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房不如炒支付牌照:背后啥逻辑?

采访支付行业的时候,我听到过一句话,说是这两年:炒股不如炒房,炒房不如炒支付牌照。当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投资不能这么类比,房子和牌照也都不应该是用来“炒”的。可是,如果就支付公司的收购价格来说,还真是水涨船高。“我一开始关注到一个地区的收单牌照的时候说是5000万,我有个朋友就说想办法3000万搞下来,弄了一年也没弄成,现在再去问人家,2个亿。”PART 1:价格在刚刚这个我的采访案例里,地区性银行卡收单牌照,在一年多时间里,从5000万涨到2亿元,就这2个亿,还算是超级良心价。这还不算牛的,价格翻倍起来更极端的,是我跟踪过的一单互联网支付牌照生意,叫价从2015年中到2016年底,已经涨到10倍了。这里首先要给大家普及的是,被大家统称的“支付牌照”(学名是央妈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许可的业务权限是不同的,所以每张牌照的含金量也不一样。粗框架而言,支付收单业务资格,分为线下的那种银行卡收单牌照(这里还分全国性的和某一个地区性的)、互联网支付牌照、移动/固定电话支付牌照;细细再来看,还有一些零碎的业务资格,比如跨境外汇支付资质、预付费卡发行受理资质等。粗框架里这三者呢,有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拿到其中一样、有的拿到其中两样、也有个别牛哄哄的支付公司可以三样都拿到,这就被称为“全牌照”。这些牌照,当前分别是怎么个报价情况呢?由于这一市场高度非标,支付公司又良莠不齐,所以叫价方差也很大。下面这个数据是我让接触过这块业务的业内人士估的,而且还是往“起步基价”的方向低估的。最近这轮续展又有机构牌照被注销后,听说价格又悄然上调过一次了。·银行卡收单牌照(地区性):2~3亿元·银行卡收单牌照(全国性):约5亿元·互联网支付牌照:超3亿元·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牌照:超5亿元·全牌照(银行卡收单+互联网+移动支付):超10亿元这个“起步基价”,还只是“裸牌”价。如果这个支付公司还连实际业务一起出手,有数据、有流量、有团队,那价格还可以再上浮20%。可供参考的近阶段的收购案例有:国美为了斩获互联网支付牌照,7.2亿元全资收购天津冠创美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这公司旗下有银盈通支付);唯品会4亿元左右,收了贝付宝(互联网支付、跨境外汇支付);美团点评超过10亿元,收了钱袋宝(全牌照)……PART 2:缘起“愉见财经”继续来普及:这些市场化的支付公司叫“第三方支付机构”,那谁不是第三方呢?答案是,商业银行。在2011年5月份之前,支付这事儿(发卡、收单、清算)基本上就是商业银行和银联的天下。2011年5月央行率先开放的是收单这一头,下发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给市场上有志于从事收单工作的公司们,比如我们熟悉的支付宝、汇付天下、拉卡拉、后来被万达收走的快钱、被美团点评收走的钱袋宝等,都是首批拿牌照的成员。之所以开放收单市场的初衷呢,是希望有市场上的公司、民营的资本入局,能够来多做做小额的、便民的业务,比如给一些小商户铺铺POS网络,让您20块钱买包烟,如果不高兴带现金那就刷个卡。当然这也是提高电子支付的渗透率。而这些小额便民业务,是当年不少脑子没开窍、还没意识到流水数据之重要性的商业银行们,嫌弃利薄事多、都是苦活累活,所不愿意投入太多精力去铺的。可谁能料,也就这么6年后,大格局大思路大玩法全变了——曾经无人问津的长尾,在互联网思维里,变成了宝贵如金的流量入口、数据入口;只是想线下POS收单放个口子,后来就变成了有第三方支付把线上清算都干了,又变成一个二维码“滴”一声线下也跑去线上了;一些第三方收单公司,延展着延展着,就变成了集多种金融业务为一身的“金融公司”了;本该“T+n”的支付结算,一头被搞成了“T+n再+n”的资金玩法,另一头恨不得变成“T+0”甚至“T-n”的放贷(信用)玩法。