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银联推出银行业统一App(云闪付)。“云闪付”App是各银行和中国银联共建的移动支付统一服务入口,包括统一接口标准、统一用户标识、统一用户体验等。通过这一APP,用户可以绑定和管理各类银行账户,并使用各家银行的移动支付服务及优惠权益。
银联的“云闪付”看起来来势汹汹,但是要想夺食,仍然存有很大的未知数。
云闪付是什么?能做什么?
据媒体报道,“云闪付”App是中国银联联合各商业银行,共同打造的银行业通用的移动支付入口,定位于“消费者省钱省心的移动支付管家”。
相比市场上同类App,“云闪付”最大的特点是整合和统一。通过这一App,消费者可以绑定和管理各类银行账户,完成多家银行的支付,包括手机NFC支付、二维码扫码、收款转账等。另一个备受期待的功能是它可以一次性查看各家银行餐饮、住宿、出行等各类优惠权益,在分散的App上,消费者知道和使用的优惠相对有限,“云闪付”则聚合了各家的优惠信息;而且消费者还可以基于“云闪付”绑定的I类账户便捷开通银行Ⅱ、Ⅲ类账户,享受到相应银行提供的优惠。
面对支付宝和微信,云闪付的胜算有多高?
通过整合银行系资源、用户、场景来推广移动支付,“云闪付”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真要做起来,可能并没有那么容易,尤其是面对支付宝、微信这两个巨头时,其胜算并不高。
1
银联的推广力度是进击的关键
过去的三年中,支付宝、微信支付通过大规模的推广补贴,迅速占领商超、餐饮、交通等线下高频支付场景,培养起用户二维码支付习惯。后来者百度钱包、京东钱包也在效仿这种“补贴+扩场景”的推广方式,但是效果却很小。
在推出“云闪付”后,中国银联也表示联合各商业银行推出“双12”五折优惠活动,在全国10万家商户门店使用“云闪付”App以及银联手机闪付可立享5折优惠。并且明年3月31日前,“云闪付”App用户还可参与“三人成团”享好礼、用户转账赢好礼等专属回馈。
2
能否保障足够的安全性
在金融科技的推动下,不同技术间的亲和力,通过生物识别、人工智能、云计算与区块链等技术,将移动支付公司和用户紧密联合在一起,并且借此不断加持用户在支付过程的安全性。
“云闪付”App打通了各家银行账户的统一入口,消费者通过这一个App即可绑定和管理10张银行卡,并使用各家银行的移动支付服务和优惠权益,可满足持卡人小额、高频的日常开销需求,主要采用远程开户,不配发实体卡,以电子卡形式展现在手机中。
在手机功能越来越集中的当下,风险性也在加大,尤其是对需要绑定多张卡的“云闪付”来说,用户对风险的认知和接受度很重要,这也决定着“云闪付”大一统优势的程度。
3
如何处理、整合与各家银行的关系、资源
银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数次强调,对于银行而言,“云闪付”是为各家银行提供入口服务的公共平台,不争抢各行现有B端商户和C端用户。它不是各手机银行叠加,而是与各家行App相互补充、互相导流。
云闪付App最大的优点是统一和整合,最大的挑战也是这个。毕竟各家银行都有各自的App,有时候还不止一个,银行在这方面的整合是一个过程,涉及多方利益,能不能整合起来,很考验大家的能力。尤其是各家银行也在不断加大自身以及外部合作时,“云闪付”的角色也可能发生变化。对银联来说,“云闪付”是一个重要战略级的产品,但对于其它银行来说,未来可能只是其中一个渠道。
4
云闪付的未来发展模式
对于“云闪付”的定位,银联方面将其定位一个“开放平台”,以基于产业链上下游的四方模式,形成的“服务产业链各方的工具”。这包括银联通过向商业银行及各主要合作方开放支付服务标准接口,为合作伙伴提供商户增值服务、营销活动执行、合作银行办卡、在线销售联合四大合作模式。
从这点看,银联对于“云闪付”有很大的期待,希望在移动端更好的整合各家银行资源,要去做产业链平台。但这个模式和定位是否是合作伙伴所看重的,目前还需时日。毕竟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更加便捷、安全的产品才是他们所需要的。
总得来说,中国银联要想继续在支付领域保持住自身地位,“云闪付”的推出可说是意料之中,只是换了打法后,是否能如愿呢。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深8互联网金融。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