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按:
距央行要求8家征信机构做好试点工作已经两年,个人征信牌照仍然“难产”。此前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曾指出原因,8家机构没有一家合格。那么,八家机构是否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在何处?其实万存知也提到:“假如你是独立自然人、独立企业或者企业集团、金融机构或者金融控股公司,想独资办个人征信机构,我们说不行。假如有很多有共同意向的机构联合起来,共同申办一个是可行的。”上述表态为这些“当局者迷”的机构指明了一条发展方向——联合持牌。
而今破题终有时,据媒体报道,这一联合机构已取得重大进展,或将效仿第三方支付“共建、共有、共享”原则的“网联”模式,成立“信联”。目前,包括首批个人征信试点机构中的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前海征信、考拉征信、鹏元征信等,以及百度、网易、360、小米、滴滴、宜信等行业相关机构,已倡议共同发起成立一家个人征信机构。
01、信用的灵魂:信息要集中
为什么要再打造一个个人征信联合机构“信联”?
一切皆有迹可循。万存知在谈到8家征信试点机构存在问题时,曾指出,一是8家每一家都想形成自己的业务闭环;二是业务或者公司治理结构上不具备或者不具有第三方征信独立性;三是对征信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规则了解不够,而且也不太遵守。“由第三方机构牵头,很多有共同意向的机构联合起来,共同申办个人征信公司是可行的”。
而他在近日出席由金融城和新金融联盟联合主办的“Fintech时代的消费金融创新发展峰会”时再次表示,征信需要将信用信息集中起来,集中度越高越全面。当信息技术发达时,信息共享平台就不能多,否则没法共享。征信平台要少而精,少而强。
作为八家试点征信机构之一的考拉征信,其首席风险官郑和平在上述会上呼吁,希望央行能和得到认可的机构联合进行数据的整合和挖掘。并且他认为,光有社会督导,并不能完全做好征信工作。
02、征信机构如何做到有的放矢搜集信息?
当前,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已经提到了空前的高度,这说明近年来对个人信息的发掘和利用正成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大大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降低了成本;另外一方面,过度采集、不当加工,甚至非法使用个人信息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甚至侵权和诈骗活动时有发生,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实际上,万存知就在上述论坛表示,要把握个人的信息安全、保护个人隐私权利,征信信息必须合法合规使用,不能泄露、倒卖,更不能拿来犯罪。“假如有机构在这方面踩到红线,要承担法律责任”。
对此,郑和平认为,当前由于大数据挖掘的存在,信息滥用的领域非常广泛。征信机构要想安全、合法地使用数据,采集时就必须得到个人的同意。他以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到银行申请信贷需要填写申请表,柜台人员在征得其同意后才会开展贷前调查。而征信公司正需要辨别这种场景,考拉征信也是这样来采集数据的。
对于后续催收环节,征信公司能否利用客户留下的电话和地址信息,他指出,如果客户未能按时归还贷款,在超过合同约定时间后,完全可以按照其提供的电话和地址进行催收。并且由于客户也在一定界限上违法,这种纠纷并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郑和平特别强调,“未来的征信工作中,要理直气壮地使用‘应该和可以’使用的数据”。
03、大数据风控真的是万金油吗?
随着互联网公司的跨界发展和消费金融的爆发式增长,中国个人征信市场已经形成了一种势不可挡的前进局势,我国的征信机制也进入了全面建设阶段。尽管如此,我国的征信体制依旧不完善,数据孤岛、数据质量差、立法滞后等问题依旧存在。
大数据风控曾被认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不二法门。然而,准确的预测分析虽然能帮助金融机构降低因欺诈、信用违约导致的坏账风险,有效控制成本,但是目前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尚属初级阶段,技术尚不成熟,尤其是运用到以风控为核心的金融领域还为时尚早。国际金融公司(IFC)东亚及太平洋区金融基础设施技术援助负责人赖金昌就曾对此提出质疑,“在国际上,并没有大数据征信这个概念,比如知名美国信用评分公司FICO不会称自己是一家征信公司,更不会说是大数据征信公司,FICO是一家数据分析和风险管理服务公司;目前也没有任何人使用大数据用于征信。”
百融金服是一家利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帮助金融行业提升效率的公司,创始人张韶峰认为,大数据风控在中国一直存在争议,但在2015年底,这个状况得到了改变——正是由于技术的快速革新,让风控在中国得到跳跃式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原资深顾问李铭则认为,征信在国内是一个被严重误解的行业,大数据征信并不是征信行业中必要的一环。但在当前中国很多人还没有信用历史的现实情况下,征信机构使用大数据技术作为风控手段是可行的。
考虑到合法合规和业务流程,他推荐利用心理测量学取得数据,其在信息相关性、数据主体权利、许可等方面不会带来很多麻烦,预测能力也很强,“我们唯一要注意的是隐私保护的问题”。同时他对区块链技术抱有期望,认为这种技术可能帮助中国征信行业解决几项难题。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