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4495条造假线索仅0.7%有刑罚结果 阿里呼吁:像治理酒驾一样打假)
文章导读: 2月27日,阿里巴巴2017年度打假工作沟通会披露出了这样一组数据:2016年全年,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共排查出4495个销售额远大于起刑点(5万元)的制售假线索。而这背后是阿里巴巴建立了一支2000人的专业队伍、每年投入超过10亿元、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数据模型对制假售假进行主动防控。
“看到这些数字,我们真的是坐不住了。”一向冷静的阿里巴巴首席平台治理官郑俊芳(花名:灭绝师太)也难以平静。
2月27日,阿里巴巴2017年度打假工作沟通会披露出了这样一组数据:2016年全年,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共排查出4495个销售额远大于起刑点(5万元)的制售假线索。而这背后是阿里巴巴建立了一支2000人的专业队伍、每年投入超过10亿元、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数据模型对制假售假进行主动防控。
但是,截至目前通过公开信息能够确认已经有刑事判决结果的仅33例,比例不足1%;在这33起案件涉及的47人中,判缓期执行的有37人,也就是说,10亿元仅仅换来了10名制售假者入狱。
郑俊芳代表阿里巴巴对外呼吁:“制假售假成本太低,是当下社会假货困境的最重要因素。只有让制假售假庞大链条上的每一个犯罪分子受到应有的刑事处罚,才是中国从世界工厂走向自主创新,引领未来发展的可行之路和必经之路。”她说。
假货的危害远超我们的想象
根据阿里巴巴公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8月底,往前推12个月,仅仅在阿里平台上,就共计撤下3.8亿个商品页面、关闭18万间违规店铺和675家运营机构。业内人士透露,假货比我们想象中要多得多,因为阿里巴巴只是假货的众多销售渠道之一,还有诸多更加难以监控的网上销售平台,以及规模更大更分散的线下市场。
就算阿里能把假货都清出平台,假货就少了吗?上述业内人士认为,只要假货源头没有打掉就不可能,这是一个需要社会共治的问题。郑俊芳透露,阿里曾经做过匹配,把过去一年中被阿里关停的企业店铺跟另外一个B2C网站进行匹配,结果发现对应的同样的营业执照还有差不多1600家在开。
再比如,阿里关停了一家销售假冒伪劣减肥药的淘宝店,警方顺着这一线索进行全方位扫描发现:这个售假团伙有超过4000名成员,遍布32个省市,绝大多数利用传销的方式通过微信群招募上下游。该减肥药成本是21元/盒,但售价268元/盒,比贩毒的利润率还高,警方在现场查获的现金量就高达4000万。
无孔不入的假货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和利益,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巨大的发展障碍。2016年,中国政法大学联合政府部门共同发布的《中国诚信建设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企业每年因不诚信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人民币。
宝洁、三星都曾表示,每年由于假货带来的损失高达数亿美元,即使投入数百万美元打假,但收效甚微。而对于一些创业公司来说,甚至会带来灭顶之灾。更为关键的是,假冒伪劣会严重损害中国制造和中国经济的形象和信誉,已经是一颗不得不除的毒瘤。
阿里举报后,警方查处假货现场。
打假为何总是“空转”?
“过去一年,我们整个专案团队非常苦,大家在电影里看到的受苦蹲坑,被狗追、被狗咬的情景,他们一直都在经历。但换来的成果却让人难过,因为我们几乎是在‘空转’。阿里和公安干警,甚至全社会,用了巨大的资源来解决假货问题,但却看不到能够解决它的希望。”郑俊芳表示。
企业没有执法权,只能发现问题、下架商品、向执法机关报送线索后等待处理。而立案、进入司法程序和量刑判决的过程非常漫长和艰难。
因为违法成本太低,所以有一些人反复在这个链条中获益。阿里巴巴打假特战队总监叶智飞透露:2015年,阿里输出线索联合公安打掉一个制售假LV案,并抓捕了制假者;而一年后,在和公安配合打掉又一个制假窝点时发现,与之前的案子居然是同一批制假者。
越来越多的制售假者学会了钻现有法律法规的空子,用各种方法规避制裁。阿里和警方曾经到某镇查处一个涉假服装网店,但他们都是定制“白版”衣服,通过微信采购涉假商标,每天卖多少量贴多少标,最终执法人员只查到10件贴有涉假商标的成品服装。
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中对于假货的规范散落在多部法律中。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王新表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起刑标准还有很大完善余地,销售金额5万元以上才达到刑事立案的标准是1997年制定的《刑法》中规定,这么多年从未调整过。“这个标准已不适用于现在,而且在实际办案中很难进行换算,可以考虑按照件数来定起刑标准。”同时,他还建议应禁止适用缓刑,因为这会导致很多售假分子再犯累犯率很高。
再比如,制售假处罚的主要法律依据之一是《产品质量法》,该法诞生于1993年,24年过去了,罚款标准仍停留在5万元标准。有专家认为,目前制售假相关的法律已经严重滞后于时代和经济的发展,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制假售假的刑罚力度也过小。以美国为例,制假售假初犯者将面临10年以上的监禁,重犯者将面临20年以上监禁和500万美元的罚款,对于公司的处罚甚至会高达1500万美元。
“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
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是假货这颗毒瘤正在对中国经济造成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现有的制售假罚款已经24年未变,相对于非法获利简直是“九牛一毛”,而刑事打击的筛子眼儿又太粗,不足1%入刑比例更是毫无震慑作用,使得制假售假者几乎不会受到有效惩罚,假货毒瘤越长越大,而且不断复发。
那么,什么才是铲除假货毒瘤的大杀器?多位法学专家对记者表示,现行相关法律规定存在过时、过宽、模糊和难以执行的缺陷,要根治制售假问题,需改善立法、严格执法并加重刑罚力度,让制售假货者付出应有代价。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特斯拉CEO马斯克身家暴涨,稳居全球首富宝座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