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贷行业尤其是现金贷来说,接下来多数平台面临的现实考验就是转型和退出。最近见了行业内不少平台创始人,商讨合作的可能性与模式,互联网消费金融是大家主要想要转型的方向。”一位电商系金融服务公司负责人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很难!互联网消费金融是重场景行业,无论是想要自己布局消费场景,还是寻找合作对象,都不容易。”
消费金融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是大家都看得到的,这也是除了监管的压力之外,促使越来越多网贷平台都朝着这个方向转型的最大动力。这一市场的蛋糕的足够大,而且正处于不断快速扩大的状态下。
据最新发布的《2017消费金融洞察报告》显示,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交易规模在短短4年里从60亿元猛增到4367.1亿元。从2013年到2016年,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实现了70倍爆发式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317%。2016年,金融机构消费信贷余额占全国贷款余额的比重是23%,其中当年新增的消费信贷有6.1万亿,占新增贷款50%,扣除房贷后,个人消费占比从4.5%上升至6.5%。
相关调查显示,2016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中,30岁以下群体中75.3%的人每月可支配收入低于6000元,但对分期消费兴趣浓厚。对于成长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以“90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中,便捷化消费和即时享乐是他们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加之支付便捷化使得他们的货币观念减弱,在消费受收入水平制约的背景下,超前消费意愿强烈。
然而,我国的信贷人口覆盖率拥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未来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还将有长足发展。据相关统计显示,2015年,我国信贷人口渗透率仅为27.6%,而同时期美国信贷人口渗透率为82.0%。相较于美国的渗透率水平,我国信贷人口渗透率明显不足,未来我国信贷渗透率还有待提升。为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还有着巨大发展潜力。
不过,蛋糕够大并不意味着大家都能咬上一口。
“消费金融的重中之重就是消费场景。从消费场景衍生出消费金融,比如京东、天猫、国美等依托电商场景然后发展互联网消费金融会相对比较顺利和容易,但是反过来从事信贷业务的金融公司去布局线上线下的消费场景则相当难。”上述负责人指出,“就拿传统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来说,多数具有银行股东背景,在资金端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在资产端的消费场景方面则是进展并不顺。在没有自身场景的情况下,不少公司与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合作,进而出现被骗贷的事也是层出不穷。”
其实,业内不少打着互联网消费金融旗号的平台都从事着现金贷业务,因此拿下场景实在是太难,成本太高。虽然,互联网消费领域有很多的细分领域,如医美、教育、婚庆、3C等,但是要想在某个细分领域做深做大都不容易。
“现在,有很多P2P平台或现金贷平台虽然想发展互联网消费金融,但是靠自身的力量去布局场景费时费力,难度很大。因此,其中不少公司都想以股权合作的方式找有具体消费场景的金融公司合作。”不过,上述负责人坦言,“这种合作大型金融公司很难看上,即使达成合作,平台也很可能会沦为一个简单的导流机器而已。”
该人士进而指出,“对平台来说,一方面没有具体消费场景,完全要依赖合作方;另一方面,在资金成本上也很有具有优势。那么唯一剩下的价值就是平台积累的大量注册用户或活跃用户。”(国际金融报记者 付碧莲)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