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移动网陈国山
3月27日讯,目前现金在中国的地位不再是主导。硬币和钞票已经逐渐被信用卡、银行卡和其他本地支付方式取代。2012年,中国、印度、印尼、泰国和马来西亚的现金交易超过整体交易的90%。而在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这一比例超过50%1。如今,新的支付方式正奋起直追。2016年中国最流行的支付方式是电子钱包,其以56%的市场份额在电商市场上独占鳌头2。
中国市场很乐于接受新事物,消费者对创新的支付技术也越来越感兴趣,其中当然包括可穿戴支付设备。虽然可穿戴设备在全球大部分地方仍然被视为小众,但在中国,支持可穿戴设备的支付技术已经在市场上有所应用。在上海,刷刷手环(Shuashua)被誉为全球首款智能手环,用户只需抬起手腕对准机器轻轻一晃便可乘坐公交,并在超市、剧院或更多的消费场所进行支付交易3。
毋庸置疑,未来几年我们将会看到更多创新的可穿戴科技不断涌现。NFC就是一种能够在两台电子设备间实现通信的技术,它也将可穿戴支付和非接触式支付变成现实。随着NFC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上出现了新的支付方式,如轻触式信用卡和非接触式移动支付等崭新的支付方式。随着苹果支付等本地支付方式在2016年初进入中国市场,国际支付服务品牌与来自本地的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竞争日益加剧,不难想象NFC技术未来将有更广泛的市场应用。
随着NFC技术为可穿戴支付打开了新机遇,商家和支付行业应做好充分准备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市场上最佳的可穿戴设备能够提供快捷、方便和安全的支付体验,那些舍得在新科技设备上投入的消费者当然也期望能有更多的机会使用这些时髦的设备。零售商应着手采用能够处理NFC支付的POS系统。事实上,先进的POS系统不仅可以使商家从使用可穿戴设备进行支付的消费者那里创收,而且还能吸引热衷新科技、注重互动和全渠道购物体验4的新世代年轻消费者前来购物。
为进一步扩大可穿戴设备的影响力,影响中国支付格局的各方需要进行更多的合作。处理支付交易的主要机构,包括银行、发卡机构和支付处理商等,更需要通过紧密的合作以确保消费者可以在其可穿戴设备上使用自己所偏好的支付方式,并畅通无阻地在各个店面和服务网点进行支付。此外,无论是在亚太地区还是中国,被市场主要竞争者(例如阿里巴巴)所采用的电子支付方式往往前景开阔。但同时,市场上也存在很多份额较小的本地支付方式,他们的并存使得整个支付界呈现分散式的格局5。因此,传统和创新的支付系统必须进一步协调,才能使可穿戴支付技术在中国普及开来。
另外,相关机构也必须正视可穿戴支付设备的安全问题。根据2015年消费者线上支付调查报告发现,近24%的受访者认为安全性是购物时的主要考虑因素;57%受访者表示希望能提高透明度,以便了解服务供应商如何保障他们的个人数据6。支付运营商在将服务结合可穿戴技术时,应清楚说明设备和支付合作伙伴如何保障个人数据,以及采用哪些硬件和后端安全措施来满足消费者对安全和透明度的诉求。
如果消费者依赖可穿戴设备来搭乘公交却又没有备用的支付方案,一旦可穿戴设备出问题将会造成极大的不便。所以,消费者还应确保其可穿戴设备避免出现问题。虽然智能手表目前在中国很受欢迎,但智能戒指凭借其持久的电力,未来很可能会成为市场的新宠。此外,智能戒指精美的特质也在提醒可穿戴设备的后起之秀们必须具备时尚风格。
目前可穿戴设备作为一种支付方式仍然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虽然存在一些挑战,但同时充满机会。考虑到中国消费者对电子钱包的偏好以及中国零售商对快速、高效结账的需求,随着移动支付技术进一步发展,未来几年,可穿戴支付的市场很值得我们期待。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特斯拉CEO马斯克身家暴涨,稳居全球首富宝座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