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两虎相争 殃及用户)
这一回,是微信和苹果对峙上了。
4月19日下午至20日凌晨,12小时不到的时间,微信方面连发两条声明,称和苹果方面沟通多时无果,最终决定关闭iOS版微信公众平台赞赏功能。而苹果方面,也非常罕见地对于APP的相关问题进行回应:“微信可以选择提供APP内购买让用户赞赏他们喜爱的公众号运营者,如同我们提供这一选择给所有的开发者一样,微信只需正确使用APP内购买体系进行开发即可。”
这背后,涉及到对于微信文章赞赏这一行为的定义,究竟是否属于虚拟购物。而两大巨头一来一回之间,最受伤的实际上是微信公众号平台上的内容创作者。“这是一个博弈的结果,到最后受伤的还是网民用户。多年来,这种竞争在一些巨头之间经常发生。”艾媒咨询集团CEO张毅昨日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如是指出。
南都记者昨日采访发现,有多个自媒体表示微信公众平台上的文章赞赏量出现2/3的下滑。内容创业大潮之下,除了广告之外,微信赞赏已成为部分内容创作者的收入来源之一。有不愿透露姓名的公众号创作者告诉南都记者,受此影响,原本每月1万元左右的赞赏额度,或将减少7000元左右。
事件
iOS版公号不能接受打赏
4月19日17点27分,微信发布《遗憾通知》,称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2017年4月19日17:00起,iOS版微信公众平台赞赏功能将被关闭,安卓等其他版本微信赞赏功能不受影响。
对于关闭赞赏功能的原因,微信方面向南都记者表示,主要是由于苹果此前更新的3.1.1条款,更严格要求APP不得包含指引客户使用非IAP(In-AppPur-chase,苹果内购)机制进行购买的按钮、外部链接或其他行动号召用。微信还提到,“经过与苹果方面长期沟通协调,最终,我们选择对iOS版微信赞赏功能进行了调整,对此造成的不便,深感遗憾。”
南都记者注意到,微信公告中所指的苹果3.1.1条款,早在2016年中便已出台,至今将近10个月的时间。微信方面也表示,此调整是经过与苹果方面长期沟通协调的结果。
尽管微信方面向用户给出了解决方案:二维码转账,但随即遭到苹果的再次叫停。4月20日凌晨,微信发布公告《再次通知》,称应苹果公司要求,APP不得包含指引客户使用非IAP机制进行购买的按钮、外部链接或其他行动号召用语。二维码也在这一行列当中。
与此同时,苹果也向外界发出公告进行回应。此前,今日头条、美团等应用都曾在AppStore遭遇过突然下架,不过苹果从未进行回应。有分析认为,苹果此次进行回应,也是考虑到微信背后接近9亿的用户群。
影响
内容创作者最受冲击
巨头对峙,受伤的却是依附于微信公众号平台上的内容创作者。黄先生(化名)拥有一个情感类微信公众号,经过多年的运营,目前粉丝超过40万。他昨天告诉南都记者,影响已经显现,昨日一天的微信公众号文章赞赏量下降了2/3,以往日均赞赏金额会达到500元左右,月均赞赏金额有1万元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黄先生的公众号粉丝当中,有超过60%是苹果用户。黄先生估计,这种情况还将持续下去并产生长远影响,“如果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的话,大概就是这个水平了。”按此计算,平均每月黄先生将较此前减少7000元左右的收入。
杭州城市生活公众号“N闹W”创始人郭雪红也告诉南都记者,其粉丝有30%左右是苹果用户,其估计文章赞赏金额的下跌幅度也在2/3左右。
不过,实际上赞赏并非目前大多数内容创作者,尤其是自媒体人士的主要来源。黄先生告诉南都记者,最主要收入还是广告,读者赞赏起到的更大作用是锦上添花。
背景
两大巨头交手过招
张毅认为,这种巨头互掐多年来一直上演。例如腾讯和阿里巴巴之间,目前用户无法在微信上查看淘宝相关链接,用户也无法使用微信支付在淘宝上购物。
对于苹果来说,背后既涉及到规则问题,还涉及到利益问题。所谓IAP,即为苹果iOS体系用于支付的平台接口,类似于微信支付、支付宝等方式。业界分析,如果将赞赏定义为虚拟购物,类似于游戏道具购买、付费音频购买等,用户必须走苹果支付通道而非微信支付,可谓是两虎相争。
另一方面,腾讯2016年年度财报显示,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已经达到8.89亿。从用户规模来看,微信无疑已经成为了移动端的超级入口。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特斯拉CEO马斯克身家暴涨,稳居全球首富宝座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