嬗变中的全球银行业格局
2008-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持续衰退。后危机时代的市场和监管环境变化更快,对银行战略价值定位的前瞻性要求更高,对违规风险的容忍度更低,对投入产出效率的能力要求更强。当前全球政治经济进入新一轮博弈,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走入深化,在此时代背景下,有五大关键趋势正在改变新常态下的全球银行业格局:
一是监管框架持续变化,并渐趋谨慎。目前监管机构在改变全能银行(Univeral bank)模式,试图将投资市场业务从零售金融和企业金融系统中分离出来。在美国,沃尔克法则(Volcker Rule)停止银行从事赌场资本主义(casino capitalism)相关业务;在英国,通过“银行改革法案”(Banking Reform Act),将投资银行业务从零售金融和企业金融中分割出来(银行仍可参与两者,但必须在两个独立的公司架构下运营);中国的发展阶段不同于欧美,目前仍以分业经营为主,审慎有序地推进综合化经营试点,监管机构仍在研究规范综合化经营的监管措施,一行三会和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将在金融稳健发展委员会之下加强协调和合作,同时加强功能监管,更加重视行为监管。因此。不仅是银行,从事金融服务的企业势必将承受更为高昂的成本,监管套利日趋无所遁形,而高效和灵活对银行的重要性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是智能化变革发展迅猛,但分布不均。在基于“端”、“网”、“云”的智能商业生态中,数字化运营平台使用面不断扩展,未来全球银行业中,通过互联网和移动渠道完成的销售与咨询所占份额将从2012年的15%增至2020年的40%以上。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从“面对面”转变为“屏幕到屏幕”(screen-to-screen)的情境关系(contextual relationship)。然而许多银行却仍欠缺足够专业的数据管理团队和高效运作流程,流程自动化程度难以适应市场环境需求,仍有将近70%的客户数据未得到有效利用或真正创造价值。但同时新的智能化探索方兴未艾,例如摩根大通开发的金融合同解析软件COIN,只需几秒钟就代替原先律师和贷款人员360000小时的工作。
三是客户需求日益个性化,而且实时化。大众客户希望获得更快的银行业务办理速度和更灵活的互动方式,对银行个性化定制服务和透明度的期望值不断提高;公司机构客户希望在其所在区域乃至全球价值链的经营活动上获得动态嵌入式金融服务,同时希望银行提供有附加价值的商机预测和风险预警信息服务。事实上,无论个人、公司客户,都希望在现代技术支持下获得实时感知响应的管家式服务。然而,能满足此类贴心期望的银行却为数不多。
四是新进入者不断涌现,且快速进化。来自银行业以外行业的创新模式正开始加快对银行核心业务发起猛攻,对银行价值链的客户界面、应用服务、基础设施所有层面发出挑战。例如,由于缺少强大的本土支付平台,加之电子和移动支付的应用程度不断深化,贝宝(PayPal)、支付宝和M-Pesa等数字和移动支付运营商在新兴市场中飞速崛起,网络银行、网络借贷、网络理财等新兴业态呈现出蓬勃增长态势。银行需谨慎评估究竟哪些潜在挑战会带来长远市场危机,哪些新进入者可能成为合作搭建产业生态服务平台的伙伴,并作出预先调整。
五是全球市场多速发展,呈现拔河博弈。如今,全球银行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众多新兴市场高速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英美市场正在复苏,大部分欧洲市场则依旧停滞不前。在新兴市场中,一些大、中型银行的竞争力显著增强,并在创新的道路上一马当先。伴随着全球供应链的竞争性重组,在适应本地化特色与管理全球性企业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实乃跨国银行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历史经验表明,商业银行与实体经济是一个镜子的两面。经济环境转型和金融监管变革时期,也正是商业银行深潜能力提升、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良机。
金融监管也将伴随着智能扩增而逐步深化,升级为合规科技(RegTech)和监管科技(SupTech)。银行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从公司治理和战略管理层面入手推进转型,实现可持续的价值扩增。尤其是中资银行,在当前国际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展开新一轮博弈,国内混合所有制改革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形势下,亟待改变无论大、中、小银行均定位为综合性全能银行,产品服务同质化、单一化竞争的旧格局,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审慎创新、稳健发展,这是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水平的关键。
未来银行服务发展趋势
从上文所分析的“时”与“势”可以看出,融入客户消费生态圈、企业价值链中的个性化定制、嵌入式服务符合未来银行服务发展趋势,然而这在传统银行服务模式里是需要较高成本的,所以仅能针对部分高端客户群体。为有效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水平,银行家需要考虑采取何种可持续方式实现个性化定制、嵌入式服务?
