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为何在个人支付领域节节败退?

文|央行观察 苏文力

2月28日讯,过去一年,大家肯定会感觉到个人支付领域所发生的明显变化。人们不但在线上,而且在线下也越来越习惯甚至依赖微信支付和支付宝,而商业银行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却变得越来越次要。这一切发生的如此自然和猝不及防,让许多银行家非常困惑。让人唏嘘的是,曾经保证银行长期健康发展的风险防控机制,恰恰是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

一、银行擅长创新,但更强调防控风险

银行发展历程中,从来不缺乏创新精神。远的不说,就以信息技术出现以后的情况为例。银行率先采用信息技术代替传统手工记账,并基于此开办电子汇兑、通存通兑、银行卡、现金管理等新产品,推出自助柜员机、销售点终端、呼叫中心、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一系列服务渠道。这些创新稳定和扩大了客户队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让行业本身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银行是通过经营风险获取收益的行业,对于风险有一整套识别、估价、评估和处理的手段措施,基因中就有预防、回避、分散或转移风险的偏好能力。对于创新所带来的风险,会自动激活风险防控机制,以确保自身安全。 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对于创新也采取非常审慎的态度,对于风险管理的任何本质改变,都会引起监管者的质疑和叫停。

从目前银行的创新可以看到,更多仅涉及服务效率的提升,并未对风险管理的本质有所触动。从某种程度上说,相关创新还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为环节的操作风险。这类创新在银行本身比较容易获得通过,同时也能够得到监管当局认可。而涉及到风险管理本质改变的创新突破,会被银行自身和监管当局的风控体系共同抑制。

二、支付公司异军突起

互联网电子商务发展初期,交易双方相互缺乏了解和信任,需要有双方共同信任的中间人扮演交易担保的角色。第三方支付公司应运而生。其业务模式是先与银行及电子商务平台签约,当买方在电子商务平台上选购商品后,买方将款项从银行账户转入第三方支付公司账户,由第三方通知卖家货款到账、要求发货;买方收到货物,检验确认后通知第三方支付公司付款;第三方支付公司再将款项转至卖家所在银行账户。

第三方支付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积极改善交易过程中的客户体验,努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鼓励用户提前将资金存入在第三方支付公司账户,当交易发生时直接采用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快速认证机制,直接从存在第三方支付公司账户的资金中扣款。该做法简化了曾经繁琐的支付认证手续,带给客户支付便利的同时,仍能够保证其资金的安全。银行在商务交易操作过程中的角色作用就这样开始被弱化。

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出现增强了交易双方的信心,改善了交易操作体验,极大地提升了电子商务成交规模,其自身也迅速发展壮大起来。随着O2O商务模式的开展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其使用场景从网上发展到网下,逐渐脱离了原有交易中介担保的角色束缚,特别是微信红包及扫码支付的推出,让第三方支付产品成为替代现金、转账、汇款、信用卡这些传统银行产品的新型移动支付工具。

国内第三方支付公司的飞速发展,得益于监管机构所给予的宽容态度。很长一段时间第三方支付的相关政策法规不明确,使得第三方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处于“灰色地带”,给了其足够的发展空间。随着《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的颁布,监管当局明确了第三方支付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方的市场地位,规范了对于第三方支付的风险管理,为第三方支付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银行的窘境

从经营许可范围来看,商业银行完全可以开展第三方支付业务,也具备更好的信用条件承担第三方的角色,更有雄厚的技术和资金优势实现相应的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完全有条件创新这一新型支付模式,满足市场的需要。但实际情况是银行前期没有下决心进入该领域,后期想进入该领域却已经没有机会了。

第三方支付业务发展初期,电子商务市场规模非常有限,银行缺乏对其后续井喷式发展的预估。没有意识到第三方支付能够极大地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并能够伴随互联网浪潮,蔓延到整个支付市场,甚至影响到自身的市场份额。盲目自信于自己所提供的网上支付产品,认为已经能够满足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大多数支付结算要求,不必再投入其他精力创新另一种支付手段。第三方支付业务需要嵌入到各个电子商务平台,连接各个其他银行,涉及大量的工作和资源投入,而所带来的现实利益回报并不明显,让银行缺乏相关动力。

第三方支付需要掌握交易双方的信用情况,而这些情况并不直接掌握在银行手上,加之电子商务交易中的欺诈行为时有发生,让银行感觉相关风控没有绝对把握。对于配套的支付纠纷处理,银行也极为排斥,担心在缺乏证据手段的情况下,贸然处理容易影响自身声誉或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电子商务需要简化支付认证以改善用户体验,但这意味着网络攻击的增加和客户纠纷,银行对于处理类似纠纷及相应的坏账避之唯恐不及。监管当局处于金融稳定的考虑,未鼓励银行参与该项支付创新,某种程度上也在暗示银行谨慎行事,避免不可控的风险。

银行中也一些有识之士,曾经积极推动参与该项创新。然而由于第三方支付与原有银行产品模式大相径庭,涉及相当可观的配套资源和一系列风控体系制度的调整,甚至是配套人力组织的改变。银行风险防范体系充分发挥了抑制冒险的作用,风控、客户、运营、财务和人力等部门均不给予主动支持。在没有充分的理由说服银行决策层直接推动该项创新的状况下,相关创新设想胎死腹中也就成为必然的结果。

银行对于移动支付非常重视,早在智能手机出现后就很快开展研究面对面支付的产品方案。其解决的思路均不能突破风险零容忍的束缚,倾向于智能芯片和外接设备的结合,期待用一劳永逸的安全支付,满足移动支付市场的要求。然而该选择使得所开发出来的产品安装使用门槛非常高,难以被客户认可,推广过程遇到很大阻力,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坐视第三方支付公司借助O2O发展的契机,迅速占领了移动支付市场。

当银行家发现来自第三方支付威胁的时候,第三方支付机构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得到市场的认可。市场上的龙头第三方支付公司来自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其借助互联网发展大潮,对交易场景和流量形成了某种程度的垄断,并借由其产品的客户粘性及良好的客户体验,充分发挥领先放大效应,快速抢占大部分互联网及移动支付市场,培养了大批具有新型支付习惯的忠实客户。

银行缺乏互联网交易场景流量和客户粘性,用户体验繁琐晦涩,虽然宣传强调其资金安全的优势,但未能得到客户的认同。面对失去的支付市场份额,一些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甚至不惜进入电子商务领域,采取价格补贴等非常激进的营销举措,力图扭转不利局面。面对第三方支付已经占领的阵地,最佳介入时机已经错过,所有的补救努力很难产生理想中的效果。

更多的银行选择接受现实,避免盲目冒进的市场竞争行为。采取扬长避短的策略,持续保持安全稳健的公众形象,努力提升现有支付产品的客户体验,坚决守住大额支付市场,创新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移动支付产品,期待对手犯错,伺机夺回失去的阵地。

人类社会正在从原子时代进入数字时代,金融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其最大威胁将会来自行业外的闯入者,类似对支付领域的攻城略地状况或会更多发生。现有金融企业的相关风控体系,已经难以承担为其自身创新发展保驾护航的重任,金融家们必须迅速主动将其升级换代。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02-28
银行为何在个人支付领域节节败退?
过去一年,大家肯定会感觉到个人支付领域所发生的明显变化。人们不但在线上,而且在线下也越来越习惯甚至依赖微信支付和支付宝,而商业银行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却变得越来越次要。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