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和阿里不仅解决了无现金的问题,还正在解决现金的问题。其实,实体卡片早就该死了,连作为卡组织的银联都在全面超越实体卡片,从卡基支付走向账基支付,商业银行又何必垂死挣扎呢。
文 | 董云峰本文首发于零壹财经网大概今年上半年起,银行卡从我的钱包里淡出,除了公交卡和身份证,我很少会带着银行卡。偶尔带出去,是要在地铁站取钱给公交卡充值,然后留点现金放在钱包里面——事实上,我都忘记上次取款是在什么时候了。在移动支付如此发达的当下,如果可以方便地刷iPhone乘坐公共交通,在帝都这座城市里,我几乎找不到一丁点需要使用现金及银行卡的必要性。当然,帝都之外,在很多小地方,现金还是很有必要的,所以依然需要随身带着银行卡,以便于支取现金。可是,如果微信和支付宝能够解决现金的问题呢?春节返乡,你还有必要带着银行卡回老家吗?这不是假设,而是正在发生。9月4日,兰州银行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宣布,该行将在全国首推微信、支付宝ATM扫码取款。在具体操作上,用户在兰州银行任一ATM机具上点击“二维码取款”,输入取款金额,之后ATM屏幕会自动生成取款二维码;用户在手机上打开微信或者支付宝扫描二维码,输入微信或者支付宝支付密码完成支付,之后ATM将吐出钞票。来源:兰州银行官方公众号目前,微信、支付宝ATM扫码取款仅支持钱包余额和借记卡,不支持信用卡;用户使用微信、支付宝ATM扫码取款单笔限额为5000元,单日累计限额20000元。有意思的是,今日中午,新金融琅琊榜发现,兰州银行官方微信公众号删除了这条推送信息。兰州银行或许没有料到,自己作为一个小小的地方银行,推出的这项创新举措,会激起这么大的浪,毕竟其ATM的数量和范围还极其有限。不过,在银行和支付业内,这条消息很快就传开了,一些银行从业者深感震惊,乃至质疑此举的合规性。我们无法了解兰州银行到底遭受了什么压力。这一次,它似乎“冒天下之大不韪”。从支付宝的发展历史来看,它最擅长的就是各个击破,中国这么多家银行,相互竞争十分激烈,根本算不上统一阵营;尤其当下中小银行受到互联网的冲击更为显著,重压之下它们更有动力去做一些创新和改革。这次大胆与微信和支付宝搞事情的兰州银行,绝非等闲之辈,它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商行,并且科技范十足,推出了直销银行、网络融资乃至电商平台,除了自主发卡机、远程视频银行、二维码取款,还有手指静脉取款、企业服务类机器人和人脸识别系统(刷脸存取款),前阵子还和华为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华为这种级别的合作伙伴,并不比BAT逊色。回到本文的主题,新金融琅琊榜认为,微信和支付宝ATM扫码取款,是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情,它很可能彻底宣布实体银行卡片的死亡。尽管许多商业银行推出了二维码取款,但是有个前提,就是需要下载和登录银行APP,可是专门为了每个月一两次的取款去装个APP,是不是也不是那么爽?至于刷脸取款和手指静脉取款之类,在实际应用中,有些银行还需要用户去柜台做信息采集,或是需要借助银行APP,并且往往还需要通过手机和密码验证来实现,加上这类新技术尚未深入人心,所以从体验上来说难言流畅。此次微信和支付宝ATM扫码取款,某种意义上是线下二维码支付习惯的延伸,因此更容易被用户所接受,尽管这种创新其实相比刷脸和手指静脉取款,并没有太大技术含量。然而,技术领先并不一定意味着必然的优势。正如,无论在技术成熟度、安全性还是便捷性上,NFC较二维码支付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在实际推广中却相差甚远。对我来说,如果能有几家像招行、中信这样的银行支持微信/支付宝的ATM扫码取款,我就不需要每个月把储蓄卡带出去一次了。其实,实体卡片早就该死了,连作为卡组织的银联都在全面超越实体卡片,从卡基支付走向账基支付,商业银行又何必垂死挣扎呢。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零壹财经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零壹财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