作者认为,其答案与当前FinTech(金融科技)、InsurTech(保险科技)大潮迭起有关。这是因为自2008-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经历持续衰退,各国通过加杠杆促进了经济复苏,目前正在退出货币宽松政策,但也担忧杠杆降速过快对经济产生负面效应。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金融大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稳步提升,然而金融领域仍然存在监管不统一、资金空转套利现象较为严重的问题。
对此,近日在京召开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金融工作要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开展,并着重强调防范金融风险、统一监管并加强金融监管协调、防范并化解系统性风险。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7月17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则提及,“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对各类风险苗头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置若罔闻”。
FinTech和InsurTech的应用不仅会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体验,也可能因其应用风险控制不力,因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或者犯罪创新导致“灰犀牛” 事件乃至市场失灵。
金融监管能控制并修复FinTech和InsurTech应用风险导致的市场失灵吗?合规科技(RegTech)和监管科技(SupTech)的可选参考路径何在?本书对此进行了剖析。与此同时,无论是办公用品、教育、医疗服务、文化娱乐、饮食、服装、旅游、出行工具……,基于数字化链接的“共享经济”正在掀起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新浪潮,其本质就是大众客户化定制(C2B)所驱动,由众多消费商、生产商、流通商等单个价值协同模块(B4B)构成的产业价值链实时智能响应,打破“旧经济”单一、断裂、脆弱的“价值孤岛”困境,构成诸多领域的“新经济”价值网生态系统。
借助BanTech成为“现代财资管家”
在这个价值传递转换过程中没有哪个环节离得开价值识别、存储和转换,形成非标资产标准化、标准资产数字化、数字资产金融化的“智能金融价值网”。本书从多个维度、逐层递进地阐释了商业银行在战略转型中,如何运用BanTech打造价值协同的“智能金融价值网”,这一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新模式。
“智能金融价值网”是指包括价值结构、价值交换和价值保管在内的网络时代价值体系,并将重构金融服务的前、中、后台作业模式。当前9项技术的迅猛发展,已使构建“智能金融价值网”成为可能:
一是前台作业通过①社交网络媒体运用、②移动技术和③app,提供最佳客户体验;
二是中台作业采用④开放模式API与⑤即时网络连接,成为开放程序的整合平台;
三是在后台运用⑥云计算、⑦大数据、⑧区块链、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将后台作业移到云端。
借助于“智能金融价值网”,未来银行将变身为意味着客户数字历程的服务整合者、数字价值的储存仓库、值得信任的数字资料保管者,也就是“价值系统整合者”(Value Systems Integration)。
“价值系统整合者”是一家银行运用BanTech为客户提供情境式的端到端价值链服务,这种端到端的价值链服务是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存储和价值交换服务,根据客户定制化需要组合银行内部产品服务组件和参数,或通过合作、收购与整合外部FinTech或InsurTech的系统功能来提供。
从2010年起至2016年6月底,全球对FinTech投资金额达到了460亿美元,涉及企业约3980家;同期全球对InsurTech投资金额达到340亿美元,涉及企业约1700家。值得银行家关注的是,全球对FinTech投资笔数中银行直接投资占比从2012年的7%开始逐年上升,到2016年6月底占比已达到12%,从统计意义上看,这正是作者称之为的BanTech。与2012年相比,如今领先银行正加速迈入BanTech时代,顺应“智能金融价值网”的建设大潮,持牌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地利用BanTech开展业务,银行也正在成为最大的金融科技公司。
