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中国金融科技规模全球居首 崛起在三个领域

bitcoin-1813505_640.jpg

文|经济参考报

3月22日讯,英媒称,中国的银行业走出算盘时代并不算太久。20世纪80年代,他们还在用算盘这种古老的工具处理业务。如今,算盘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符号,出现在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品牌Logo上。

据英国《经济学人》2月25日报道,不管以哪个维度衡量,中国金融科技(fintech,金融科技,本文指基于互联网的银行和投资业务)的规模都处在全球首位。中国在数字支付领域遥遥领先,占全球市场规模近一半。中国也主导着网络借贷,占全球市场四分之三。去年,全球前五家最创新的金融科技公司中,中国有四家。中国最大的金融科技公司蚂蚁金服估值600亿美元,和瑞士最大的瑞士银行(UBS)比肩。

中国的金融科技为什么能发展到这么大规模?简单点说: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做了正确的事。过去十年,中国成为全球“触网”人数最多的国家,网民增长到7亿多人。一场变革正在酝酿。

今天,金融科技在中国的前景很好。多年来,中国都在向发达国家学习如何管理金融系统。但谈到金融科技,则轮到世界向中国取经。

金融科技崛起在三个领域

中国金融科技的崛起集中体现在三个领域。首先是日常生活中的移动支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的中产阶级从互联网起步时就开始青睐网上购物,形成了早期数字支付的庞大用户群体。中国还有后发优势。发达经济体很早就用卡(信用卡、借记卡)替代了现金,而中国直到十年前,还是一个现金社会。

很多中国人还没拥有过个人电脑就迎来了智能手机,这也加速了数字支付的发展。如今95%的中国网民通过手机端上网。作为电商巨头阿里巴巴的支付业务,支付宝很快成为人们的移动钱包。但没过多久支付宝就遇到了挑战,腾讯在其极受欢迎的手机APP微信里向5亿用户推出支付功能。中国主要的搜索引擎百度也紧跟着推出了自己的钱包。

竞争激发出一系列的创新,尤其是手机应用可以将线上和面对面的交易连接起来。二维码这种在西方流行不起来的支付技术,在中国餐厅和商店里已经无处不在。手机本身也可以当作一张支付用卡,用户只要点一下,个人专属的二维码就会出现,店员扫一下就可以完成支付。人与人之间相互转账也跟发短信一样容易。

事实上微信或支付宝的很多支付功能在世界其他地方也存在,但比较分散:Stripe和PayPal专注网购支付,苹果和安卓支付则服务那些把手机当钱包用的人;脸书Messenger钱包和Venmo钱包专注朋友间转账。而在中国,所有这些功能都被集中到一个平台并被广泛使用。中国工信部数据显示,对中国4.25亿居民或者65%的手机用户而言,手机就等于钱包,这样的渗透比例是全球最高的。去年,中国移动支付从五年前的几乎为零增长到38万亿元(约5.5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市场规模的50多倍。

中国领先全球的第二个领域是网络借贷。大多数国家的银行都会忽略小额贷款的市场需求,这个问题在中国尤为突出。

金融科技则填补了这一空白。电商再度成为跳板:网购平台推出贷款业务,利用消费者的交易记录和个人信息创建信用评分。在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阿里巴巴和京东上,购物者可以很方便地获得小额贷款,通常不到1万元。根据蚂蚁金服(阿里巴巴的金融关联公司)的数据,60%使用小额贷款的网购用户从来没有用过信用卡。蚂蚁和京东也给卖家提供贷款,这些卖家大都是小微企业。

但是,这种为卖家提供贷款的做法是相对谨慎,风险较小的,因为大型电商平台对自己平台上的卖家十分了解。相比之下,中国网络借贷领域更激进的是P2P贷款。2011年,中国仅有214家P2P借贷公司,到了2015年已经超过3000家。由于处在监管空白领域,P2P很快成为中国金融行业的蛮荒之地,融资模式充满了欺诈和危险。如今超过三分之一的P2P公司已经倒闭。

改变传统金融模式

这里开始涉及中国金融科技第三个领先的领域:投资。直到最近,中国的储户在管理个人资金时,仍面临两个极端的选择:要么存在银行,利息很低,但很安全;要么投资股市,而炒股的风险不言而喻。蚂蚁金服副总裁黄浩说:“这两者之间一片空白”。金融科技打开了中间那片空白领域。

