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的浪潮显然已经来临。这种迹象集中地表现在各大平台对科技能力的输出上,而参与这种科技输出的平台已经绝不仅仅是互联网巨头,银行也开始有所动作了,与此同时,这也是传统IT硬软件服务巨头与互联网巨头之间的对抗。”
6月29日,招商银行的全资子公司招银云创(全称为招银云创(深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宣布与IBM进行合作。目的是构建创新型的金融行业云,目标对象则包括中小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当天,招银云创也与东莞农商行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招银云创的身份值得玩味。其是招商银行的全资子公司,管理层则全部来源于招商银行的业务及IT精英,业务定位是作为招商银行的科技输出平台,将招商银行过往积累的经验和金融IT解决方案输出给同业,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扮演着服务招商集团及其前研科技试水的角色。
据称,招商银行对于科技的重视度较高,内部表示要每年拿出税前利润的1%成立金融科技基金,以鼓励和支持进行科技创新,且是一种开放式的管理,允许员工试错。
据了解,招商银行的子公司招联消费金融运用的就是招银云创提供的金融IT及科技解决方案。最新的一组数据显示,通过招银云创提供的系统及模型促成的消费信贷业务,累计量600—700亿,余额大约为200亿,不良率大约为0.81%。(招联消费金融最新的运营数据显示,其授信客户超过1100万,累计放款超过1200亿,这种数据差,恰好体现了其对于金融科技的探索与应用。)
招银云创与IBM的合作并非特例,今年3月31日,兴业数字金融服务(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兴业数金,主要基于兴业银行的能力对外进行科技输出)宣布与IBM合作,正式对外发布了金融行业云服务品牌“数金云”。数金云据称是一个面向金融行业的,提供从基础设施到解决方案的行业云计算服务平台。
这反映了一个市场迹象,大型的传统金融机构基于已有经验及技术能力,已经开始介入金融科技的市场,为同业提供服务。
IBM等与银行目前是盟友
IBM与银行的合作,尤其是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合作有着多方面的背景与原因。
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1911年创立于美国,其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的银行金融机构等大部分使用的是IBM的计算机及系统,据了解,其已经服务了我国2000多家中小银行。
银行对于数据及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等要求极高,因此监管也极为严格,从云服务上看,银行等运用的基本是专有云。
随着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用户习惯及用户服务的变化,银行的IT系统等受到冲击,由此也便存在改革创新的需求。
对于IBM等服务机构来讲,当务之急是依据市场需求等对原有系统进行改良升级。
以招银云创和IBM的合作为例,其主要路径是针对金融机构核心业务系统上云的选择,继续将原有的专有云过渡至混合云,甚至是公有云,而不是简单地将核心系统迁移至其他平台或是公有云,为此,招银云创选择了联合IBM对原有金融云业务进行服务内容与服务能力升级。
就这种方式来看,这应该是目前大部分传统金融机构拥抱科技,进行升级演变的路径。
另一方面,政策也有要求,去年7月,我国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表示金融机构需要开展云计算应用,主动进行架构的转型,要推进大数据应用,全面提升数据治理与数据服务能力等,这促使银行金融机构不得不转型升级系统。
上述银行业的互联网+行动会陆续展开,IBM们与银行合作的动作无疑也将频频出现。
BATJ等互联网巨头入场
最近较为火热的是互联网巨头与四大行的战略合作,包括百度与农行签署框架性协议、阿里巴巴(蚂蚁金服)与建行进行全面战略合作、京东与工行掌门人会晤并就金融科技达成合作以及腾讯与中行开展金融科技合作。
上述合作的关键是赋能、科技输出。
这些携带着强大互联网基因的巨头正在冲击传统银行等机构,传统银行也在主动与被动中被裹挟着向前。
以基础云服务为例,这些巨头多提供公有云服务,尤其是在赋能银行等机构时,面临的困难是监管合规问题及改变银行原有惯性的问题。
相较而言,招银云创、兴业数金等脱胎于银行的云服务商,则可能更受同业欢迎,一方面,监管便利,可以减少同业沟通等成本,另一方面,其本身对银行系统更加熟悉,可以减少研发成本,系统更加适配等。
不得不提一句,去IOE是阿里巴巴最先造出的概念。
所谓去IOE,原本指的是在阿里巴巴的IT架构中,去掉IBM小型机、Oracle数据库、EMC存储设备,代之以自己在开源软件基础上开发的系统。
延伸后,去IOE有了更为广泛的解释,也更具政治色彩;第一指的是IT架构的更新换代,具体指的是以IBM为代表的主机、以ORACLE为代表的关系型数据库,以及以EMC为代表的高端存储设备,这些将被新型的云计算技术所替换,而这三方面中的任何一项工作,都可以称之为是“去IOE”的表现;第二指的是减少甚至不再购买外国的IT设备,尤其是美国,如IBM、ORACLE、EMC等企业的产品。?
然而,就我国银行目前的系统来看,要进行上述上云演化以及解决随之而来的诸多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而互联网公有云巨头与银行的合作也必将是长期而缓慢的工作。
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绝对的对抗
无论如何,金融科技的浪潮不可阻挡,各类主体也开始纷纷进入市场,以实用主义、市场竞争的角度去看,金融科技背后主体的利益纠葛并不少见,但核心还是利益,竞争与合作也将是各类主体发展的主基调,况且,这个市场尚且足够大。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