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零壹财经
4月17日讯,阿里提出了TECHFIN的概念,并打出了向金融机构提供基础设施的旗号,看到这则消息有也有同事问到我,这是不是阿里系要退出与传统金融机构竞争的信号?在这里笔者为大家提个醒,从FINTECH到TECHFIN的改变,不是FIN和TECH顺序的简单对导,而是代表了FIN(金融)和TECH(技术)之间新的定义关系,而TECHFIN概念的提出恰恰代表了阿里已经找到了用技术来重新定义金融的关键路径。如果说互联网金融是对付传统金融业的常规武器,FINTECH就是核武器,而TECHFIN就是战略核武器了。从目前的情况看最具战略核武气象的技术就是区块链了。
麦肯锡在《区块链—银行业游戏规则的颠覆者》报告中,将区块链技术定义为银行业游戏规则的颠覆者,是继蒸汽机、电力、信息和互联网科技之后,最有潜力触发第五轮颠覆性革命浪潮的核心技术。并指出,有一半参与其调查的银行高管认为未来三年内区块链对现有银行业务会产生实质性影响。面对区块链技术的迅猛冲击,麦肯锡在报告中建议中国的银行业者必须尽快形成清晰的战略观点,及时认识区块链技术将如何帮助、或对银行业务形成怎样的挑战,积极与同业及技术公司开展合作,探索可能切入的应用场景,尽快付诸于实际行动。
《经济学人》杂志将区块链称之为“信任的机器”,与其说区块链是一种技术,不如说这是一种颠覆性的信任平台,在笔者之前的《短评比特币扩容之争》曾经提到过,目前大火的比特币只是是运行在区块链平台上的一个脚本,如果把区块链看作一个舞台,那么比特币则是在这个舞台上演的一幕戏剧,虽然这部戏相当精彩,但不能最近阻挡更多的颠覆式应用不断的到来。
如果把区块链模型比做咱们的社会,那么在这个社会中身份证不是公安局发放的,而是通过加密算法将大家自身的指纹抽象成一串数字形成身份证明(PS:去中心化特性),所有人的身份信息的总记录不是只掌握在公安机关而是掌握在每个人的手里(分布式存储特性),如果你想开个你与你孩子的亲子关系证明,不是找派出所提申请,而是区块链社会中的所有人都根据自己手中的身份信息总记录进行核对以,确认你们之间的亲子关系,如果大多数人核对通过则你就能拿到证明。(PS:安全机制:不可抵赖、不可篡改,必须多数人叛变才会使整个网络安全问题),不知从这个角度大家有没有对于区块链有更深入的了解。
接下来我们来看区块链这个信任链条如何重新定义金融,如果从信任角度看传统银行业的存贷汇业务,其实都可以抽象为存款人、贷款人与金融机构建立信任的过程。而在实际操作中信任的建立都要付出极高的金钱及时间成本,而区块链因其安全、透明、去中心化及不可篡改的特性,针对信任建立过程的痛点,有将从根本上颠覆金融业的面貌。想搞懂区块链的发展路径,不妨先回顾互联网的发展史,信息快速流动是互联网的最根本属性,所以互联网最先改变了离它最近的传媒领域,后来改变相关的软件、通信领域,最后到了互联网+的阶段,重新定义了几乎整个世界。
区块链到目前的发展保持着与互联网相似的轨迹,其主要发展阶段如下:
一、区块链1.0-区块链货币时代
在前文《360度详解比特币》中笔者曾经详细介绍过比特币出现的背景及原因,从本质上讲比特币出现在09年也就是全球经济危机大爆发的时间点是有其必然性的,比特币去中心化的特点与哈耶克在其著作《货币的非国家化》所提出的观点非常吻合。当然正如前文《短评比特币扩容之争》所述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区块链货币也存在着诸如并发容量等诸多缺点,但是到现在包括比特币、莱特币在内的储多区块链货币你方唱罢我登场,也为在接下来的区块链继续发展做了很好的技术与应用场景储备。
二、区块链2.0-区块链金融时代
1. 支付清算体系
早在比特币诞生之初,一种叫做Ripple的区块链支付网关就已经诞生。区块链技术改变了支付结算的底层基础设施和清算方式。如果商业银行成立区块链清算联盟,那么商业银行之间就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点对点支付,从而绕开目前的支付中心及支付组织。
目前欧洲清算系统宣布与科技公司合作,将尝试采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更为高效廉价的结算服务,伦敦贵金属交易市场将首先参与试点。澳洲证券交易所已考虑使用区块链来替代原有清算和结算系统。
而最重要的一个信号是微软云产品Azure已经可以支持快速布署区块链应用了,未来不排除像微软、阿里这样的大型云服务商,摇身一变成为区块链支付公司,切入支付市场,颠覆现有的支付市场格局。就像淘宝之前打出的“要么做电商,要么无商可做”的理念一样,科技公司也很可能会提出类似像“要么区块支付,要不无法支付”的口号。
如果站在区块链支付的角度回看阿里提出的“为金融机构提供基础设施”的方向,这里面的含义应该是阿里计划按照淘宝平台的建设路径,搭建大金融平台,再引导各金融机构通过这个平台来开展业务。而对于这样的金融平台,技术是第一性的,所以才阿里才认为应该是TECHFIN而不是FINTECH。
