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之于硬件,好比神经之于人体,神经固然重要,但神经不能替代人体本身。因此,互联网与硬件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客体与主体的关系。2016年,声浪较高的互联网公司纷纷遭遇麻烦绝非偶然,无底线夸大客体价值,会让互联网公司陷入迷途。
这几天,小米又火了,但这样的火不一定是雷军想要的。
2016年,小米手机销量仅有约4000万台,国内市场份额滑落至第五,降幅高达36%,被华为、OPPO、VIVO、苹果等一众品牌集体超越。
而去年的这个时候,小米还在与华为喋喋不休地争论“到底谁是国内手机销量第一”。
还有,日前雷军公布小米2017年目标,“实现销售额超1000亿元”,亦引发网友关注,被讽刺为“放卫星”。
这几天,雷军依旧“雷语”不断:“华为的成功有小米的贡献”,“华为骨子里不具有互联网思维”,“不管你们认不认同,我就是要一条路干到黑”……
我发现,和三年前人们异口同声地称赞不同,这一次,小米收获的更多是质疑。
但我必须说,小米对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社会做出了贡献,小米的最大贡献,在于它为中国发起了一场“互联网思维”启蒙运动,启蒙国人学会用互联网的思维与视角,看待、认知、经营企业。
而且,雷军提出的“极致”产品理念,亦对中国制造起到推升作用,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企业走的都是机海战术,全面撒网,只要产品款式多,“总有一款适合你”。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可以说,小米的荣辱乃至生死,均系于互联一网。
但是,擅长互联网的雷军,已有迷于互联网之虞。雷军说,“我拥有最强大的武器就是互联网思维”,显然,雷军可以夸大了互联网的价值。事实证明,这也是以“互联网”自诩的公司共同的症状。
互联网之于硬件,好比神经之于人体,神经固然重要,但神经不能替代人体本身。因此,互联网与硬件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客体与主体的关系。2016年,声浪较高的互联网公司纷纷遭遇麻烦绝非偶然,无底线夸大客体价值,会让互联网公司陷入迷途。
互联网思维的准确含义到底是什么?至今没有人能说清楚。
事实上,即使“互联网思维”的定义者雷军,其前后解释也不一致。比如,雷军一方面说“专注”是互联网思维的要义之一,一方面不断进入新的领域,美其名曰“互联网生态”。
而我们发现,国际互联网巨头鲜有中国互联网企业类似的表述,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他们如何对硬件与技术孜孜不倦地创新。难道是他们错了吗?非也,是他们摆正了互联网和硬件的位置而已。
雷军说华为不具有互联网思维,事实是,互联网大厦的基石正是华为这类企业奠定的。
为什么2016年小米突然慢下来了?雷军的解释是小米不可能一直快下去。没错,问题是,为什么不是发生在2020年乃至更久的时间之后而是发生在今天?
所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企业的快与慢也不是无缘无故的。而且必须看到,慢下来并非小米主动调整的结果,而是市场强加给了小米一个“慢”的结果。
显然,小米出了问题。
但是,雷军不这样认为,他在2016年11月明确表示,“失败者才需要反思,我不需要。”没想到,小米堕落成了一家拒绝反省的公司,很多关心小米的人表示失望:这不是一个理性的态度。
还有,雷军说所有人都劝他把小米产品卖贵,他很孤独。
我不知道雷军是否思考过两个问题:一,为什么所有人都劝你把手机卖贵?他们的出发点是什么?二,为什么小米手机卖不贵?原因是什么?
