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规模被限影响几何?或大幅增加行业风险

近期,网贷监管突然加码,业内被“网贷行业规模要控制”的消息刷屏,噤若寒蝉。政策核心要求是三点:一、锁定余额上限,确保业务规模不再增长;二、严控新发生业务,确保新发生业务完全合规;三、化解违规存量,确保存量违规业务按时完成整改。

一、政策层层传达,逐级加码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这源于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关于落实清理整顿下一阶段工作要求的通知》(整治办函【2017】84号文)。早在8月初,有些平台已接到口头通知。通知精神自上而下推行,全国一盘棋。业务规模不增长,就是卡平台脖子,要平台的命。

若一刀切限制所有平台的规模增长,似乎不合情理。《通知》有具体的限定范围,原文如下:

“二、扎实做好重点对象的分类处置。抓紧完成重点对象现场检查、出具整改意见、制定整改计划等工作。具体来说,对整改类机构提交的整改计划,要履行批准程序,确保符合要求,一是明确业务规模不能增长、存量违规业务必须压降、不再新增不合规业务,二是整改时间原则上不超过1年,超过1年的需经领导小组组长签字同意。”

可见,限制规模增长,应该是针对整改类机构。而上海、大连的通知没有加以区分,所有平台一刀切。

对于“业务规模”,具体指标是借贷余额还是总成交量,《通知》没有规定,而地方上已经明确为借贷余额(已经借出去,没有还款的钱)。借贷余额不增长意味着什么?平台借款人还款多少钱,平台才能新发多少钱的新标。

政策层层传达过程中,地方细则出现差异,有层层加码之势。

二、为何此时网贷监管变得如此严厉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所谓零增长(不得新增不合规业务)、清零(从业机构存量不合规业务要逐步压降至零)这一说法是一年前开始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以来,第一次明确提出。之前,行业对此有不同的理解,也未全面执行。

如今,从监管口径已经上升至机构整体业务规模不再增加,较之前要求也更加严厉。

从监管心理出发,可能有这几点原因:

1、合规整改进度缓慢倒逼监管升级

据财新网6月初报道,原定于今年3月底完成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将自今年6月30日起延期一年。此消息后经相关媒体证实,央行也于近日联合十七部委共同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通知显示,在P2P网络借贷、股权众筹、互联网保险、非银行支付等领域,全国范围内的专项整治工作将持续到2018年6月底。

这里可以看出行业整改进度不及预期,监管层比较被动,被迫延期。从业机构也不乏浑水摸鱼者,准备混到整改大限再说。

这种监管被动局面,倒逼监管政策升级。

2、缺乏有效监管手段

互金监管落地、整治工作开展近一年,上报数据、上门检查、限期整改、约谈、禁止,金融风险整治大背景下,各种监管措施祭出,行业规模还在不断快速增长,这是好事。但是平台数量没有明显降低,各种违约跑路事件仍然不断爆发,金交所通道等打政策擦边球、监管套利手段层出不穷,禁无可禁,令人担忧。

如果前一个阶段的互金整治效果不佳,政策层面就会去分析总结、查找原因,是不是监管方式方法不对?是不是监管尺度仍然太宽松?

于是再度祭出行政手段大旗,从严从重,直接抓住行业命门。

3、金融严监管背景下,政策执行层层加码

7月14日召开的第五届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得到了领导核心异乎寻常的重视,传达出加强防范金融风险的指示。因此互金整治也从放风险角度出发,从重从严。各地方为体现防范风险的态度,政策执行层层加码。

三、限制借贷余额政策影响:增大行业风险

1、平台没有营收,或现退出清盘潮,损害投资人利益

借贷余额不增长意味着什么?平台借款人还款多少,平台才能新发多少标。一个合规的、定位信息中介的平台,收入只能依靠新增借款带来的手续费收入。这是一个高度依赖规模增长的行业,融资、盈利甚至业务发展的持续性,无一例外都高度倚赖于规模。业务总体规模不能增长也就意味着,如果存量不消化,就不能开展新业务,那这个商业模式的根基也随之动摇。

又要平台合规做信息中介,又不让平台增加借贷余额,就是逼平台走绝路!走向灭亡!

