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的迅速崛起,除了消费群体的需求,更得益于互联网化和大数据,使得轻型化运营成为可能。
8月中旬,招商银行(600036,股吧)副行长刘建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金融科技的发展,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运营成本,二是通过大数据,在风险的防范和管控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此外,大数据技术解决了消费金融领域风控的效率瓶颈。一方面,个人信用体系不断完善,央行征信、代发工资、社保、缴税等不断纳入个人信用记录。另一方面,通过分析消费者在互联网上购物、社交等多维度留痕数据,更多覆盖长尾人群。
多维度反欺诈
对消费金融而言,首要难点在于反欺诈。
华南一家城商行正在推广个人信用贷款产品,该行主管零售的副行长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言:“我们最大的压力实际上是来源于反欺诈这块。”原因在于,相较而言,信用风险比较容易识别和控制,反欺诈这一块是比较头痛的问题。“民间的一些欺诈,他们对于授信政策的研究,可能比有些行业内的从业者的研究还要深入,还要及时,还要反应敏捷。”
8月中旬,一位股份行零售金融负责人表示,信用贷款中,出现系统性风险的原因多是欺诈风险。很多银行吃过这方面的亏。
欺诈风险,主要是利用信贷产品的设计漏洞来伪造资料。例如,有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曾推出“流水贷”,根据客户工资记录等“流水”发放贷款。有些贷款代理公司会向借款人收取一定费用后,帮助借款人“养流水”,最终满足银行贷款条件获得贷款。实则“贷的时候就没想还”。
应对欺诈风险,是建立欺诈“黑名单”,大型银行会选择建立反欺诈系统或欺诈分,通过模糊搜索判断欺诈客户。数据来源于央行征信系统、公安联网系统、前海征信或同盾等第三方数据。
前述股份行零售金融负责人表示,首先看央行征信,信用记录空白的人不会给予贷款;其次接入公安联网核查系统。最重要的是在反欺诈系统中设置模糊字段查询。比如对涉嫌传销等行为的借贷人,可以通过字段搜索排除。
“反欺诈要综合的来看,多个维度”,有城商行零售负责人表示,从技术上来讲,除非欺诈分很高,否则很难立刻发现某些人会欺诈。例如,有些借贷人在各种小贷、网贷平台频繁留痕的,欺诈分特别容易高。但是,真正欺诈团伙可能花一年的时间来准备突破风控模型里需要的材料。
如,芝麻信用的数据显示,11%的P2P类消费金融用户最近6个月在互联网渠道向10家及10家以上的机构申请过贷款。持牌消费金融或银行线上信用卡有3%-4%的用户在10家及10家以上的机构申请过贷款。
有消费金融公司人士坦言,反欺诈系统不能完全杜绝欺诈人群,目前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而且,各平台数据互相不共享,新进入消费金融机构要重复的为欺诈黑名单用户交一遍学费。部分消费金融公司的做法是用高定价覆盖欺诈风险,通过贷后管理、催收等弥补。
大数据授信成利器
“我们银行在推消费信用贷款,初步尝到了大数据授信的甜头。”华东某城商行人士表示,随着宏观经济趋稳,给了银行业金融机构转型发展的空间。
“这两年,年轻人特别90后成长起来后,消费信贷市场需求确实呈爆发性地增长。”刘建军表示,其中部分来自互联网技术的助推。传统的消费信贷市场是一单一单去做的,尽管消费信贷定价较高,但商业银行运营和作业成本太大,无法承受。“特别是金融科技的发展,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运营成本,二是通过大数据,在风险的防范和管控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大数据授信成为消费金融的利器。“我们正在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接入当地的地税系统,客户授权后查阅个人缴税记录后,能够获得客户的真实数据,可以给于授信”。前述华东城商行人士表示。
金融机构将这一技术布局于消费金融。招行表示,该行一款信用贷款产品,基于“千人千面”的智能推荐引擎,在管理用户账户、拓展消费场景上,积累了多年的用户路径及行为数据,通过每日1000万次的云端计算,能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和行为预判。根据用户个人属性、用卡情况及近期App行为轨迹,实时了解用户消费金融潜在需求。
对于央行征信系统没有记录的人士,招联消费金融公司董事总经理章杨清表示,用小额甚至免息去触达和试探观察他的行为,这是花了钱去给他补了人行的征信,这也是一个试点。
目前,消费金融公司已经接入央行征信系统,未来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也有可能接入。商业银行作为传统的资金清算方,拥有大量的未被重视的客户经济活动数据,可以作为征信的重要来源。有股份行通过代发工资、公积金、社保数据等多维信息的接入、集成和挖掘,在综合分析评价客户欺诈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基础上,对个人客户进行“信用画像”,通过与外部机构合作,开发评级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个人网络信用贷款服务。-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