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磅 | 润泰首度回应:阿里、腾讯和苏宁都在洽购大润发!)
在零售市场低迷之际,作为一家近20年不关店的公司,大润发属于超商业界的坚挺者。
就在近期,有传言称,阿里巴巴有意洽购大润发。
对此,润泰集团总裁尹衍樑表示:“高鑫零售(06808.HK)旗下的大润发姑娘要出嫁,追求者有3家!”洽谈的不仅有阿里巴巴,还有腾讯和苏宁,但是面对三大电商的“求婚”,究竟价格如何?最终花落谁家?一切都还没有定论。
第一财经记者采访获悉,由于高鑫零售中的欧尚与大润发交叉持股,因此关于这部分股权如何处理是一大问题。而这一切也预示着阿里等电商正加速进行O2O新零售步伐。
诸多“追求者”
对于近期的洽购传闻,阿里巴巴方面非常低调,其表示无法评论。
相对而言,大润发方面稍明朗一些。尹衍樑表示,大润发在2016年经营业绩超过预期,其实想与高鑫零售合作的不仅有阿里巴巴,还有腾讯和苏宁。
受上述消息影响,高鑫零售今早高开2.7%,开盘后股价迅速拉升,盘中最高涨幅一度超8%,截止记者发稿时,最高报价8.88港元,创2014年以来新高,成交额3.40亿港元。
有市场消息称,阿里巴巴早在2014年即与大润发谈合作,但因当时先购买苏宁的股权而延后了与大润发的谈判进程。尹衍樑直言,目前双方正在努力商谈中。
第一财经记者从知情者处获悉,其实这些年来,找大润发洽谈各种合作的商家非常多,有希望入股大润发的,也有希望被大润发收购的,但是大润发对此一直十分谨慎。
公开资料显示,大润发是由润泰集团投资创办,2011年与欧尚公司共同组成高鑫零售公司,并于2011年7月在中国香港上市。高鑫零售目前旗下有大润发超市、飞牛网以及欧尚品牌店,是近年来国内少数传统零售中大部分时间保持正增长的企业之一,而大润发也是极少数维持高频开店而不是关店的传统零售之一。
复杂股权如何处理
知情者透露,在洽购谈判中,有两大难点,一是价格,二是大润发与欧尚的交叉持股如何处理。
据凯度数据机构检测显示,截至2016年12月,高鑫零售在中国零售市场的份额为7.8%,高于第二名华润万家的6.2%、第三名沃尔玛的5%、是第四名家乐福的两倍多。截至2016年年底,大润发在中国全年新开门店31家,门店总数达到365家。
“可见大润发是目前零售业界难得的优质资产,所以估值不会低。尽管已经接洽了一段时间,但是价格一直没有办法敲定。”知情者透露。
而最麻烦的问题可能是交叉持股。
根据高鑫零售招股书显示,吉鑫共持有高鑫零售59.16%的股权,欧尚和润泰集团还分别持有高鑫集团11.26%和18.91%的股份,余下10.67%为个人股东。此前有报道称,虽然吉鑫公司的股权比例是欧尚占据51%,而润泰占据49%,但在整个高鑫零售中,个人股东中那部分主要是润泰高层持有,润泰及润泰高层持有大约占到高鑫零售60%股权,高鑫零售则100%持有大润发和欧尚在中国大陆市场的资产。欧尚总体持股高鑫零售应该在40%左右。
“如此复杂的股权结构,尤其是还有欧尚的股份在,如果买家要收购,那么欧尚的股权如何退出或者如何做其他方式的处理,这些都是问题。而这也是让买卖双方的谈判进行有所拉长的主要因素。”知情者指出。
市场原先臆测此合作案的架构,包括服务项目异业联盟之外,还有高鑫出售相当例股权及双方交叉持股等。
对此,尹衍樑表示,这三种都有可能,甚至还有第四种换股的可能!因双方的进展和变化都太快速,所以四种洽谈方向同时进行;不管最后采取哪种模式,对于润泰方面都是一大利多,当然最后也可能不合作。
新零售时代的各方诉求
究竟大润发花落谁家,目前还没有定论,又或许如尹衍樑所言,最终大润发谁也不“嫁”!
但无论是何种结局,目前几大电商都对大润发有意,而大润发方面也不排除合作的可能,那么就说明大家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
“从大润发角度而言,我们看到这几年其一直在发展飞牛网电商平台,可见大润发也是极力要推进在线业务进程,可惜实体零售业者做电商还是会有流量、产品、获客、物流等方面的瓶颈,所以实体零售商做电商普遍会遭遇大量烧钱却收效甚微的窘境。我们可以想象,大润发应该希望借助阿里之类的大型电商获得流量、技术、平台和渠道等方面的支持。”资深零售业专家丁浩洲分析。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特斯拉CEO马斯克身家暴涨,稳居全球首富宝座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