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进口垄断"动刀":科技富豪正从烧钱迈向"暴富"

(原标题:向进口垄断“动刀”:这里的科技富豪正从烧钱迈向”暴富“)

在创业创新成为主流的时代,手握技术的人成为了当下最具潜力赚钱的人。而科技成果的转化也因为资金和多方的关注变得容易而高效。

在4月20日~22日举办的2017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下称“上交会”)上,国内外最前沿的技术都可以一一遇见,而那些被人群包围着、正对着最新产品如数家珍的他们,就是手握技术、试图用技术改变生活的创造者们。

在那些如今还不得不依赖进口技术和产品的领域,有一群创客正在努力打破进口的垄断。

创业5年多,上海逸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逸思医疗”)研制出了自己的腔镜吻合器、能量刀和腔镜系统产品,其easyUS超声刀系统和easyEndo超大转角多功能腔镜吻合器,在很多方面超出进口产品。

作为国内首家批量生产叶轮的供应商和全球最小叶轮的发明者,上海瑞尔实业有限公司(下称“瑞尔实业”)也填补了国内产业的空白。

第二次参加上交会的上海飞博激光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飞博激光”),打破的是激光领域进口品牌的垄断。

这些创造者也是创富者。他们开创了国内产业新领域,有的吸引了风投资金,有的已经占领市场先机,销售开始爆发式增长。

那些价值数亿的无人科技

在上海肇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肇观电子”)CEO冯歆鹏看来,对人工智能来说,视觉占了很重要的位置。而他在上交会上展示的就是一款视觉处理器的典型应用——能让盲人“看见”的智能眼镜“天使眼”。

“视觉对人工智能的重要性至少占40%。当一个设备具备了一定的视觉能力,就相当于拥有了一定的智能。”身着西装、戴着眼镜,说话轻声的冯歆鹏曾任AMD芯片的研发总监。一年前,他和曾任AMD计算机视觉、图像信号处理、视频领域首席架构师的周骥一起创办了肇观电子,目标是为300亿台自主电子设备提供视觉和智能系统。

虽然公司只成立近一年,但冯歆鹏说,想干这件事想了三年。“人工智能有两个终极挑战,一个是作为设备,需要知道四维的设置;二是要理解周围,这就需要实时完成周边物体的检测和识别。”为了开发出具有避障、定位和识别功能的视觉处理器,并不断提高识别准确度,他的团队平均每天新增1万张高质量标注图片和100万张非标注图片以供机器深度学习。

“一个障碍物识别30万张图片,那么30项障碍物就是1000万张左右的图片;一张图片的采集成本以1毛钱计算的话,1000万张的成本就是100万元。”冯歆鹏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虽然前期投入的成本并不低,但视障人群的规模相当巨大。据他说,全球视障人群约有2.8亿人。

Julie女士有一位患视障的小孩,图为她为孩子体验“天使眼”智能眼镜

已开始预售的“天使眼”智能眼镜不仅可以帮助盲人实时监测道路和障碍,还能播报出使用者的位置信息、行走方向和道路信息等;另外,这款智能眼镜还可以快速识别门、楼梯、人、斑马线、汽车、桌子、椅子、摩托车等共30项障碍物,并通过语音来告诉患有视力障碍的人。

目前这款“天使眼”暂时只预售出了几十台,但在冯歆鹏的预期里,第一年预计能卖出1万台产品,第二年会增加到3万台,然后是5万台……以目前大约5000~6000元的预售价推算,这将是一笔价值达3亿的生意。

第一次带着“机器人的眼睛和小脑”参加上交会的上海思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思岚科技”)是一家基于激光雷达和SLAM(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技术的创业公司,目标是提供高性能、低成本的机器人自主定位导航解决方案。

思岚科技COO李宇翔告诉第一财经,公司的前身是一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研发的创客团队,5位创始人均在知名外企担任核心研发岗位。而作为一家由技术驱动的企业,只有在行业内形成技术壁垒才可能拥有竞争优势。从2013年至今,思岚科技陆续推出了激光雷达RPLIDRA和自主定位导航方案SLAMWARE,前者好比是机器人的眼睛,后者则是机器人的小脑。

李宇翔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公司去年已经进入了量产的阶段,共生产3000台,供应国内外超过1000家公司,目前在同业内居于领先地位。“我们在市场上没有任何竞争对手,有很多兴起的激光雷达公司,但还苦于无法量产。”李宇翔说得很自信,他说公司将在今年7月实现收支平衡。