支付是银行业最主要最根本的职能。而区块链技术一方面提供了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另一方面它也很可能改变现有游戏规则,把支付变成了科技而不是金融领域了。
2. 国际业务体系
目前在银行国际业务储如跨境支付、国际结算、信用证等产品,本质上都是解决跨国公司之间彼此无法互信的痛点。但是其实跨国银行间的互信也是很大的痛点,各行为防控风国际业务的交易风险,加入了各种纸质单据的核对与人工确认的环节,效率低不说成本很高。而且目前在国结类交易中一般是SWIFT和西联等信用良好的金融机构提供跨境交易的中介服务,而采用中心化的交易模式加剧了效率低和成本高的问题。而区块链网络信用建立容易,交易成本低效率高,可以说能完美解决国际业务中的相关痛点。
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案例是16年9月,巴克莱银行和以色列一家初创公司共同完成了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贸易交易。将信用证、提货单、国际贸易流程的文件放到区块链上进行不可篡改的验证。通过区块链技术,传统需要耗时7-10日的交易处理流程被大幅缩短至仅不足4个小时。未来区块链国际业务肯定是大势所趋。
3. 风险管理体系
正如前文所述区块链网络中每个节点都存储了所有人的交易信息,这其实为区块链提供了一种大数据的属性,如果刚刚前文所述的区块链支付清算体系正式运转,金融交易数据、商业交易数据等可能直接部署在区块链上。商业银行可以直接通过区块链完成征信,可有效克服现有模式下信息不完整、数据不及时、费用较高的缺点。
三、区块链+来的比想象中快
区块链这个概念从09年开始提出到现在也就是7年多的时间,但是除了货币、支付流通等领域外,这项技术的确有快速向其它领域继续扩展的趋势。
1. 审计领域:德勤公司从2014年起成立了专门的团队对区块链技术在审计方面的应用进行研究。由于区块链的大数据的特点能够有效解决审计行业在交易取证、追踪、关联、回溯等方面的难点和痛点。
2. 票据领域:区块链在票据业务与前文所述的国际业务领域发展的逻辑类似,目前国际区块链联盟R3联合微软共同研发了一套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商业票据交易系统,包括高盛、摩根大通、瑞士联合银行、巴莱特银行等著名国际金融机构加入了试用,并对票据交易、票据签发、票据赎回等功能进行了公开测试。由于区块链票据背书转手等认证的过程与区块链网络特点十分吻合,降低票据风险的同时也降低了票据成本,与传统纸票相比优势明显。
3. 交易银行:麦肯锡在其报告中指出交易银行是区块链应用的绝佳场景,在商业银行转型之路的系列也会专门刊文介绍区块链+交易银行的内容。这里不加赘述了。
四、区块链的未来展望
近期桑坦德银行在员工内部试运行区块链支付APP,摩根大通进行了一次内部测试,在涉及到2200个客户的测试中在伦敦和东京进行资金转账,巴克莱银行宣布,尝试运用“智能合同”和区块链技术交易金融衍生品。
个人判断区块链的应用即将进入爆发期,近日中国平安(601318,股吧)和招商银行(600036,股吧)加入了R3区块链联盟,但是高盛却从R3中退出,不过种种迹象表明,高盛的离开并非不看好区块链,而是其已经研发出了更优的区块建模方案而且不愿开源,所以才会退出联盟。平安、招商和高盛的加入和退出是区块链即将爆发的重要信号。
冷静观察区块链这个新兴的事物,它构建的信用链条方面的能力非常强悍,但是从技术上讲区块链存在以下两大发展瓶颈。
1. 网络速度瓶颈:传统中心化处理模式中,信息由交易节点发往中心节点,而在区块链网络中则是由交易节点发往所有节点,也就是所有人都要接收区块链上发生的一切交易信息。熟悉网络的读者一定知道这种信息传播方式是广播,而大量的广播会造成信息流量指数级的增长,造成广播风暴,受网络带宽限制广播风暴会阻塞整个网络的正常运行。从这个角度看区块链的确适合做风控、国结、清算这些相对低频的业务,而面对双11,12306那样的秒杀场景就不行了。
2. 边际成本瓶颈:由于区块链中每个节点都会要存储全部的交易信息,假设目前的银行收单网络使用区块链搭建,那这个帐本每年产生的数据量都要达到100T的级别,也就是说你想加入这个收单网络每年那就需要每年购买100T的存储空间,如果这是一个万众参与的项目,人手一年100T的存储显然是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成本。从这个角度上看如果是交易量特别大的项目,区块链网络的参与成本就会很高。
总结来说区块链具有低成本建立信任关系、去中心化、分布式存储以及大数据特性等优势,但应对高并发、大交易量场景时会面对受到网络效率和存储成本的限制。可以预见区块链云会是未来的区块链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当然上文也已经提到微软云AZURE已经开始支持区块链了甚至已经有了票据、国结方面的应用,随着区块链云的成熟落地,还会爆发出什么颠覆式的应用我们也将持续关注。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