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家平台退出校园贷业务,校园贷要变“校园die”吗?

文| 李园

3月23日讯,曾经,很多人把“校园贷”跟“裸贷”、“大学生背巨债自杀”划上了等号,光去年一整年,发生了太多诸如此类的大学生悲剧。畸形的校园贷把本该扬洒青春的大学生引上了没有希望的荒漠和绝路。随后监管层大刀阔斧开始整顿,截止到2月底已经有近50家平台推出校园贷业务。虽然校园贷市场确实存在一些乱象,但就此因噎废食,校园贷变成校园“die”就真的对吗?

监管重压之下47家平台退出校园贷业务

从2013年7月份出现国内第一家互联网校园借贷平台开始,随后多家互联网金融平台纷纷瞄准校园,校园贷开启了野蛮生长之路。

校园贷在2016年迎来爆发期,市场也变的越来越乱,新闻中到处充斥着“裸贷”、高利贷等字眼,一时间,校园贷变成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监管立刻着手整顿,政府、学校都加入相关的监管和教育,借款学生对借款也变得相对理性。曾经红红火火的校园贷开始变得冷冷清清。

受校园贷强监管的影响,截至2017年2月底,全国共有47家校园贷平台选择退出校园贷市场。其中,有28家平台选择停业关闭网站,有19家平台选择放弃校园贷业务转战白领、蓝领等工薪阶层的贷款业务。

数据显示,目前从事校园贷业务的有74家,在这74家平台中,仅有21家平台专注于做校园贷业务,服务对象仍仅为在校学生,平台总数占比不到三成;有53家平台不仅限于做校园贷业务,占总平台数的72%,其服务对象延伸至年轻人更为宽泛的定义,并进行了品牌升级。

校园贷市场缩水就安全了?

校园贷市场缩水了,似乎意味着大学生身陷网贷漩涡的概率要小一些了,但是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答案是否定的。此前报道中报露出的种种问题,比如一些大学生财商低、不懂法以及三观不正等问题,显然不是严管网贷平台就能解决的。

针对南京6所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64.2%的大学生对银行借款利率不了解,清华大学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62.2%的大学生搞不清风险与收益的关系,足见金融知识匮乏现象有多么普遍;受访南京大学生中有24.8%认为“裸贷”行为正当合理,今年初吉林破获的一起特大“校园贷”诈骗案中,150多名涉案学生轻信“贷款不用还”……诸多案例中,不懂法、三观歪的大学生数量之多,实在令人惊讶。

应该说,校园贷本不是一个坏东西,管得好、用得好了,它是能为大学生助学、创业、理财等方面提供帮助的。但如果碰上混乱的互联网金融市场、监管不力的借贷平台以及毫无抵抗力的大学生们,校园贷免不了不变味儿。

校园贷变成“校园die”就真的对吗?

之前我们看到的报道几乎全是校园贷作下的“恶”。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威胁恐吓,一些平台的阴暗面让校园贷整个变了味。有学者甚至建议,全面取消校园贷在校园继续滋生。

但在其他分析人士看来,这种建议未免太情绪化和极端。

毕竟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少数的恶性事件不能否定很多大学生本身是非常优质的金融用户。作恶的不是校园贷,是一些顶着“校园贷”帽子的“高利贷”平台。况且,奢侈消费可能只是少数学生贷款的目的,还有一些专业需配套的高价学习用具,学车、学外语、创业等都会产生贷款需求。尤其是在教育培训方面,如能充分发挥“校园贷”的作用,则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减轻学生的压力和家庭负担,培养学生的独立和信用意识。同时,银行与学校等主体也要反思,学校助学金覆盖面是否完善,银行产品是否忽视了大学生群体。

所以,对待校园贷不能“一刀切”。通过充分地利用校园贷这把“双刃剑”,将其变成能够真正为有迫切贷款需求的学生提供实质性帮助业务的同时,尽可能地限制其在校园中导致盲目消费的功能。一竿子打死“校园贷”,不如正向引导其发挥和激发校园市场的价值所在。只有如此,才能够从根本上将“校园贷”的问题解决。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03-23
近50家平台退出校园贷业务,校园贷要变“校园die”吗?
虽然校园贷市场确实存在一些乱象,但就此因噎废食,校园贷变成校园“die”就真的对吗?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