目前,思岚科技针对不同行业的整体打包方案已被应用于扫地机和各类开发测试机当中。而在上交会现场,安装了思岚科技提供的“眼睛和小脑”技术的机器人还担当了巡馆的向导。

根据思岚科技提供的行业数据,2015年~2018年全球机器人保有量将年均增长15%,到2018年的保有量将达230万台;2017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预计达到24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7%。在机器人市场爆增而量产供应尚未及时跟上的阶段,对于李宇翔他们而言,盈利就在眼前。

作为上海禾赛科技有限公司的CEO和联合创始人,李一帆把无人车上的“眼睛”带到了上交会的现场。无人车上的“眼睛”是指他和他的团队研发的自动驾驶激光雷达(LiDAR)。

据李一帆介绍,激光雷达是自动驾驶和机器人行业用于激光三维扫描的传感器,也是无人车上最重要的元件之一。就成本而言,就占到了一辆无人车总造价的三分之一。今年初,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团队宣称其自主开发的激光雷达在可降低90%成本的情况下,售价依然高达7500美元(约合51633元人民币)。

除了价格高,目前全球真正能够量产出货的激光雷达公司却屈指可数,再加上产品设计等限制导致的较长周期,市场上存在明显的供小于求。

李一帆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基于大量路测数据的积累和对事故的分析,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目前,包括百度无人车在内的整车企业已测试过了他们的产品,预计今年就会进入商业化应用,订单达到数百甚至上千台。即使按照谷歌7500美元的最低售价来算,技术的变现也相当可观。

打破进口垄断的中国制造

成立于2011年11月的逸思医疗是国内第一家专注于肿瘤微创外科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和产业化的科技公司。逸思医疗创始人聂红林下定决心做的,就是打破高端进口医疗器械完全垄断国内市场的格局。

“目前,腔镜吻合器进口品牌占据93%以上的市场,能量刀产品进口品牌占据95%以上的市场,腔镜系统进口品牌占90%,外科支持产品进口品牌占据85%以上。”这些行业数据带给聂红林的是压力,更是动力。

聂红林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他们也是全球唯一提供完整肿瘤微创外科手术解决方案的医疗器械企业。他们的目标是在未来5年内,不仅打破高端进口医疗器械的垄断,而且还能把同类高端医疗器械的价格降低30%以上,以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

创业5年多,逸思医疗研制出了自己的腔镜吻合器、能量刀和腔镜系统产品,其easyUS超声刀系统和easyEndo超大转角多功能腔镜吻合器,在很多方面超出进口产品。

据聂红林称,逸思医疗提供的easyUS超声刀系统在动物临床试验中与进口品牌对比测试时,切割时间和爆破压力与之相当,但产品使用寿命更长;逸思医疗的easyEndo超大转角多功能腔镜吻合器通过全球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之一——欧洲SGS的对比测试,在缝合强度上比进口产品优10%、钛钉成型不良率不到进口产品的30%、器械击发力比进口产品低19%。

通过与国际领先品牌开展技术合作,逸思医疗将为国内市场率先提供该类产品的最新技术,以及品质相同、价格更低的产品。

然而,虽然已经手握并不属于进口品牌的产品,但聂红林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还是净亏损状态,企业去年才刚刚开始销售。

庆幸的是,打破垄断的理念和技术实力让逸思医疗在一开始就受到了风投的青睐,通过股权融资方式获得的上亿资金足够支撑团队今年的工作。

对于未来,聂红林并不担忧。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从今年6月或7月开始,公司每个月的营收就可以开始实现盈亏平衡了。他说,去年的销售额只有2000多万元,今年估计能达到1.2~1.5亿元,预计到2020年,公司将整体达到15亿的规模。其中超声刀产品有望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35%~45%,腔镜吻合器产品将占国内市场的25%~35%。

和逸思医疗一样,瑞尔实业也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努力打破进口品牌的垄断,填补国内产业的空白。

董事长李健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汽车防抱死系统ABS和ESC阀体原先就是国外垄断的,但如今瑞尔实业的产品已占国内市场份额的第一位,每年可生产500万件,占市场的22.8%。

作为国内首家批量生产叶轮的供应商和全球最小叶轮的发明者,李健军颇为自信:“靠这一个产品我们就可以做成上市公司。”

瑞尔实业旗下工厂的数控生产设备

早在2年前,瑞尔实业就在上交会上展出了世界上最小的叶轮。这最小的叶轮如一角硬币大小,最高工作转速在30万转每分钟。对比而言,一般叶轮可实现的转速为5万~10万转每分钟。

