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印钞造币董事长刘贵生如何诠释现金的魅力

刘贵生 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董事长

自20世纪50年代信用卡诞生以来,人们就一直预测无现金社会何时出现。目前,以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主导的移动支付已渗透到公众生活中的各个方面。2017年4月,某公司主导的“非现金联盟”在某省会城市成立,宣布计划用5年时间推动中国进入无现金社会”;在国外,丹麦央行宣布从2017年1月1日起关闭印钞部门并不再印钞,同时废除商店接受物理现金的法律规定。此类事件时有发生,很容易给人一种误导:无现金社会即将到来。

银行卡、票据、第三方支付等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广泛应用,的确打破了长期以来现金在日常消费支付领域的主导地位。但非现金支付是否会全面替代现金,如何认清现金支付与非现金支付的关系,如何认识现金独特的价值?迫切需要作出理性的回答。

现金的挑战

非现金支付工具因其特殊的便捷性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强劲态势。同时,由于第三方移动支付机构汇集了大量的信息流、资金流,吸引了很多创新型公司不断加入,从而进一步助推了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发展壮大,这对现金需求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主要表现在:

一是现金在货币供应总量中增速放缓。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创新发展,不仅满足了公众支付多元化需求,同时也改变了部分公众支付习惯,对现金需求总量带来明显的替代效应,导致流通中现金(M0)占M2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以1980年至2016年现金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变化来看:2003年以前平均占比约43.91%,随着银行卡应用的普及以后便加速下降至2013年的22.11%(十年减少近50%)、2016年的10.73%(三年减少50%以上)。移动支付不仅对日常现金支付带来显著替代效应,同时也给传统现金机具如POS机、自助存取款机、点验钞机等市场需求带来强大冲击。

二是现金在支付总量中所占比例下降明显。随着支付工具多元化发展,各种支付工具在支付总量结构中的比例不断变化。其中,银行卡和第三方支付工具正逐步取代现金、票据、电话支付等传统支付工具,成为个人使用最为频繁的非现金支付工具。非现金支付交易金额从2009年的715.78万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3687.24万亿元,增长了5.15倍。其中银行卡交易金额从2009年的126.69万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741.81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1.59%;移动支付金额从2009年的0.28万亿增加到2016年157.55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69.33%;第三方支付累计发生网络支付业务1639.02亿笔,金额99.2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9.53%和100.65%。

引起现金增速放缓与支付总量结构性变化的主要事件:一是2002年中国银联成立,银联卡实现了跨行转账,满足了公众异地支付、跨行支付与大额取现的需求。二是自2012年以来,以支付宝、财富通等为代表的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和渗透,改变了公众线下日常小额现金支付的习惯。另外,除支付工具多元化外,支付结算设施、消费群体结构、支付服务效率与安全等因素,也共同影响着现金与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总量与结构变化。总体来看,我国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领域不断扩张,逐渐打破了长期以来现金支付的主导地位,现金、银行卡、移动支付 “三足鼎力”的支付格局基本形成。

现金的特征

非现金支付工具是社会需求、技术进步和支付创新的产物。因其便捷的服务和可以转换现金的能力,对提升我国货币流速和支付效率具有重要价值。非现金支付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不是偶然的,有其客观必然性。它是金融支付服务不平衡、不充分、信用卡渗透率相对较低、手机网民数量大以及政府对支付创新采取较为宽松的政策等多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

尽管如此,现金的下述基本特征并未改变。主要表现在:

一是唯有现金,才具有国家法律保障的法定地位。现金是国家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物品,国家法律与国家信用保障其法定地位,确保了现金能够被社会公众普遍接受与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非现金支付工具既不是法定货币,也不是存款货币,其应用还受到支付环境、个人偏好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二是唯有现金,才具有最广泛的适用性。现金是商品交换中最普遍使用的交易媒介,它适用于社会所有群体,与用户身份没有任何关联。不论社会阶层、年龄性别、知识技能等,所有公众都可以便捷地使用现金。非现金支付需要有银行账户、支付服务组织、支付工具、支付系统等结算条件。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数据显示:世界上一些相对落后的国家与地区,很多女性和儿童无法以自己的名字开设银行账户,难以享受非现金支付服务。在我国经济落后与边远地区,商家缺乏因非现金支付所需要的结算条件,也就无法接受非现金支付工具,居民仍然习惯于现金支付。美国AGIS咨询公司调研资料显示,在很多国家,最低价值的50%交易依旧主要是由现金完成,全球社会零售商品交易的83.17%依旧习惯使用现金。

三是唯有现金,既是安全性最高的支付手段,同时也是非现金支付最有效、最可靠的灾备工具。权衡便捷与安全是选择支付工具的重要条件。现金交易可以即刻实现权利与义务、责任与风险的转移,很少发生支付故障与信用风险,而且适用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虽然每种支付工具都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但比较现金丢失、盗窃和伪造而给使用者带来的财产损失,非现金支付工具潜存的身份认证与银行卡数据信息被欺诈、盗刷等系统性风险,将给使用者带来更大的财产安全隐患。我国公安机关近期破获的多起伪卡犯罪、网上银行资金盗刷等案件,意味着金融网络安全绝不可掉以轻心。由于非现金支付过分依赖于网络系统,一旦发生网络技术故障,现金仍将是公众最应急的安全支付;在自然灾害、系统性风险或金融危机时,现金仍是保障国家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最有效、最可靠的灾备工具和应急手段。

