后,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将择机组织开展签约及发布工作。
业内认为,《催收自律公约》的出台极为必要。本来,互金平台的风险控制可通过自建风控评级系统,基于大数据分析,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评估,降低平台的逾期率和违约率,流程上类似银行信贷,也应分为贷前、贷中和贷后,但现实的情况却是,由于自建系统对成本和技术的要求较高,不少互金平台便以“简单粗暴”风控方式替代,要么采取高利率覆盖高损失的模式,用畸高的利率水平弥补因贷前把关不严导致的逾期或违约损失,要么将希望全部寄托于贷后,即当坏账形成时,用各类催收方式挽回损失。
而对于贷前和贷中毫无风控可言的平台来说,由于单纯依赖债务催收存在回款难度大、周期长的弊端,对坏账和违约率改善作用并不明显。面对不良贷款逐年升高的局面,部分平台将目光转向更为“高效”的方式,将债务催收外包给专门从事催收的各类“讨债公司”(由于国家法律法规的制约,目前市场上存在的“讨债公司”多以“信息咨询公司”的名义注册),面对回款金额30%、50%甚至更高的回报,野蛮催收、暴力催收成为屡见不鲜的事件。
“高息”不止
就在不久前,消息指P2P网贷机构翼龙贷多次出现暴力催收事件,对此,翼龙贷称对于暴力催收的行为坚决抵制,总部有专门的催收部门管理,会依照程序进行电话沟通、上门沟通,无效则诉之于法律。但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的信息,有至少15份法院判决显示,翼龙贷催收人员对欠债不还者实施了辱骂、殴打、恐吓、要挟等行为。
而该事件其实也只是暴力催收乱象的一角。在网络借贷、消费金融市场迅速扩张的同时,暴力催收、野蛮催收甚至非法催收也沦为部分平台拯救坏账的唯一手段。
催收,并不是什么新鲜词汇,自从有了借贷便有了催收,包括使用暴力手段。但之所以在近两年集中爆出非法案件,引起社会舆论的口诛笔伐,业内认为与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无序扩张有关。“一方面,随着大量互金平台融入消费金融领域,眼下似乎已经走到"借款人不够用"的阶段,多头借贷等共债问题越发严重,行业数据显示,目前在小额现金贷领域,有多头借贷行为的用户占比已超过50%;一方面,为了抢占客户资源,部分互金平台对借款人资质毫无准入与审核,甚至向无收入来源的借款人发放贷款,坏账也逐渐高企。”一位互金行业分析师称。
对此,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也曾提到,非法催收的愈演愈烈是在最近几年,始于互联网消费金融开始挺进次级借款人市场。“这些借款人属于典型的无信贷记录群体,在传统金融机构借不到钱,而民间的高利贷恶名在外。此时,很多小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为了与巨头进行差异化竞争,便选中了这类群体,通过高息去覆盖风险。”薛洪言分析称,当消费金融机构对一向资金饥渴的群体打开了借贷的水龙头,不论有无必要和必要性大小,他们都倾向于选择借钱,市场规模自然有了爆发式的增长,但不良也随之而来,伴随催收市场的火爆,非法催收也便从小众走向大众,从地下走到地上。
催收讲究效率,当对欠款者“好言相劝”无效时,威胁、恐吓甚至人身伤害等暴力和非法手段就会浮出水面,以便提高催收的成功率。这就好像恶性循环,高息贷款—暴力催收—拆东补西,在薛洪言看来,遏制暴力催收、非法催收的最有效手段是釜底抽薪,即遏制高息贷款的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消除个人征信的“信息孤岛”也是消除催收乱象的一个手段。据悉,央行已于1月5日发布关于百行征信有限公司(筹)相关情况的公示,业内认为,这对于化解各家征信机构的信息孤岛困局、弥补互联网金融征信领域的空白、解决各平台信息割裂的局面将起到促进作用。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