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新年伊始,支付宝公布了年度账单,引爆了一波朋友圈刷屏,甚至有小伙伴吐槽微信——若不出台类似的账单,以后就专宠支付宝了。
巨头一向是行业的风向标,展望2018,互金行业的流量与眼球,多半还要靠巨头们来贡献。
那么,新的一年,巨头们会给这个行业带来哪些新鲜话题呢?强监管态势下,是否真有巨头如网友所愿哭晕在厕所呢?我们的脑洞不妨开得大一点。
强监管下,五大互金巨头加速分化
回顾2017年,BAT、苏宁及京东五大互金巨头中,金融科技(下半年逐步改为AI)是共同的底色,各家都在积极发力,除此之外,重心又各有不同:
对AT而言,支付业务是金融大厦的基石,尽管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成功把一众对手甩在身后,两家之间的竞争却更趋白热化。2017年,二者你追我赶,一边跨境出海秀场景,一边推动条码付的下沉,发起无现金社会运动,争相占据公交、地铁、医院等刚需支付场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2017年支付行业政策频出,两家巨头频频被媒体进行捆绑式政策解读,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双马”是无数次哭晕在厕所了。
BJ两家,在业务上做减法,主打科技(AI)赋能牌,与尽可能多的金融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其实,五大巨头在联姻传统金融机构上各有动作与布局,但翻看各家的公众号头条新闻,AT两家着重宣传支付层面的新场景,苏宁着重宣传金融科技新亮点及业务层面新成绩,而BJ则明显聚焦科技赋能与战略合作协议。
夯实金融科技的同时,苏宁金融携牌照齐全优势,继续深耕金融业务,民营银行按期开业并取得开门红,金服业务低调布局B端支付和供应链金融,并于年底引入了外部融资,估值达到323亿元人民币。
展望2018年,AT两家围绕其优势支付业务,仍会继续延续新年红包、线下扫码、跨境出海的玩法,随着网联逐步接管中后端转接清算领域,两家在前端场景渗透与活客运营方面只会更加用力,只是强监管下,要适应带着镣铐跳舞的节奏。基于体验上的差异化优势,2018年,NFC在公交地铁等特定场景或开始崭露头角,但不改条码付绝对主流的格局。
强监管下,巨头在业务层面将面临牌照和资本金两大关卡:不同金融牌照有不同的业务边界、广度及深度,差异极大,现金贷新规让网络小贷牌照褪色,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牌照含金量凸显,无银行牌照,无业务深度及广度;资管新规下,金融机构通过资产出表实现的所谓轻资产运营被打回原形,金融是经营风险的业务,风险需要资本金对冲,资本金规模将决定风险资产规模,最终决定业务规模,无资本金,无业务量及盈利水平。
单从金融业务层面看,2018年,几大巨头会逐步拉开差距,牌照齐全、资本金充足的互金巨头,风险资产规模和盈利水平或将持续领先。
科技层面,互金公司赋能金融机构,签署协议之后,2018年市场会检验落地成果。毕竟,签协议与执行落地在难度上是云泥之别,若落地情况不达市场预期,科技赋能的概念恐怕会大打折扣。
总之,2018年,互金巨头除了贡献流量外,其自身的战略决策和发展轨迹都会极具行业启示意义。
银行互联网转型,总有拆不掉的钉子户
如果说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是从0到1,平地起高楼,殊为不易;那么传统银行的互联网转型更像是从-1到1,旧城再造,注定要更难一些。
自2013年下半年起,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转型便拉开了大幕,却一直未有现象级的产品或机构出现,算不得成功,那么2018年会有突破吗?