从逻辑意义上看,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FSB,2016)的定义,FinTech是指技术带动的金融创新,它能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造成重大影响。FinTech创新范围很广,既可以是前端产品,也可以是后台技术。
作者认为,银行科技(BanTech)不仅仅是持牌银行直接投资于FinTech,而是指技术带动的银行创新,它是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服务的使能者,从而对银行战略、运营或产品服务的提供方式,以及基于端、网、云的智能商业生态中金融协同方式造成重大影响。
银行科技(BanTech)既合理吸收嫁接金融科技(FinTech)的创新亮点和益处,又有效遵循合规科技(RegTech)和监管科技(SupTech)的原则和规范,有利于促进审慎创新,并通过构建“智能金融价值网”,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
领先银行有别于滞后银行以及投资FinTech的其他企业的特色在于:通过搭建企业级的业务架构和技术架构,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实现银行服务全流程组件化、参数化、自动化,服务体验简约化、定制化、实时化,其核心在于智能分析基础上的实时感知和响应。其中业务流程的“自动化”是建立在组件化、参数化基础上的,便于以可控成本及时响应客户化定制,以及随时运用开放银行API(Application ProgramInterfaces,应用程序接口)嵌入基于“端”、“网”、“云”的智能商业生态场景;服务体验的简约化、定制化和实时化背后的基础是以AI为标志的“智能化”,是下一代银行业市场竞争的焦点。作者此处所定义的银行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应用成熟度,是未来几年以BanTech为抓手的智能金融大变局要害,也将是资本市场所看重的银行投资亮点。
从商业银行视角看,在借助BanTech方式成长为“现代财资管家”的服务竞争之旅中,一方面将既有利于破除由来已久的银行业同质化竞争,在可控成本下实现对个人和企业客户的个性化定制综合服务,使千人一面真正转化为一人一面,充分展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浪潮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转型;另一方面,银行直接投资BanTech,也有利于积极应对FinTech企业对传统银行业务形成的冲击,同时也可以与FinTech企业合作共赢,赋能现代财资管家,共建金融服务生态系统。尽管BanTech外延广泛,但当前关键的创新焦点主要涉及五个方面:开放的银行业务和API的延展、网络犯罪与监管、区块链、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以及客户体验。银行可以选择通过内部开发、与现有软件开发商合作、或收购金融科技资产来提升相关竞争力。
在《BanTech银行科技——构建智能金融价值网》一书中,
第一篇“洞察BanTech发展趋势”,结合当前科技、经济、金融发展趋势,与读者共同探讨如何在BanTech时代进行银行价值取向分析,响应智能城市建设潮流,同时阐释了FinTech和BanTech可能引发的“灰犀牛”风险及其监管修复;
第二篇“聚焦BanTech价值定位”,根据对北美、西欧和新兴市场的银行转型实践研究,探讨采用BanTech模式实现客户满意度、股东满意度和员工满意度的同步成长,确定有别于同业竞争对手的银行价值定位;
第三篇“塑造BanTech传奇体验”,从公司治理激励约束机制建设、校准细分市场客户需求的金融服务生态系统构造、统筹兼顾客户响应灵活性和内部投入产出效率的银行业务流程自动化、智能化能力建设等角度,探讨如何运用BanTech方法进行银行价值设计和交付,并展望了“智能金融价值网”的应用前景。
从《BanTech银行科技——构建智能金融价值网》三个篇章的框架来看,读者不难发现BanTech在银行价值创新工厂中发挥作用的整体脉络,及其对于引领“智能金融价值网”的助推作用。
总之,商业银行通过加快战略转型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就像在斜坡上推球,需要精心把握好力量的平衡,既需要充分运用助推上升的客户需求驱动力和信息技术拉动力,也要掌握好防控下滑的风险控制止动力,而有效应用BanTech有益于商业银行掌控好转型力量的平衡使用。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