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有没有加息,该不该加?

文|姜超宏观债券研究 姜超

2月9日讯,2月3日,央行全面上调了各期限逆回购招标利率,而到目前为止市场对央行的这一行为依然充满了争议,到底加息没有呢?

近期终于有央行官方人士出面安抚市场,称逆回购招标利率上行是市场化招投标的结果,不像传统意义上的存贷款利率加息、带有央行主动调控的意图,换言之就是逆回购招标利率是市场行为,与央行无关。而今天的债券市场也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喘息。

但究竟有没有加息呢?这依然是个问题,值得仔细研究。

首先,如何区分什么是央行行为,什么是市场行为?

在债券市场上,存在两种回购,一种是大家找央行借钱,必须通过公开市场招投标,其利率也俗称为逆回购招标利率;另一种是大家互相之间借钱,通常需要债券做抵押,俗称质押式回购利率。

从利率走势来看,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在16年9月以前一直在2.5%以下,但从16年10月份起就开始持续上升,在16年12月达到阶段性高点,在17年的1月、2月反而有所下降,但总体仍高于16年9月份以前的水平。

但是7天逆回购招标利率此前一直稳定在2.25%,自从15年10月以来这一利率水平就没有变化,一直到17年2月3日发生上调。

因此,真正代表市场行为的是质押式回购利率,因为其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而逆回购招标利率在过去1年多的时间内都没有发生变化,很难用市场行为去解释,很明显是由央行在主导。

事实表明,逆回购招标利率就是货币市场上的官方利率。

从过去几年逆回购招标利率的走势看,具有明显的稳定和连续性,而且和当期的货币政策意图高度一致。

比如上一轮逆回购招标利率的持续上调发生在13年7月,后来一直持续到了14年初。而这也是第一次金融去杠杆发生的时期,货币政策转向实际收紧,也发生了第一次钱荒。

而从15年初开始,逆回购招标利率开始持续下调,也恰逢14年底开始的存贷款利率下调周期,代表货币政策转向实际宽松。

因此,从历史角度来看,逆回购招标利率的每一次变化,都代表了货币政策方向性的变化。

这一次逆回购招标利率上调,应该也意味着货币政策转向了实际偏紧。

其次,逆回购招标利率上调到底算不算加息?

其实,无论是逆回购利率,还是大家所熟悉的存贷款利率,都是一种利率,只不过两者的期限不一样,逆回购利率的期限很短,通常只有7天、14天等几种,代表的是非常短期的利率,俗称货币市场利率。而存贷款利率的期限通常都在1年以上,俗称信贷市场利率。

如果大家看美国的加息,美联储所调整的是联邦基金利率,也是一种短期货币利率,也就是说,如果是在美国,那么我们这一次的逆回购利率上调肯定就是加息了。

而美国之所以通过调整货币利率来加息,在于其利率已经充分市场化,因而货币利率的上升可以迅速传导到信贷市场,带来所有信贷利率的上升。

而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尚缺最后一步,目前虽然我们的存贷款利率已经取消了上浮和下浮,但是央行依然保留的基准利率,这也就意味着中国货币利率的变化未必能直接传导到信贷市场。

但是,历史经验表明,一旦逆回购招标利率发生变化,哪怕央行不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贷款利率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最典型的是13年,从13年7月到14年初,7天逆回购招标利率累计上调了75bp,同期银行一般贷款利率上行约20bp,房贷利率上行约40bp,票据利率也上行约40bp。

所以,到底有没有加息,关键看信贷利率有没有上行,还会不会上行?