一旦出现平台退出、清盘潮,投资者利益必然受损。这一切,如何收场?

2、平台丧失流动性,增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网贷平台一大风险。许多平台清盘跑路,是流动性风险爆发所致,或是遭遇集中提现,新进资金不足,转让标无人承接,或是坏账集中爆发,按比例新增的风险备付金覆盖不了。

如果借贷余额不能增长,就意味着不能有新增的投资资金,真实风险就会逐渐暴露出来。一些庞氏业务和风险极高的业务就会因此而崩溃。

没有新增资金流入风险备付金账户,平台流动性管理就会遭受极大挑战,遇到较大额逾期无法垫付。

金融机构的价值评估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只看它的税后利润,也不能只看它的账面价值,同时还要看它所持有的金融资产的风险系数。而其实账面资产的价值直接相关的就是流动性风险,流动性充足的时候,价值上升,流动性不足的时候,价值就会大幅下跌。所以当前如果互联网金融监管不进行很好的平衡,那么带来的社会性问题将会非常严重。

3、投资人信心崩溃,出现挤兑潮

有本书叫谣言害死熊。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信心能决定金融行业潮起潮落。当年华尔街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在48小时内迅速崩盘,不是因为它真的会崩盘,而仅仅是因为人们怀疑它可能要崩盘。这正是这件事最可怕的地方。

网贷行业是一个信心非常脆弱的行业,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引起投资者骚动。金融风险整治大背景下,网贷监管层层紧逼,容易让投资者误以为网贷平台都是不好的,欲让其自生自灭。极易导致信心崩盘,引起挤兑潮。

4、政策不分好坏一刀切,驱使好公司退出

全国整治办的《通知》限制规模增长,应该是针对整改类机构。而上海、大连的通知没有加以区分,所有平台一刀切,这对好公司不公平。原本已经快要步入正轨的网贷行业,突然让好公司急刹车,驱使好公司退出。这对行业形象、资本吸引力都是个巨大的打击。

总之,金融业是一个流动性主导的行业,再好的金融机构一旦失去了流动性,那么最终也就是变得毫无意义。当前对网贷进行整顿,必须慎之又慎,因为规模已经破万亿,这个时候如果简单直接一刀切,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可能釜底抽薪。

当行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的时候,在去硬性一刀切的监管,个人感觉带来的危害会很大,监管从来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而已。通过监管是为了让市场更好,任何为监管而监管是没意义的,带来的问题是市场不是更好了,而是更坏了。

例如,2015年的股票去杠杆,强制性要求在两个月内完成,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大面积的出问题。跟爬山一样,人家很不容易,辛辛苦苦地爬上了五千米的山,结果要求他立即下去,怎么办呢?只能跳崖了,还能怎么办呢?

四、强监管下网贷平台可能的对策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看似密不透风的监管,平台仍有“操作”空间。

1、北上深网贷平台向弱监管地区转移

鉴于各个地方监管尺度不一,而北上深是重点监管地区,可能驱使北上深平台变更注册地,向弱监管地区转移。这意味着监管再度失去意义,是非常糟糕的情况。

2、打擦边球,监管套利

目前还存在监管套利的空间。少数银行正在向P2P领域发力,如江西银行直销银行“金e融”APP拳头产品实为类P2P产品,这块尚无监管关注。平台可与银行合作,输出资产。

3、收购小平台做马甲

如限制借贷余额措施切实执行,不少规模较小的平台恐怕要破罐破摔,或清盘或退出了。但是他们还有价值,当借贷余额清理的差不多的时候,是不错的壳资源。想继续做大业务的平台可收购壳平台,把资产放上去,投资者在原平台点击链接跳转过去购买,也能绕过监管。

又一场“猫鼠”博弈,已经开始。

本文系作者授权零壹财经发表,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零壹财经观点或立场。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08-21
网贷规模被限影响几何?或大幅增加行业风险
政策层层传达过程中,地方细则出现差异,有层层加码之势。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