历史上最大的突破发生在2013年,阿里巴巴推出了在线基金余额宝。余额宝让消费者留在电商账户里的钱可以产生收益。事实证明这一诉求其实非常广泛。作为货币市场基金,余额宝提供跟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一致的收益,该市场利率自由浮动,这意味储户能获得比存在银行高三个百分点的利息。因为资金仍在银行手中,余额宝的风险被最小化。18个月的时间里,余额宝吸引了1.85亿用户,管理资产规模达到6000亿元。

在中国这个市场,模仿者和竞争者往往出现的很快。2014年,腾讯推出理财通,这是一个和微信打通的网络基金平台。一年内,理财通管理的资产规模达到1000亿元。与此同时,P2P起家的陆金所开始转型做金融“超市”,提供个人贷款、资产支持证券(ABS)、共同基金、保险等业务。智能投顾公司(利用算法和调研帮用户建立资产组合的企业)开始在中国出现。

这些不仅仅服务于高净值投资者。在西方,投资货币基金等产品的人一般都要有雄厚的财力。在中国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只花1块钱也可以买到基金产品。拥有8亿活跃账户的微信和4亿账户的蚂蚁金服都有这样的产品。

如何估计金融科技在中国的影响?比照中国庞大的金融体系,各种金融科技业务都很小。手机应用和网络贷款公司可能都有庞大的用户基础,但他们主要都是消费者和小企业。P2P贷款余额仅仅是银行总贷款余额的0.8%。电商提供的贷款合计占比更少。移动支付企业的收入仅占银行收入的2%。

研究机构伯恩斯坦的分析师侯炜表示,到2020年,金融科技公司能占取到银行业不到5%的业务量。这个规模仍不容小觑,因为它相当于1万亿的收入。

不过,光看金融科技的规模是不够的。在他们涉足的细分领域,金融科技公司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中国,数字支付占非现金支付的近三分之二,远远超过信用卡和借记卡。P2P贷款占所有消费贷款的五分之一。

此外,金融科技公司的竞争也引来了对手的回应。以中国大银行的客户体验为例:过去几年,中国几大银行的客户体验都有很大的改善。一度很难用的网络银行现在用起来容易多了。

更重要的是,银行也在改变自身的商业模式。部分由于网络投资基金的影响,银行的重心转移到财富管理产品,而不再是单一地吸收存款。他们通过手机应用向客户推销类似存款的理财产品。收益水平和支付宝、腾讯平台上的产品差不多。这些理财产品管理的余额规模超过26万亿元,是五年前的四倍。财富管理产品也给金融系统带来了新的风险,尤其对于银行资金的稳定性而言。银行也开始懂得利用自己的优势:网点、声誉以及风控水平。

中国模式走向世界

中国金融科技的领军者正在拓宽疆域。微信的移动钱包在海外也能用,目前主要是在亚洲。蚂蚁金服投资了印度、韩国、泰国的移动金融公司。不过这些公司想在其他市场复制在中国的成功并没有那么容易,他们的很多业务都是专门针对中国金融体系的不足而设计的。任何涉及国外银行业核心业务的举动都需要遵循当地的监管——这是全球化中的阻力。

中国金融科技巨头给全球市场还能带来很大的间接影响。它们已经展示了能做些什么。新兴市场应该学到的是:只要有合适的技术,弯道超车实现新的银行业务模式是可能的。而发达市场应该看到平台化带来的巨大想象空间:一个应用可以装下支付、贷款和投资等,成为一个平台。

中国市场提供的最重要的一课:新企业和旧企业并不是不能共存的,而是银行如何吸纳蓬勃发展的金融科技创新的问题。中国,作为最早使用算盘的国家,经历了漫长的蛰伏,再次在金融领域开辟出一条新道路。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03-22
英媒:中国金融科技规模全球居首 崛起在三个领域
英媒称,中国的银行业走出算盘时代并不算太久。20世纪80年代,他们还在用算盘这种古老的工具处理业务。如今,算盘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符号,出现在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品牌Logo上。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