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青年报 王林 张均斌
3月8日讯,“大数据”已经不够时髦了,现在金融圈最流行的词是“区块链”。
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本质上是去中心化的数据库技术。在比特币的使用中,人们发现区块链技术可以在没有中心化机构运营和管理的情况下,实现全民参与记账。这项新科技不仅大大降低成本,也能提高效率,还能确保账本记录过程的公开透明。
由于具有上述优点,最近一年多来,众多金融机构都对区块链技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全球超过50家规模较大的金融机构已经组建了R3区块链联盟,共同研究和开发潜在的区块链技术。
在这股金融新科技的浪潮中,中国也没有落伍。去年年底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首次将区块链列入国家信息化规划,并将其定义为战略性前沿技术。就连西部城市贵阳也在2016年年末发布的《贵阳区块链发展和应用》白皮书中透露,贵阳将建立区块链发展和应用特区,组建主权区块链联盟以及设立主权区块链基金。
虽然金融界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多有尝试,但业界也有声音呼吁,区块链技术目前还处于不成熟的“婴儿期”,并不能颠覆许多现有的商业模式,对区块链的未来发展不宜“捧杀”。
数字货币尚在研究,但金融区块链呼之欲出
2月,最让金融科技界关注的一个消息来自央行:央行推动的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已测试成功,由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已在该平台试运行,春节后央行旗下的数字货币研究所即将挂牌。
所谓数字货币,并不是指支付宝等支付工具,而是由央行发行的法定货币,体现在用户手上可能就是一串字符和密码。不过,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筹备组组长、科技司副司长姚前也曾公开表示,央行发行法定的数字货币目前并没有一个时间表。
数字货币尚在研究中,央行的消息中提及的技术——区块链,却早已凭借其去中心化、开放性、自治性、信息不可篡改以及匿名性等特征获得关注,甚至被认为是未来金融创新的技术基础。
去年5月,麦肯锡咨询的研究报告指出,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具有天然优势,可以降低审核清算成本,减少对中心节点的不信任,让金融资产的流动更加透明便利。
该报告还指出,区块链技术将在5大场景中改写金融行业游戏规则:数字货币方面可以提高货币发行便利性;跨境支付与结算方面可以实现点到点交易,减少中间费用;票据与供应链金融业务方面可以减少人为介入,降低成本及操作风险;证券发行交易方面可以实现准实施资产转移,加速交易清算速度;客户征信与反诈欺方面可以降低金融合规成本,防止金融犯罪。近年来,部分国家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互联网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今年2月,英国政府监管机构金融行为监管局(FCA),批准伦敦当地的区块链初创公司Tramonex登记成立小型电子货币机构(EMI),允许其在国内有效发行基于区块链的货币。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瑞典及新加坡央行等也都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颇感兴趣。
国内金融机构的行动也很迅速。2月15日,兴业银行首个应用区块链技术的试验项目——区块链防伪平台对外公开。1月10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和IBM联合宣布推出基于区块链的资产托管系统,该系统已在真实业务环境中顺利完成了上百笔交易。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武长海认为,我国央行和众多金融机构的研究和行动说明,未来金融业有可能用区块链技术解决安全性等诸多问题。但他也指出,由于区块链技术每一次交易都要循环验证真伪,这给计算机运算和数据存储带来很大挑战,因此不是一般的机构所能实现的。
国内区块链领域正在被资本“炒热”
“的确是个好东西,但目前来看还不成熟。”常年研究金融科技问题的武长海认为,目前我国的区块链技术还远不能真正做到颠覆技术基础,相比欧美国家在区块链领域的长期研究,我国的技术基础还比较差。
