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zora
11月28日讯,黑天鹅频发的2016年即将结束,而投资者在进入2017之前将会面临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美联储是否会在12月份,也就是下个月执行加息。在去年的12月份FOMC会议上,美联储启动了近十年来的首次加息。与去年同期相比,市场对今年的12月份加息的呼声更高,年底加息似乎板上钉钉。下面,就为大家细数一下美联储可能在下个月加息的15个理由。
支持年底加息的第一个理由就是大选结束后股市的强力反弹。股市多项指标在上周联创新高,标普500指数在上周超过了2,200,而道琼斯指数更是历史性的超过 19,000。 股市的繁荣从一方面反映了市场情绪的高涨,这有可能推动美联储加息。对于此次股市大涨,专家已经反复强调特朗普效应造成的繁荣并不会长久,股价接下来会面临修正, 但尽管如此,投资者们依然对股市看好,股价继续被推高,而这种特殊的现象可以成为支持加息的第二个理由。
在特朗普成为下任总统之前,市场担心这位候选人的当选会造成美国乃至全球的经济衰退,但目前来看,这种言论似乎有些站不住脚了。大多数的企业主对经济增长的前景持乐观态度,无论他们在结果出来之前是支持希拉里还是站在特朗普这边,现在都一致看好未来经济,这就是美联储可能下月加息的第三个理由。
近期美国国债收益率的表现可以成为第四个理由。美国国债的收益率足以推动美联储加息了吗?答案可能是肯定的。10年期的美国国债收益率在感恩节当天由10月末的1.79%上涨到2.35%,而三周的时间内上涨0.55%并不算是常态,这对美联储来说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现象。
支持加息的迹象并不仅限于市场表现,美联储官员的讲话也透露出了美联储的加息意愿。前段时间美联储官员连续发表鹰派讲话,路易斯联储主席布拉德称,一次加息足以让货币政策回归中性。波士顿联储主席罗森格伦称假如下月没有重大负面经济信息,那么市场对12月收紧政策的评估是可信的。达拉斯联储行长卡普兰则发表讲话称:“美联储已经抵达为移除一些宽松性做准备的阶段。”这些偏向紧缩政策的表态是认定美联储下月加息的第五个理由。
美联储此前一直声称“数据决定政策”,而十月份后半部分的经济数据普遍强于预期,11月份同样如此,强势的经济数据就是第6—13个理由:
第六,消费者信心指数再次修高,而这种强势与特朗普胜利带来的“选举后市场情绪”直接相关。回顾2012年、2008年和2004年的消费者信心指数,这绝对偏离了正常水平。
第七, 通胀不太可能达到2.5%,但是美联储开始将2.0%作为突破口。
第八,美国甚至欧洲的制造业指数都显示强劲。
第九,虽然初请失业金申请人数开始从周期低点反弹,但数据仍然能够表明当前经济已经接近充分就业。
第十,耐用品数据如此强劲以至于每月的波动和偏差都很难忽略。
第十一,芝加哥联储释放的全球指数仍略消极,但是也能看到有所提高。地区性的联储报告也没有之前的那样糟糕。
第十二,房利美也预测特朗普的胜利会带来2017年的经济增长。
第十三,选举之前零售数据就已经开始增长。
当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尽如人意,例如,尽管工资水平变得更高,但仍有超过一半的美国人没有加薪。尽管市场已经接近充分就业,但选举之前的职位空缺较低。不过,总体来看经济数据已经普遍向好,亚特兰大联储的GDPNow 工具在11月23日预测第四季度的GDP增长为3.6%,与11月17日持平,虽然该数据并不是美联储官方预测,但也可以作为加息的第十四个理由。
此外,CME(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美联储观察工具FedWatch目前显示美联储在12月14日的 FOMC会议上加息的概率为93.5%,目标利率将会从去年12月份的0.25%—0.50%上升为0.50%—0.75%。虽然FedWatch并不完美,但它显示了强劲的加息信号,这就是加息的第十五个理由。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12月份的加息看起来已经是靴子落地,几成定局,但是任何负面数据或增长中断都可能再次改变耶伦加息的想法。我们都知道,美联储总能在会议前夕找到无数个无法加息的理由。本周五美国劳工部将公布备受市场关注的11月非农就业报告,同时还将会有多位美联储官员会在本周发表讲话。届时,美联储是否将在下个月执行加息的问题将会变得更加明朗。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特斯拉CEO马斯克身家暴涨,稳居全球首富宝座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