2年后,李健军表示,叶轮将从今年开始爆发式增长。“去年只销售了10万件,预计今年叶轮项目可以销售100万件,未来希望能达到500万件。”他这样说。

“过去在电子元器件等精加工领域,激光器和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现在我们公司已经推出了一款能够完全替代国外进口产品的新型激光器。”飞博激光创始人李骁军表示,飞博激光自主研发的2μm光纤激光器在功率上可以达到180W,而国外的同类产品只能做到150 W。

目前,中国企业自己制造的光纤激光器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医疗手术、非技术材料焊接和切割等领域,产品还销往了中国台湾、日本和韩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李骁军说,近年来,光纤激光器技术在市场应用中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激光器加工方式,它在2020年有望达到19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当前,整个激光器市场每年的复合增长率为7%,而光纤激光器的复合增长率则超过了25%。此外,从价格层面看,十多年前,一台光纤激光器的价格高达100万元,现在已经下降到了20~30万元。”李骁军相信,在未来2~3年内,光纤激光器就可以实现国产化的目标。

飞博激光华东区销售总监冷学鹏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公司制造的光纤激光器价格比国外的产品至少便宜30%。从2012年的仅220万元到2016年的6000万元,飞博激光的年销售额增长显著。

想自己发颗卫星?这家企业帮你办

“美国的十大富豪都在玩什么?他们都不玩房地产和互联网了,而是玩‘互联网+航天’。特斯拉、谷歌和亚马逊总裁都投资了不少航天项目,这是通过追求全人类的梦想来实现自我价值,但国内很多土豪还停留在比较低端的业态。”上海埃依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埃依斯”)总经理曾占魁对国内外航天的商业化差距深有感触。

埃依斯是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的全资子公司,专门从事军民融合和商业航天业务,包括为商业用户提供航天器研制和发射服务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搭载验证服务,提供高品质航天数据和内容,以及航天科普文化服务等。随着上交会参展技术和产品的多元化,埃依斯公司也把他们的航天技术和服务带到了今年的上交会现场。

用曾占魁的话来说,公司的核心业务就是为个人或企业等商业客户提供制造和发射航天器的一体化服务,以及利用运载火箭的运输余量,帮客户把试验产品拼车上太空做技术验证。

“造卫星和发射卫星的商业航天公司,在北京、武汉等地快速崛起,上海商业航天企业还相对较少,浙江也有企业在谈合作。目前公司签约了3家,在谈的有20多家客户,还处于市场的培育期。”曾占魁这样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和造卫星、发送卫星这类超级大生意不同,把试验产品“拼车”送上太空的小生意却是相当火热。

“我们的仓位一直是爆满的,客户必须提前3-6个月以上才能预订到,需求特别旺盛。我们国家去年一共完成了22次火箭发射,一半左右都是通过我们的股东——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作为总体牵头完成发射的。一般运载火箭一次会发射1~3颗卫星,所以去年总共把数十家公司的卫星产品送上了太空。”曾占魁举例说,复旦大学就已委托埃依斯把他们的自主国产化高端芯片搭载上天进行测试验证,就等今年发射,费用大约是数十万元。

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资料图)

曾占魁说,用户只要把需求讲清楚,比如要验证一种芯片,只需要提供相应的任务书和产品,就能获得一站式的服务。“我们会把芯片发射上天开展测试验证,用户只要在家里收集数据就可以了。”他说,这类服务的特点是费用低(一次太空验证费用与地面实验费用差不多)和周期短(自订单生效到发射入轨周期为3~6个月)。

除了国内的用户,埃依斯公司还有不少国外客户。“国外用户选择我们肯定是比较了一圈的。从优势来说,我国航天火箭发射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去年发射卫星的次数和美国相当,今年很可能就全球第一了,创造了很多的上天机会。”曾占魁表示,另外从卫星研制来说,我国的制造业成本也有一定的优势,以前造一颗卫星的成本是以亿来计,现在只要千万级,成本大幅下降。

航天科技的商业化自然少不了将原本军工技术或设备运用到商业领域。曾占魁说,从去年就开始向国际市场推销以太阳能帆板和极地冰下湖热水钻为代表的宇航产品和高端装备。由于国内元器件成本和用人成本都比较便宜,公司最终的产品售价和国外相比会低三分之一左右。

除了上述业务,埃依斯还打造了全国第一家航天特色的星天地创客空间,是航天科普、军民融合项目孵化和技术创新的开放式服务平台。具体到航天科普,曾占魁解释说,这其中包括建立科普体验馆和展览馆,以及航天科普的教育课程和太空娱乐的衍生品,比如航天器积木和艺术品等。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04-23
向进口垄断"动刀":科技富豪正从烧钱迈向"暴富"
向进口垄断“动刀“:科技富豪正从烧钱迈向“暴富“,进口垄断 科技富豪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