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经济日报 蒋华栋
3月9日讯,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日前发表题为《金融科技,中国成为领导者》文章认为,中国国内快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银行产业和不断积聚的社会财富共同造就了当前中国在全球金融科技领域的领导者地位。
文章认为,从体量规模上看,中国是全球金融科技领域的绝对主导者。中国的电子支付规模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占全球总体规模的近一半。在互联网信贷领域,中国市场规模占全球市场规模的75%。在全球最具创新力的前5大金融科技公司中,中国占据4席。蚂蚁金服作为中国最大的金融科技公司,市值规模为600亿美元,与瑞士最大的银行瑞银集团旗鼓相当。
金融科技在中国崛起和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领域:
一是移动支付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首选。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中产阶层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电子支付。中国银行业的后发优势,也使得中国消费者从现金消费跨过银行卡消费直接进入电子消费阶段。当前,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三大企业均建立了移动支付平台。便捷的支付模式使当前中国4.25亿手机用户将手机作为电子钱包使用。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规模已经高达5.5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同类市场规模的50倍,而这一巨大发展仅仅用了5年时间。
二是中国已经成为互联网信贷领域的绝对领导者。在大多数国家,由于信用评估困难,小额借贷者的需求很难满足,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正在弥补这一空白。基于消费者的交易和个人信息而创建的信用评估体系,使得中国主要电子商务平台都具备为小微客户和个人消费者提供金融贷款业务的能力。此外,P2P平台也在快速崛起。2014年初中国P2P市场贷款余额为300亿元人民币,当前这一数据已经上升至8500亿元人民币,参与投资的客户规模也高达400万。
三是中国互联网借贷催生了庞大的投资业务。金融科技越来越成为中国中产阶层投资的新渠道。随着2013年阿里巴巴余额宝的出现,互联网投资产业快速发展,微信理财通、陆金所的P2P金融超市也陆续推出,各家的资产管理规模也在不断飙升。值得关注的是,与西方投资货币基金市场需要投资者以巨额收入为前提条件不同,中国互联网投资产业为各个收入阶层提供了均等的投资机遇。
文章认为,中国互联网金融产业快速崛起,是因为中国金融产业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做了正确的事情”。在中国金融机构快速追赶西方同行的进程中,大量民间财富的投资需求、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以及消费者的消费金融需求催生了第一批互联网金融企业。中国金融科技产业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是这一崛起的重要基础。以二维码为例,这一在西方国家相对“失败”的商业模式,在中国已经成为主导面对面零售支付的关键。在P2P领域,西方机构常用的让机构投资者资金流向小微客户的做法,被中国金融科技企业创新转变为从个人客户获取资金。
与此同时,中国监管层的开放态度,在行业发展初期充分鼓励了行业创新。随着行业规模越来越大,中国政府近期也及时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法规,相关公司扩张的安全性也得到了保障。一直以来,中国金融监管机构都重视借鉴发达经济体相关经验,但现在发达国家却应该向中国学习监管模式和经验。
文章认为,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中国银行业的效率,改变了银行业的业务模式。当前,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借鉴金融科技企业的做法,并与之合作,推出了一系列理财产品和以客户为本的业务。
文章最后指出,当前中国金融科技企业正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微信钱包和蚂蚁金服的足迹已经拓展到了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同时,对于新兴市场国家企业而言,应从中国金融科技产业发展中学习如何利用科技实现银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应从中学习如何实现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发展。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特斯拉CEO马斯克身家暴涨,稳居全球首富宝座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