这个市场,也有混乱、也有违规、也有创新、也有突破。在商业银行老逻辑里曾经不太起眼的“支付”,现在已然变成了“互联网”和“金融”最好的结合点了。这个时候,你懂的,有故事、有想象空间,VC们就来了,估值就来了,缺一块支付版图的互联网头部公司就来了,并购就来了。PART 3:供求逻辑一,咱们先讲第二名重要的“供求关系”。从2011年开始,一直到前年央行着手整顿这个市场之前,第三方支付市场都是单边扩容的,顶峰阶段270块牌照放在外面。那个时候裸牌价格还在“8位数时代”,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市场吃不准、或者说没料到,央妈会停止发放新牌照,并且旧有的牌照到期续展,还真会玩真格的,因业务违规而被“注销”。那个时候最早脑子清楚起来并购支付公司的大拿们,应该都是庆幸的,比如京东、海尔、万达他们(当然如果连支付公司从人、业务到数据都一锅端,那价格也不便宜)。我查了九鼎投资2015年初收购金佰仕70%股权(金佰仕有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和北京、上海、湖南三地的预付费卡资质),当时才花了7000万元。多划算。后来,央妈看到第三方支付市场实在是有些不像话了,就多管齐下来整顿了,就是上面说的,新增没了、一些牌照到期的还面临注销可能,于是市场上的牌照变少了,被收拾得只剩不到250张了。物以稀为贵!(对于第三方支付乱象这一段小历史,如果各位有兴趣,可以点击右侧标题《支付收单业混战江湖》,阅读“愉见财经”独家发布于2014年的一组调查报道)在这不到250张牌照里,“全牌照”我盘点了一下,只有26张。所以现在“全牌照”上天了,全面进入“10位数时代”,现在要是谁叫价叫出20亿,我可一点都不会觉得稀奇。于是乎,这就便宜了那些业务都快死绝了做不下去的小支付公司,业务没了就没了吧,这块牌照那是水涨船高啊。“愉见财经”就认识一家想出手牌照的公司,那是一步三回头、撒网广谈判,满满的都是“捂照”和“惜售”的甲方心态。PART 4:入口按常理,谈一单并购,大家都会分析,被并购的支付公司本身资产值不值钱、本身盈利能力好不好的咯?在收支付牌照这事儿上,这一点,真不重要。就拿上文说到的,国美刚7.2亿收的天津冠创美通来说好了。我查了一下,资产净值才5000万,关键是还净亏损3000万。显然,这条普通人看的逻辑,已经靠边站了。本段要将的逻辑二,是第一名重要的、非常核心的“支付导流”。大家可以百度一下这些年来的支付并购案例,就会发现,看上支付牌照的,很多都是大电商、互联网头部公司,或是线下巨头。这些公司,有两大特征:1,自有“高频交易场景”;2,有“金融企图心”或已有明确“金融布局”。有“高频交易场景”,多好。可是尴尬的是,一到支付环节,没有自己的渠道,线上的就难免依赖某宝某信。这就意味着,明明该是自己的核心客户数据、账户数据,都没能紧紧攥在自己手里。有金融企图心,这才是根本!从早期的京东、万达、海尔,到近期的国美、美团点评、唯品会,各个都有明晃晃的金融布局。他们的共性是,都有用户流量、交易量,支付一架上去,就是最珍贵的交易数据。比支付更大的想象空间,是以大数据为基础,向个人征信、消费信贷、理财产品销售、小微企业贷款等金融领域的延伸。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零壹财经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零壹财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07-12
炒房不如炒支付牌照:背后啥逻辑?
采访支付行业的时候,我听到过一句话,说是这两年:炒股不如炒房,炒房不如炒支付牌照。当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投资不能这么类比,房子和牌照也都不应该是用来“炒”的。可是,如果就支付公司的收购价格来说,还真是水涨船高。 “我一开始关注到一个地区的收单牌照的时候说是5000万,我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