先来看看传统银行互联网转型的战略目标。这边互联网巨头忙着将科技能力赋能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则忙着将金融业务场景化输出。以工行为例,其目标为“工行互联网金融战略正向‘智慧银行’升级发展,通过将金融服务能力输出到生产生活的各类场景,致力于为社会公众提供更简单、更高效、更随心的金融服务体验”。
整体上看,传统金融机构正在重复互联网金融机构2013-2016年走过的路。
首先是旧城拆除与地基重建,从-1到0,以适应互联网的玩法。最基础的便是内部系统整合与账户信息打通,建立起整体运转有效的数据治理架构,为大数据的全方位应用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撑。
其次是场景化渗透,提升用户粘性,从0到1,复刻互金机构的道路。一方面以支付为抓手,上线各类便民服务场景、开展优惠补贴大战、与银联推出统一入口、与各类互联网巨头联合营销等;另一方面推动线下网点的智能化转型,提升业务自动化再造,减少用户等待时间以提高体验和口碑等。
做的都是对的,只是失了先机,虽然积极努力、拼命向前,奈何有了比较就有了伤害,产品体验在用户心中依旧是原地踏步。
最后是布局金融科技,试图实现弯道超车。金融科技概念大火以后,互金巨头在布局,传统金融机构也在积极探索,携丰富的场景优势,科技对部分传统金融业务的改进颇有成果,比如在智能获客、智能客服、智能投顾及基于区块链的业务流程再造等方面。同时,相比互联网巨头,传统金融机构的国资背景使得其在获取央行、银监、工商、税务、法院等外部数据方面更具优势。
不过,局部的改进显而易见,系统性的优化则需要底层架构、多元化数据、人才、文化等软硬件的配套,殊为不易。
在上面三个层次上,实力强的金融机构是齐头并进;部分机构专注其中一两点;剩下的大多数,则主要依赖互联网巨头赋能,心甘情愿做一个跟随者,力争不被新时代落下。
依赖互联网巨头赋能的就不说了,那些仍在专注于自力更生、想着弯道超车的传统金融巨头,在2018年突围的概率似乎也不大。
三头并进的结果可能是每一头都没做好,一边拆旧城,一边盖新城,旧地基之上散落着星星点点新业务、新模式,不流畅、不自然,结果可想而知。
踏踏实实集中精力拆旧城呢?难度也很大。运行已久的制度、文化、架构与基因,岂是说变就能变的,总会有各种各样拆不掉的钉子户,耗心费力,难以毕其功于一役。
银行的互联网转型与发展,笔者更看好民营银行和独立法人直销银行,平地起高楼,总是要容易些吧。
未知变量:不容忽视的黑天鹅
预测总是不靠谱的,因为现实从来不是线性展开的。
对互金行业而言,2018年可能会有两幅图景,一幅是沿着2017年的布局展开,线性发展;另一幅则是被不时而至的新政策、新变量牵引,看似杂乱,跳跃式发展。两幅图像合在一起,才是真相。
2018年,巨头会面临哪些黑天鹅因素呢?勉强预测一二。
1、个人信息保护或升级,数据获取及使用难度加大,金融科技属性褪色。自金融科技成为行业核心驱动力,多元而差异化的数据便成为互金巨头在科技军备竞赛中保持优势的核心竞争力,某种程度上,数据事关金融科技公司的前景与生死。问题是,用户的数据该怎么用,至今仍有争议。
举例来讲,近日,关于微信是否会看大家的微信的争议再起。先是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1月1日举办的2018正和岛新年论坛上说:
“现在大家都非常的警觉。几乎整个人都全部透明了,没有任何的隐私和信息的安全,我们的电话、微信,我心里在想,马化腾他肯定天天在看我们的微信,他可以随便看。”
后有微信官方的回应:
“请大家放心,尊重用户隐私一直是微信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我们没有权限、也没有理由去‘看你的微信’”。
孰真孰假,这里不做置评。有一点不可否认,随着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增强,数据的获取及使用本身或成为影响金融科技公司未来前景的最大黑天鹅。
2、第三方支付监管再升级,支付市场格局或生变。支付是金融行业的基础设施,从2017年末央妈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来看,重点在于无证支付,仍带有互金整改阶段的“治乱”特色,不过,也开始嘱咐巨头,不要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不要搞补贴大战挤垮同行小玩家。
也许到了2018年,治乱色彩褪去,央妈会腾过手来着重关注市场秩序问题,想着如何给中小支付机构更多的空间和活力。那么,巨头呢?
要相信,再强的用户粘性,也是以优秀的产品体验为前提的。若一款产品,额度不大、提现收费、信用卡还款收费,某一天或许转账也收费,如此等等,用户还会不离不弃么?
此外,银联的云闪付一直在那里,2018年也会出台一些新玩法,至少也会对巨头的市场份额带来些许冲击。
3、网联完全切量后,或承担多重角色。比照银联,除支付领域的转接清算外,网联可以承担的角色还有很多,至于做什么、不做什么,在这取舍之间,便会对第三方支付行业产生重要的影响。
此外,潜在的不确定因素还有很多,难以穷尽。
在未来面前,你我都是孩子,也许静静看着就好。
【钛媒体作者:苏宁财富资讯;作者:苏宁金融研究院互金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