信达证券能源区块链实验室创始合伙人曹寅是区块链领域的从业者。据他介绍,目前区块链技术仍有很多问题亟待克服,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提高区块链的运行效率。“每个单位时间内达成的共识能有多少,这是决定区块链能否在不同场景应用的一个瓶颈。”
在曹寅看来,除技术问题外,区块链技术本身的商业模式不明确也是一个颇为头疼的问题。“现在还没有一个成功商业化的区块链应用,而很多企业把传统业务搬到区块链上,这是不对的。”他认为,区块链的商业化运用将取决于未来能否依托于区块链技术,探索出分布式、去中心化的商业模式。“我们本身技术是落后的,技术、人才、经费和国外比还差得很远。要承认不足,小学生不要总是提博士、博士后才做的事情。”武长海也注意到,在技术研究还未实现突破的情况下,国内区块链领域正在被资本“炒热”。
国际著名市场调查机构Gartner观察到,多种迹象显示自2015年8月以来大面积爆发了区块链狂热。例如,Linux基金会赞助下的HyperLedger超级账本项目一直到2015年年底才成立,但自此之后该项目就从最开始的30家创始成员公司迅速扩展到55家成员,此外还有2300个成员申请待处理。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副所长何宝宏也注意到了类似的狂热。据他回忆,一年多来,有关区块链未来发展、投资机会的会议、采访多了不少,也有很多人邀请他讲解、分享区块链技术。而在以前,这几乎是一个冷门。
在何宝宏看来,现在有一些区块链项目被资本、公众“吹”了起来,但作为一种数据库技术,区块链的应用场景和能力被说过了。“‘吹’起来的很多区块链的应用场景是原本不需要这种技术的,它的能力还不能颠覆互联网,即使颠覆也还要很长时间。”中国区块链研究联盟主任、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注意到,目前区块链保持了一定热度,也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他指出,现在的区块链尚处于“婴儿”阶段,当下最大的风险就是公众对区块链的“捧杀”。
“互联网金融已经被‘捧杀’了,今年年初流行起来的‘Fintech’(金融科技)也逐渐出现被‘捧杀’的倾向。我们必须以理性的思维看待区块链的作用。”杨涛说。
政策监管是关键
虽然已经意识到业界存在的“狂热”现象,但何宝宏并没有特别担心这个问题。在他眼中,区块链的发展历程很可能会跟其他新技术一样经历Gaterner曲线:先是快速发展一段时间,到顶峰之后泡沫破裂,在泡沫挤出之后,才能更好地发展。
真正让从业者和研究者担心的是,政策、制度将如何监管区块链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
以央行正在研究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为例,如果落地实施,货币体系使用区块链技术来发行和监管,那么货币政策、监管法规、基础设施全部都要改变,成本十分高昂。何宝宏也提到,区块链的监管涉及数字货币这种新的货币形式,监管难度大,反洗钱、货币流动等政策的制定都要慎重考虑。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央行强调推出法定数字货币并没有时间表。
由于区块链会实现实体资产的数字化,因此国家法律是否承认数字资产的合法性、合理性成了关键问题。曹寅也认为,金融区块链的未来发展还需要国家从法律、法理层面理解区块链的作用。
当下,区块链监管的不确定性更多来自比特币行业。作为区块链技术在国内最早的应用案例,比特币因低流动性等原因,成为一种不能使用的数字资产,由此引来了监管层的严格管理。曹寅认为,比特币的监管经验很可能会引起监管部门对区块链技术的慎重考虑。
对于区块链技术未来面临的监管,国内首个区块链项目“小蚁”的创始人、CEO达鸿飞认为,虽然以区块链为技术基础的比特币在国内遭遇严格的监管,但未来监管层应该不会对区块链提出特别严厉的监管要求,可能会注重保护区块链用户的隐私数据,并且严格规范使用区块链开展的跨境汇兑业务。
杨涛也谈到,政府和监管是区块链发展最核心的不确定性,因为短期内还难以找到效率、安全、利益“三角制约”的最优解,所以监管者多数都在观察,甚至担忧这种新的模式可能带来鱼龙混杂的局面,巨大的局部风险甚至是系统性风险。
最近正在贵阳考察当地区块链发展情况的达鸿飞则认为,贵阳采取的“边实践边摸索”的监管方式值得参考:逐步开放一些场景和领域来试验区块链技术能否起到有效作用,同时摸索区块链技术的监管边界。
“第一做技术上的探索,看技术行不行;第二探索法律边界,看可能会碰到哪些法律的条条框框,应该怎样来面对。贵阳的这个尝试,我是持完全正面评价的。”达鸿飞说。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特斯拉CEO马斯克身家暴涨,稳居全球首富宝座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