除了以上三大特征外,对于使用者来说,唯有现金,才是成本最低的一种支付方式。现金作为公共产品,其生产流通成本全部由国家承担,居民使用现金几乎不负担任何费用。尽管表面看来,消费者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也不承担相关费用,甚至还享受一定的优惠条件,但其背后庞大的网络建设运行维护管理费用以及银行账户管理费用最终还是以各种方式分摊在消费者头上。

现金不仅具有支付功能,现金的文化属性与社会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现金被世界各国誉为“国家名片”,它不仅是国家经济主权、价值与财富的象征,具有交易媒介与价值储存等基本功能,同时还是传承一个国家悠久历史、展现一个国家时代特征的有效载体。世界各国纸币硬币都凝聚着该国历史文化传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例如金属铸币记载了自远古时代以来的文明和艺术,生动展示了人类发展历程与创造力,成为后人了解各国文化历史的有效载体;纸币的艺术浓缩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期的历史记忆,是物质价值与艺术价值的有机统一,被许多收藏者视为独特高贵的艺术品。目前,越来越多的钱币爱好者正在挖掘与发展现金的社会属性和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此外,从消费心理学角度,现金支付会促使消费者更加理性和谨慎,有助于消费者控制成本预算与消费冲动。

以上是从现金的一般特征而言的。这些特征赋予现金独特的魅力,在市场经济舞台上,始终焕发出勃勃生机。正因如此,无论在国内还是全球,尽管现金需求增速放缓,但现金需求总量依然在不断增长。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看,流通中现金(M0)增长趋势从未改变,2017年仍高达7.06万亿元,较2016年增长3.4%,过去八年间累计增长幅度达到64.5%。

现金的未来

在我国,应鼓励多种支付方式协同发展。盲目推动建设所谓“无现金社会”,不仅事倍功半,而且弊大于利。现金与非现金支付并存的格局将长期存在。

一是由于支付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很突出,很多人难以享受非现金支付的便捷性。截止到2016年末,虽然农村地区银行网点覆盖率已达93.46%,但由于我国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目前全国还有约1000多个乡镇、70多万个行政村、上百万个自然村没有金融服务网点。从我国城乡互联网普及率来看,虽然农村地区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不断增长,全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53.2%,但其中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仅为33.1%,城乡普及率差异仍超过约20%以上。从账户的普及率来看,截至2014年底,我国县域银行个人结算账户普及率为58%、城市地区为74.1%,推动所有人账户普及和使用仍需要很长的时间。

二是尽管我国网络设施发展较快,但信息化领域许多关键技术仍主要掌握在他国手中,总体国家金融安全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公安部、工信部2016年监测数据显示:针对金融企业的网络攻击事件已超过万起,较2014年增长了近10倍。金融网络系统已成为黑客和不法分子攻击的重点对象。若金融系统网络遭到攻击,数以亿计的账户数据信息和个人隐私有可能受到很大威胁。

三是我国特殊人群数量多,其支付习惯与偏好应得到切实尊重。老年人群是现金支付主力。据民政部最近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底,全国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308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6.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500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0.8%。虽然非现金支付已成为80、90后等年轻群体的主要支付工具,但现金对老年人的便捷性和安全感,是任何电子化形态的非现金支付工具所无法替代的。从特殊人群数量看,2016年全国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335万人,未受教育人数为16777万人、视力残疾1263万人等。非现金支付工具需要基于账户、终端识别设备和网络平台等条件,并通过中央银行后台系统完成清算,由于农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人群缺乏互联网知识与应用技能,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村居民,平时很少接触电子设备,大多不会操作手机支付,不会利用ATM、POS 机等进行刷卡支付。这些庞大的特殊人群还是习惯于选择现金支付。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以下两点基本结论:

一是现金不可能被完全替代。从货币形态演变规律看,某种货币形态从诞生到成为法定货币,再到退出法定货币行列,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必将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期。虽然非现金支付工具给现金带来明显的替代效应,但现金依然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法定货币形态,是当前社会最普遍的支付方式之一。目前,尚没有出现非现金支付工具完全替代现金的国家,即便是丹麦政府提出“无现金社会、计划取消印钞等”,也没有完全取消银行提供现金服务。现阶段,任何非现金支付工具都难以具备现金的所有功能特征。在我国,现金仍然是居民日常消费的主要支付方式之一。即便将来出现了由于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全体国民都可以非常便捷地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出于对使用者个人选择权的尊重以及灾备与防范风险的考虑,保留现金甚至鼓励国民使用现金都是必要的。特别是对我国这样一个地域广、人口多、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来说,重视现金的生产与使用,应成为一项基本金融政策。

二是现金与非现金支付工具将长期并存。现金与非现金支付工具分别有特定的使用对象、交易环境,具有不同的交易风险、交易成本。支付工具的多样化组合,有助于提升我国支付体系运行质量和效率,有助于防范支付风险,有助于满足公众的差异化支付需求。在支付政策选择中,应切实尊重社会发展、市场规律和消费者习惯与心理,统筹协调、循序渐进。

从世界各国支付体系发展演变看,现金与非现金支付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共存共生的局面将长期存在。特别是在我国,由于核心技术水平的限制、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特殊人群数量众多等多方面原因,过度依赖非现金支付会大大增加支付体系的脆弱性。必须长期确立现金作为国家法定货币的至高地位,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选择现金、使用现金的合法权益。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8-02-02
看印钞造币董事长刘贵生如何诠释现金的魅力
移动支付高速普及,令人们对“无现金社会”产生丰富遐想。甚至一些商家以“无现金”为由拒收现金,引发舆论关注。但就目前而言,无现金支付还只是支付方式的改变,现金支付渠道依然有庞大的需求和意义。同时,一国货币还承载着诸多历史文化意义,其重要人文价值更是“无现金支付”无法匹敌与取代的。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