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共享充电宝是下一个风口?可能根本就等不来风)
共享单车之后又一个谜之共享经济火了——共享充电宝。你一定有很多疑问,充电宝怎么共享?这东西怎么挣钱?资本为什么会投这个?
共享充电宝主要有“小电”、“来电”、“街电”等品牌。腾讯投资共享充电宝还可以理解,毕竟今年1月后,腾讯已经不是第一次以投资的方式拉线下企业进小程序生态了。但其他投资机构跟着一起吹泡泡,就不那么说得通了,因为共享充电宝不是新生意,而是个已经被验证过的“污点模式”。
到底什么是共享充电宝?以这两天在朋友圈疯狂刷屏的共享充电宝“小电”为例,其实就是一个设在商户里、用户不可借走的充电站。这种手机充电站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2013年,北京各大商场的出入口就已经存在投币的公共手机充电站。在之后的一年里,随着“互联网思维”的升级,这些充电站迅速从收费转向免费,并将盈利模式从向用户收费改为充电时往用户手机里安装流氓软件。
2015年开始各都市报和自媒体陆续对手机免费充电站强制索要手机权限和安装软件提出质疑。为什么即便是被媒体多次曝光,手机充电站还是要义无反顾地走免费的道路?因为向用户收费不赚钱啊……
付费的手机充电站1元/小时已经非常不得了,现实情况中充满一个手机确实要1个小时以上。但没有人会真的在手机充电站把电充满,也没有人会为了几十分钟的应急而付出更多的钱。
手机充电站在付费方式上也存在问题,前些年投币式的付费率低,因为本来大家出门在外手机没电就是个低频事件,而在手机没电后又必须充电且身上还恰巧有硬币就是个低频中的低频。有了支付宝和微信扫码之后,付费率高了一些,但不少用户会面对“我手机都没电了,怎么用手机支付”的尴尬。
而免费给用户充电,强制要求安装App则赚得更多——现在App推广成本高,随便一个App获客成本都在30元以上。先给用户5分钟免费充电开机,然后要求必须安装3个App才能继续充电,相当于把客单价提升到了90元以上。
从历史发展路径来看,这是个低频高单价的污点生意,绝非这一轮共享充电宝企业在融资宣传时所说的“大众没看到的流量”。
这一轮的共享充电宝与手机充电站并不是没有区别,几年过去了他们朝着两种方向去进化:一种以“小电”为代表——依然是不可移动的充电站,但比机柜式更小,与本地商户结合,满足客人需求。另一种以“来电”、“街电”为代表——像自动售货机一样吐出一个真的充电宝,让用户可以随意带走。
然而,这两种场景都经不起推敲。“小电”的问题是,我为了充电坐进了一家咖啡厅,然后咖啡厅服务员告诉我除了坐在这里要点餐之外,充电还要另付费下单,恐怕我扭头就得走。而且就算真的有紧急情况需要充电,我也不想因为手机充电而被一直束缚在一个商家里,这失去了充电宝移动充电的灵活性。
此外,考虑到装修风格桌面式的充电设备并不适合所有娱乐场所,而且餐厅水吧的翻台率和充电设备的使用概率互斥。这与“小电”对外宣传的想做线下流量生意刚好背道而驰。“来电”、“街电”的问题更直接一些——共享单车都丢成这样了,充电宝这么小巧的东西怕是一星期丢一机柜吧。
所以前些年那些免费的手机充电站其实是一种“正确”的进化思路,它正像是那些在雨天的地铁门口卖伞的商户一样。你明知道他手里的伞质量次,价格高,紧急的时候该买还得买。
这也是为什么即便被媒体轰炸了那么多轮,传统的免费手机充电站依然我行我素地往用户手机里强装App,而用户也像是不在意一样地继续使用它们。但这种商业模式是违法且伤害用户的,很难说哪一天就有个部门跳出来严管一下。
这一点,“来电”和“街电”比“小电”想的更明白一些,与“小电”不同,“来电”和“街电”的母公司都是充电宝生产厂。它们租借充电宝的前提都是你交了押金或用信用分抵押——你不还没有关系,就当卖你了。
在每个家庭都闲置2~3个充电宝的情况下,“来电”和“街电”其实为自己生产的充电宝找了个新的销售模式——违约的越多,赚得越多。
现在关注商家感兴趣的另外一个问题:什么是流量生意?说白了就是广泛、高频、刚需。
因为我们都遇到过出门在外忘记带充电宝手机没电的窘境,所以本能地会认为充电宝是个流量生意。
但其实你再仔细回想一下,这样的情景一年会发生几次?能和你出门想骑车的次数比吗?再想想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你随身携带一个充电宝麻烦吗?
恐怕大多数人只要出门有一次遇到手机没电就会想着在包里常备一块充电宝了。充电宝也用尽了怎么办?一块解决不了,下次就带两块。
上文已经讲过了在使用体验上,自己带一块充电宝绝对比你电量红血的时候还要开着定位满街找共享充电宝要好得多。
而且与共享单车不同的是,用户不可能随身携带一辆自行车,但随身携带一个充电宝只需要包包重上几百克。更重要的是,用户购买、拥有、携带充电宝,绝不止是为了充电,而更多的是为了安全感。
从本质上说,充电宝是一种满足人们安全需求的产品,一块满电的充电宝放在包里可能一两个月都用不到。但用到的那一天,就是它一直存在的原因。公共场所提供的充电服务,不管以什么形态出现,都更像是一种锦上添花的应急措施,而并不能满足这种安全感需求。
“我把机器铺的足够多,每个商场都有我们的充电宝,能不能让用户放心地从包里拿掉那几百克?”答案是:不能。
不带充电宝就像是一种赌博,而且赔率很低。赌赢了,用户只是包里轻了几百克,赌输了用户可能错过一个重要的微信或电话。而且赌能不能找到共享充电宝和赌能不能找到一家可充电的咖啡厅,至少在现阶段胜率应该差不多。
赌输一次,就足以让人把私有的充电宝装回包里,而更多的人可能是压根就不想冒这个平白无故的风险。
而且,私有充电宝的使用场景只局限于繁华商业区。出门旅游、出差等不确定情境下,携带充电宝的必要性显著提升,这些区域共享充电宝更难以覆盖。而共享充电宝覆盖较好的商业区范围内,用户离开电源线的时间大多不超过8小时。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 鸿蒙概念龙头大涨超9倍,北交所与新能源板块引领A股强势行情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