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zora
3月22日讯,如今投资Fintech企业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当Fintech初创公司承诺要打败银行的时候,许多投资者非常乐意出钱资助这场“战争”,但是小编想在此说一句:和银行斗,我担心你会受伤!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银行业几乎占据了金融领域的半壁江山, 直到最近几年,Fintech概念被投资者炒热,银行地位才开始撼动。很多初创企业挤破头皮也要进入该领域,毕竟已经有许多实例证明,将资金投向金融科技公司,回报真的来得很快。相比之下,传统银行则显得“笨重又老旧”,系统过时又昂贵,客户花了不少钱却没享受到满意的服务。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Fintech企业热衷于挑战传统银行。然而,Fintech企业勇气可嘉,但结果却难以预料。
首先,企业同质化严重。
创业者们一旦有了相似的idea,公司就会出现别人的克隆版本,这是Fintech行业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风口来了,大家就一窝蜂得涌向Fintech,你做支付,我也买支付牌照,你研究人工智能,我也组建自己的人工智能团队,即使一些互联网巨头,例如BAT,都难以躲开业务重合的坑,更不要说千千万万的中小企业了,能被发现的商机就那么几个,创新一般很难轮到你。最让人担心的是,技术最终沦为一种商品,有钱的玩家会成为最终胜利者。
结果就是,一批金融科技初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一起出现,最后只有少数几个真正有实力的公司能笑到最后,这一点,从国内的网贷平台的发展就能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随着入局者越来越多,监管越来越到位,2015年生长起来的那一批P2P到今天已所剩不多,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相信还会有一批平台熬不过政策的“鬼门关”,最后“壮烈牺牲”。
其次,难以逃脱“小白鼠”命运。
一般来说,许多初创公司是该领域的率先进场者,它们可能会见证市场的发展,然后掌握成熟的技术,从而变得更强大。但也可能成为是行业内的“小白鼠”,率先经历挫折,并体验到亏损带来的痛苦。
很多银行都乐于将初创公司作为小白鼠。利用它们来克服难关,降低风险,并观察新技术是如何提高效率的。一些银行则选择建立风投基金来投资这些初创公司,从而能够与它们合作。这时候,银行和Fintech企业之间就不单单是竞争关系了,“互补”成为了两者关系的主旋律。
然而,关键问题就在于,两者的关系本身就是不平等的,相比之下,银行占据了更多的优势——现有的客户资源、一个强大的资产负债表、政府许可的银行牌照、遍布全国的网络分支机构——这意味着他们在筹集资金时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
而Fintech企业尽管在技术方面具备优势,但这种优势不会持续太久。几年之后,银行将会掌握一模一样的技术,这意味着这些标榜技术的初创公司最终会没了竞争优势。当然,它们可以通过烧钱的方式获的客户,然而怎么留住他们又会成为一个问题。关键是,在烧钱方面,银行比你有底气。
的确,银行采用新的技术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毕竟机构的冗杂一直是拖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一旦银行的领导层认为某项技术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它们就能够非常迅速的进行自我重塑,我们也已经见证了很多这样的例子。
例如摩根大通和高盛,成为了最早一批拥抱区块链技术的传统金融机构,在国内,招商银行已经推出了Fintech产品“摩羯智投”,并实现了首家区块链项目的商业化使用……
因此,银行只要愿意进行革新,它们仍将会保持领先优势。银行将会从这些初创公司中吸取经验,从而成为坚持到最后的玩家。
发展还在继续,未来很难预测
当然,许多传统银行无法适应改变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些银行在管理方式上仍然沿用过去的模式并且没有勇气改变自己的业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银行都难以翻身。
就像初创企业具备灵活和敏捷的优势一样,具有前瞻性的银行业也有重塑自我的能力。比起初创企业要获得银行的客户资源和各种牌照,银行采用一项新技术要容易的多。
相比于试图打乱银行的步伐,Fintech企业和银行合作才是最佳的选择,因为前者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如果银行和Fintech初创公司都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他们的客户将会是最大受益方。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特斯拉CEO马斯克身家暴涨,稳居全球首富宝座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