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众号keso怎么看
4月15日讯,3月26日,在银联成立十五周年之际,银联总裁时文朝发表了致辞,媒体说他发的是“罪己诏”,因为他承认银联在移动互联时代未能占到先机,原因在“最后100米”上。该公司计划5月底前实现在两百万家商户,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上线二维码扫码功能,呼朋唤友,高举高打,一看就是大国企的派头。
银联着急不是没有理由的。根据比达咨询发布的《2016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发展报告》,按照支付交易规模计算,2016年支付宝以52.3%居首,财付通以33.7%位列第二,两家支付巨头合计占据86%的份额;拉卡拉、百度钱包、京东支付等第二梯队,瓜分到13%的市场份额;包括银联在内的250多家支付机构市场交易份额占比仅1.4%,被列入其他。
你还真不能说银联不努力,为了应对手机支付时代的来临,2015年“双12”银联推出“云闪付”,接着又支持多家银行的ApplePay、三星Pay、MIPay、华为Pay等,引导银行扩大NFC支付市场。不过这些看上去挺高大上的努力,实际效果却很有限,尤其是在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凭借小小的二维码到处攻城拔寨之际,银联的动作笨拙得有点可笑。2016年“双12”银联又发布了二维码支付标准,为实体银行卡增加二维码支付功能。
银联作为一家卡组织,它赖以存在的前提,首先是银行,其次是卡。它必须维护银行的利益,同时必须扩大银联卡的可用范围。但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们完全是以一支轻骑兵的姿态进入市场的,它们首先考虑的是用户利益,以及由此延伸而来的商户利益。更要命的是,随着基于二维码的手机支付方式的普及,长远来看,我们还需要银行卡吗?
银行卡本质上是一张身份卡,它代表的是你的个人身份,以及与这个身份相关联的现金存款、消费信用等个人金融数据,刷卡过程就是身份识别,进而授权改变身份背后的数据的过程。手机扫码支付,则是把个人身份识别从银行卡,转移到了微信和支付宝账号。如果我们不再需要刷卡,我们为什么还需要拥有一张银行卡?
这才是银联最尴尬的地方,它竭力维护的东西,可能恰恰是正在被用户抛弃的东西。现在,你或许还需要一个银行账号来领工资,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工资不能直接发到你的微信钱包或支付宝账号里?为什么你要把钱从银行卡“充值”到微信钱包,而不是在需要的时候,从微信钱包向银行账号里“充值”?
今天,打车可以微信支付,吃饭可以微信支付,买水果蔬菜可以微信支付,停车缴费也可以微信支付,扫码支付已经成为如此寻常的生活场景,以至于我们快要忘了,这种改变的发生,只不过是从两年半以前开始的。微信支付从2014年8月上线至今,已经成长为日均交易笔数过5亿、接入全球超过12个国家和地区,全面覆盖用户衣食住行,全方位生活场景的市场领先的移动支付产品。
过去说无现金消费,多半指的是刷卡消费。今天微信倡导的无现金,则明确指向二维码扫码支付。从某种意义上说,刷卡消费和扫码支付,挑战的都是现金消费习惯,但微信比银联更有效地改变了人们的这种习惯。所以与其说微信抢走了银联的刷卡市场,不如说微信抢走了现金消费的市场,微信支付让人们更容易放弃使用现金。
5年前,张小龙在他的朋友圈里写道:“PC互联网的入口在搜索框,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在二维码。”那时候就连二维码这个名称,对大多数人来说都还是个全新的概念。5年后,当我们真的置身于这个二维码世界,我们才恍然发现,二维码不但连接了一切,而且改变了一切。这也是微信可以,而银联不可以的原因之一,微信决心创造,银联只想改良。
其实,云闪付和各种Pay的尴尬处境已经证明,如果没有创造者出现,改良或许也可以接受;但有了创造者,仅仅改良就变得毫无必要。在手机支付这个市场,从商业端向用户端发力,多半会有气无力;从用户端向商业端发力,却常常事半功倍。因此,银联越努力,越像一个旧秩序的维护者。
2016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33万亿元,其中网上商品零售额超过4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2.6%。也就是说,中国作为电子商务渗透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游离在电子商务之外的消费品零售,仍然占到87.4%的比重。这正是手机支付未来的发展空间,也是所谓“新零售”觊觎的巨大市场。如果保持手机支付市场的自由发展,不被强制“规范”,说实话,我看不到银联的任何存在空间。
本文首发于36氪“开氪”收费专栏《keso的互联网洞察》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 鸿蒙概念龙头大涨超9倍,北交所与新能源板块引领A股强势行情
- 京东金融回应“挤兑”传闻:称相关言论完全失实,资金安全受监管保护
- 光刻机巨头阿斯麦业绩爆雷,股价遭重创拖累全球股市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