在小米手机要不要卖贵这个问题上,我站在“所有人”一边。海量的事实证明,廉价路线难以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难以赢得人们对品牌的尊重。
事实上,小米手机并非不想卖贵,而是卖不贵。一直以来的低价格策略,已经培养了公众“小米就是廉价产品”的认知,一旦公众形成这一印象认知,你想卖贵都不可能。高价向低价走易,低价向高价冲难,好比水往低处流易,往高处流难,是一个道理。
什么样的品牌真正值得我们尊重?绝不是那些以廉价冲量的品牌,而是那些售价高还能销量大的品牌,比如苹果。
目前,小米在中高端手机的市场占有率,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将小米手机牢牢困死在2000元以下市场空间的,既有公众对品牌认知层面的原因,也有小米产品自身的原因,我甚至认为后一点更多一些。
别人有的小米手机都有,但小米没有属于它自己的东西。小米手机谈不上真正意义上创新,更缺乏重大产品创新,小米一直跳不出模仿者、跟进者、整合者的角色。
雷军一直很想把小米打造成手机界的“无印良品”,但除了低价这一点相似,小米和无印良品实在没有什么共性。
人们想到无印良品的时候,他想到的是一种生活态度、格调乃至文化理念,品牌的背后是丰厚的文化内涵;人们想到小米的时候,大多数想到的只是廉价和营销,品牌内涵过于苍白无力。
不是廉价的产品都可以改头换面叫“无印良品”,在过去长达五年的时间里,小米都没有给我们呈现出无印良品的品牌气质。
全球只有一个无印良品,而小米式产品遍地都是,就看你会不会包装。
我一直认为现在仍然这么认为,小米的成功绝不是产品与技术的成功,而是营销推广的成功,小米不仅没有跳出“营销主导型企业”的窠臼,甚至将互联网营销推向了极致。过,则不及。
回看过去几年,雷军一直沉湎于高性价比(实为廉价)带来的小米产品销量猛增的喜悦中,我们没有看到他对盛世危机的忧虑,更没有看到他为小米品牌再造做出什么。
过去五年,雷军有意无意地犯下了两个疏忽(姑且不称之为“错误”吧):一是没有趁小米形势大好的时候,将小米从营销主导型企业往技术主导型企业(我们俗称的“科技型企业”)方向转型;二是没有及时对小米品牌实施形象提升,而是任由其在廉价的路上一直滑行。
营销主导型企业的显著特征是,前期跑得快后期跑不动,因为缺乏支撑企业持续向前的动力——产品与技术。小米、乐视是这类企业的典型。
技术主导型企业刚好相反,前期跑得慢后期跑得快,因为它前期埋头于技术攻关,一旦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则企业很容易获得后续支撑力。华为是这类企业的典型。
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企业对营销主导型模式情有独钟?因为这类企业对短期利益的追求过于强烈,企业领导人境界不够高;还有就是信奉“天下功夫无快不破”,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有内在成长规律,你必须尊重这个内在规律,揠苗助长只会让苗死得更快。
我们经常看到企业一年甚或半年发布一款极具创新性(甚至有企业不惜使用“革命性”、“颠覆性”这类令人咂舌的形容词)产品,如果我们五年、十年之后回头看它们推出的所谓“创新”性产品,你会发现竟然没有一款产品沉淀在你脑子里,其技术能力根本不足以支撑企业实现重大创新。
基础技术、原创技术、重大技术,没有十年二十年的艰苦攻关很难出成果。为什么中国企业鲜有革命性产品问世?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人普遍缺少“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意志,我们总幻想着今天投入明天就有收获,焦急的心态不可能出重大创新。我为什么一直对华为抱持敬重的心态?在我看来华为是中国极少数具备国际企业思维的中国企业,任正非“28年只进攻一个城墙口”的精神意志,大多数中国企业家都不具备。
更有一些企业幻想用商业模式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已经显得很幼稚了。至此,我猛然想起一个故事:当年,拉登对沙特国王夸口说他能打败敌人,国王问他用什么打败敌人?他说“用真主的力量。”
今天,在经历了差不多长达十年的互联网崇拜之后,互联网热潮终于显现出退潮的迹象。乐视引入168亿元战略投资却拉不出一个涨停板,就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信号。
于是问题来了:如果互联网的风停下来,当年那些借助风势飞起来的猪怎么办?这是我担心2017年有可能是乐视、小米“本命年”的原因。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特斯拉CEO马斯克身家暴涨,稳居全球首富宝座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