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的正反面一直是市场热议的话题。以支付宝为例,为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也因过度扩张、监管套利等带来风险隐忧,频频引发市场对数字金融加强监管的讨论和呼声。7月8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黄益平出席活动时提出,目前数字金融机构多为混业经营,涉足多个金融领域,传统“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早已无法适应此种形势,可考虑先行设立横跨“一行三会”的针对数字金融的监管机构。
跨界监管机构
此前,“金融监管大变局”的风声已经猛刮了较长一段时间,直指“一行三会”监管协调机制的有效性问题。近日,这一讨论被延伸到数字金融领域。
黄益平在8日的活动中表示,数字金融与影子银行、地方政府融资都是当前监管最为缺失的领域,对于这些尚未看透的领域,其潜在金融风险是最大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此在分业监管框架改变之前,可考虑先行设立横跨‘一行三会’的针对数字金融的监管机构。”黄益平提出。
这并非监管层人士首次对数字金融提出加强监管的建议。去年11月,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出席公开活动时表示,针对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将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施“穿透式”监管,建立数字金融的新型监管体系、审慎监管体系和市场准入体系。就在一周前,国家外管局综合司司长孙天琦再次提到,下一步需要强化建立针对数字金融的审慎监管体系和行为监管体系。
什么是数字金融?从名词解释来看,数字金融是指通过互联网及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金融服务业态相结合的新一代金融服务,主要包括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网上银行、金融服务外包及网上贷款、网上保险、网上基金等金融服务。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所和苏宁金融研究员李虹含用更通俗的语言解释道,从这些名称上看,不仅包括银行服务,也包括保险、基金、券商服务,可以说几乎囊括了所有的金融服务及产品体系。
三大风险冒尖
正是因为数字金融已涉猎更多的领域,这恰恰也成为风险滋生的温床。黄益平指出,目前数字金融机构多为混业经营,普遍涉足保险、基金、证券、银行等综合性业务,甚至出现了几乎拿到“全牌照”的金融科技公司,传统“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早已无法适应此种形势。
在监管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拥有全牌照的机构,也有了套利的空间。据了解,比如有一些P2P和互联网支付机构,对第三方存管等制度遵守并不是特别严格,导致了监管套利的存在,特别是对于很多拥有全牌照的机构,既可以做信托,也可以做银行,还可以做保险,全牌照的功能使得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通道业务进行监管套利。
监管套利是数字金融发展过程中凸显的第一类问题。李虹含指出,除了上述情况,较有代表性的一个事件,就是2013年余额宝的横空出世。在当时的情况下,余额宝启迪了民众一种理财意识,之前普通人没有办法很便捷地投资于银行间交易市场的货币基金,但因为余额宝分拆了投资起点,聚少成多,使大部分民众可以投资于货币基金,享受高收益。当时被普遍认为是存在合规风险的,随后蚂蚁金服向证监会进行了报备,获得准许,但在此之前,可以说是存在监管套利的。
第二类突出问题是数字金融的无序经营。例如互联网金融机构和数字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对监管条款、法规的不明晰,不知道依据哪一项进行自我约束和合规经营,这样的话会出现无序经营的问题。
第三类问题是数字金融的过度扩张。近年来,蚂蚁金服、陆金所、腾讯财付通、京东金融等金融科技公司的全球地位都在日益凸显,余额宝最新公布的1.43万亿元净资产余额甚至已经超过了招行个人存款的体量。黄益平同样以余额宝举例称,它的投资额目前已达到这一量级,这笔钱应算作M0、M1还是M2?更重要的是,当现金与资产可以实现瞬间转移,难以界定的时候,会对货币总量的测度及调控都造成困难,这在事实上对货币政策框架形成了挑战。对此,黄益平建议,当数量越来越难以监测或调控时,一个可能的思路或许是货币政策应尽快从数量工具转向价格工具。
监管盲区仍存
虽然数字金融的风险在多方面有所显现,但不容忽视的是,数字金融近年的发展也有正面推动作用。例如在解决普惠金融需求方面,很多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为中国城乡居民提供了小额、快捷、创新的支付服务,加快了中国进入“无现金社会”的速度。
针对风险问题设立横跨“一行三会”的监管机构建议,李虹含认为,初步建立后数字金融还会有监管盲区,因为资本永远是逐利的,永远会向着有利益、有需要资金的地方流动,所以要逐步转变机构监管的职能,进行跨机构跨行业的监管,才能使监管盲区逐渐消除。
对于鱼目混珠、泥沙俱下的数字金融领域,如何做到“良币驱逐劣币”,也有不少业内人士提出其他建议。陆金所董事长李仁杰日前在出席公开活动时,提到了“监管沙盒”理念,该概念由英国政府于2015年3月率先提出。按照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的定义,“监管沙盒”是一个“安全空间”,在这个安全空间内,金融科技企业可以测试其创新的金融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式,而不用在相关活动碰到问题时立即受到监管规则的约束。
李仁杰指出,我们的监管机关,经常是在问题出现的开始,看到问题,但基本不说话,或者很少说话。但当领导说有风险之后,大家来齐抓共管。“必须注意到的一个问题是,要实现齐抓共管,必然需要各个部门都按照原有的规章制度,而原有各个部门的规章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实践。”李仁杰说道,社会的进步,监管和被监管应该是有所互动的,要做到既鼓励创新,又做到审慎,监管沙盒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除了尝试国际上的沙盒监管等一些已见成效的做法之外,黄益平还提出,中国也应学习识别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数字金融机构,对其采取压力测试等办法,对其资本金、流动性、业务范围等做一些特殊的监管要求。
连接:
黄益平谈数字金融对金融监管的挑战
7月8日,由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主办的第四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在上海举办。会上,SFI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就“数字金融发展对金融监管的挑战”发表主题演讲。
黄益平表示,最近国内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过去三年来,金融风险不停地在不同部门之间游走,如股票、债券、房地产、影子银行、外汇和数字金融等。
从监管来看,仍有很多需要反思的问题。一是监管政策缺乏协调;二是监管与发展混淆、监管与宏观混淆;三是未被监管的领域,包括影子银行、地方财政和数字金融。
面对混业经营的数字金融的现实,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的协调是必不可少的,怎么协调,有很多种方式。“其中一种方式,我们建议也许可以考虑建立一个横跨一行三会的数字金融监管委员会。第二,对数字金融和对传统金融,要设置统一明确的监管标准。否则,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互联网公司做金融、金融公司用互联网技术,出现了一个融合的趋势,假定监管标准不一样,很容易出现监管套利。这是应该避免的。”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