与信贷有关的利率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票据利率,影响票据融资。一种是房贷利率,影响居民房贷。还有一种是企业一般贷款,影响企业信贷。

从16年的信贷数据来看,信贷总量约12.6万亿,其中大约8000亿是票据融资,还有5.8万亿的居民长贷与房贷有关,企业贷款总共约6万亿。

所以在票据市场相当于已经大幅加息了。

首先从票据利率来看,16年11月时候的6个月票据直贴利率还在2.4%左右,而在2月份已经上升到了4%以上,

其次,从房贷利率来看,截止到16年9月,全国房贷平均利率为4.52%,已经连续8个季度下行。

而根据融360的全国房贷最新数据,17年第一个月的全国首套房贷利率为4.46%,环比2016年12月份上涨0.01%,已经是连续第3个月小幅企稳回升,原因是9折以下房贷的逐渐取消,今年1月起北京首套房的最低优惠变成9折起,北京的首套房贷平均利率从4.21%大幅上升到4.42%。

为什么回购利率上升也会导致房贷利率上升呢?原因在于债券市场的传导。

10

从16年10月最低的2.64%,到17年2月的接近3.5%,在短短3个月时间内,10年期国债利率就飙升了接近100bp,远远高于回购招标利率上行的10bp。与之类似的是10年期国开债,从16年10月份的3.1%到17年2月的4.2%,升幅也在100bp左右。

通过银行资产配置,债券和贷款利率会互相影响。

而目前利率市场化已经基本完成,所以银行会综合各类资产的风险收益比来配置资产,同时也会导致各类资产的利率之间互相关联。

目前银行配置各类贷款和债券资产大致有如下的关系:

如果配置在一般贷款或者企业债券,需要计提100%风险资本,同时缴纳25%所得税。

如果配置在居民房贷,需要计提50%风险资本,同时缴纳25%所得税。

如果配置在国开债,需要计提0风险资本,同时缴纳25%所得税。

如果配置在国债,则需要计提0风险资本,同时不缴纳所得税。

所以根据以上的关系,我们可以大致估算各类资产的合理利率差值。

比如说目前的10年期国债利率为3.5%,国开债利率为4.2%,两者之差70bp,隐含了17%左右的所得税率。事实上国债难以100%抵税,所以国开债和国债之间的隐含税率通常在15%左右波动。

而如果比较国开债和房贷,则主要计算风险资本占用的资金成本。目前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13%左右,而ROE在20%左右,这意味着如果100%计提风险资本,所占用的资金机会成本大约在260bp,由于房贷只需计提50%风险资本,因而房贷利率大致应该比国开债高出130bp。

在16年9月份底时,10年期国开债大约在3.1%,而房贷利率平均大约4.52%,两者相差142bp。而目前的10年期国开债利率大约4.2%,对应房贷利率的合理水平在5.5%以上,这意味着如果房贷利率还是很低,那么银行不如全部去买国开债和国债,而大幅减少房贷的供给,相应必然会导致未来房贷利率会持续大幅回升。而按照目前4.9%的贷款利率,折扣房贷在未来会全部消失。

所以,在房贷市场,加息也已经开始了,而且还会继续下去。与之类似,企业贷款也会受到影响,利率逐渐上升。

因此综合来看,加息效应已经在债券市场、票据市场发生,而且通过债券市场,逐渐向信贷市场扩散。

问题是,中国目前该不该加息?

我们认为,从各个方面分析,目前都不是加息的合理时机。

首先,从人民币汇率的角度来看,虽然加息有助于汇率稳定,但其实上半年不加息人民币汇率也能稳定。

原因是今年以来美元持续走弱,原因是美国经济没那么好,4季度经济增速下滑,就业也好坏参半,而且特朗普上台以后的各项政策也是争议不断。

其次,从债务率的角度来看,目前全球都是高债务模式,所以大家都很难承受高利率。

比如说日本的政府负债率高达200%,因此日本国债长期是零利率。而美国的政府负债率高达100%,所以国债利率也很难突破3%。

而中国的政府负债率已经超过50%,全社会负债率接近230%,而GDP名义增速只有8%左右,这意味着如果全社会平均利率超过4%,那么债务率就会越滚越大,因此目前4.2%的国开债利率对经济而言长期是难以承受的。

再次,从去杠杆的角度来看,我们认同提高短端利率,因为真正钱炒钱大家都是借短钱,所以可以提高短端利率,但是不应该大幅提高长期利率。

因为目前中国的长期国债利率已经是历史平均水平,超出经济承受能力。

如果比较中国和美国的国债,大家容易陷入一种误区,目前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大约2.4%,而中国大约在3.5%,利差只有100bp左右,市场觉得这个利差太低了。但其实美国的国债不免税,而中国的国债免税,所以真正应该比较的是中国的国开债和美国的国债,目前两者利差接近200bp,也就是说,中国目前的长期无风险利率比美国高出200bp,这其实对中国而言是太高了,很难承受。

另外一个角度是把目前的利率水平和历史来比。美国目前2.4%的10年期国债利率是历史上的极低水平,远低于过去十几年的平均值。其背景是美国去年的GDP增速只有1.6%,远低于07年以前3%左右的经济平均增速。

而中国目前3.5%的10年期国债利率已经是历史的平均水平,但是6.7%的经济增速是过去十几年的最低水平,所以国债利率肯定是过高了。

最后,抑制地产泡沫慎用加息政策。

我们一直提示地产市场有泡沫化的风险,因为16年的房价暴涨与人口结构和经济增长无关,是居民房贷大幅加杠杆后的结果。

但是在泡沫已经发生之后,如果贸然加息,或使得泡沫突然破裂,引发金融风险。纵观历史上几次地产泡沫破灭引发的金融危机,远的包括80年代末的日本泡沫经济,近的包括08年美国次贷危机,源头都在房地产市场,而地产泡沫的破裂无一例外都是加息引爆的,所以在治理地产泡沫的时候对利率政策一定要慎之又慎。

事实上,从08年以后,各国应对地产泡沫普遍是采用降杠杆的政策,包括增加外地或者外国人购置税,比如最近的加拿大温哥华,还有香港。以及增加首付比例,降低杠杆比例。而去年在上海和深圳实施的对二套房认房又认贷,7成首付比例,事实证明非常有效,根本无需动用利率政策的大棒。

解铃还须系铃人,央行需要加强和市场的沟通,尤其要稳定长期国债利率。

如果说,央行其实也无意加息,那么为何会产生加息的预期和效果呢?

我们一定要理解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生的变化。

过去我们央行主要决定存贷款利率,而市场也不太关注回购利率。

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存贷款利率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回购利率的影响越来越大,但问题是回购利率是货币市场的短期利率,而存贷款是1年以上的长期利率,如何控制回购利率向贷款利率的传导是一门艺术活。

这里面的关键是市场预期,因为长期利率是对短期利率在未来运行的预测,所以央行仅仅变化短端利率是不够的,还需要告诉市场短端利率变化的方向,让市场放心。

比如说美国,大家都知道美国从15年就开始加息,而且已经加了两次息了,美国加息加的也是短端利率,而15年12月美国加息的时候10年期美债利率是2.3%,而目前也就只有2.4%。

如果把美国和我们比较一下,那么反差就太大了。人家美国加了两次息,短端利率上行了50bp,而长端利率一共就上行了10bp,所以经济一直运行的非常平稳,金融市场也是稳定繁荣。而我们短端利率才上调了10bp,长端利率就上行了100bp,而且如果这个传导开始发生在房贷等领域,那么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很难想象。

而美国稳定长端利率的关键,就在于和市场的沟通,虽然美联储老是嚷嚷着要加息,但是她们会定期开会发布对利率的长期预测,而到目前为止的每一次预测都告诉大家这一轮加息短端利率到3%就结束了,所以大家认为长期利率就很难突破3%。

而在日本,为了稳定大家对于长端利率的预期,日本央行一直在出手购买长期国债。

究其根源,以往货币政策是由央行决定的,央行可以直接决定存贷款利率,所以央行只要做决策就行。但是,目前央行在决定回购利率,而市场在决定贷款利率,所以货币政策是由央行和市场共同决定的,因此央行必须和市场充分交流,稳定市场对长端利率的预期。

所以,近期央行官方人士的表态非常值得肯定,而市场也期待央行能有更多与市场的沟通与交流,乃至于稳定长端利率的直接举措。

毕竟高债务杠杆、高房价泡沫和低增长的经济下,经不起动辄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02-09
到底有没有加息,该不该加?
2月3日,央行全面上调了各期限逆回购招标利率,而到目前为止市场对央行的这一行为依然充满了争议,到底加息没有呢?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