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小不董
编辑|李信马
题图|IC Photo
作为一种金属元素,“锂”在近几年成为了热门话题。
碳酸锂和氢氧化锂是制造动力电池正极的主要原材料,动力电池又是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的核心部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锂电池之父古迪纳夫认为,从资源端来说,锂是一种“白色的石油”。他曾表示:“锂的重要性不亚于石油等战略性资源,一旦开采出现瓶颈,可能会跟石油一样成为战争的导火索。”
虽然战争还没有爆发的迹象,但在市场上,围绕着“锂”的争斗却日益激烈。
近些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让锂价飞涨。2021年初,碳酸锂还是5.3万元/吨,2022年底,已经涨到了56万元/吨,上涨超十倍,让一众锂业巨头赚的盆满钵满。
但今年年初,碳酸锂价格却开始一路下跌,4月底跌至17.64万元/吨后一度回升,但又逐步下跌。据Wind数据,时至12月20日,国产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已跌至10.1万元/吨。
近一年碳酸锂价格变化
图片来源:Wind
锂价(文中为碳酸锂价格)的下跌,是个好消息还是个坏消息?这个问题对新能源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企业来说,有着不同的答案,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一、锂价“跳水”
锂价的起伏,是由市场供需决定的。
碳酸锂来自于锂矿,锂矿是指含有可提取锂的矿物或岩石,主要分为硬岩型和盐湖型两种。硬岩型锂矿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中国、加拿大等国家,盐湖型锂矿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智利、阿根廷、玻利维亚等国家。
2016年至2017年底,新能源汽车和电子产品需求的爆发,让锂电池供不应求,碳酸锂价格迅速上涨,从而引发了全球范围的锂矿热,资本市场争相投资,加大对锂矿的开发和储备。
自2017年4月以来碳酸锂价格变化(单位:人民币)
图片来源:Wind
2018年底至2020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经济下行让大众的消费意愿也大幅度降低,使锂电池供大于求。同时,锂电池技术的创新和提升,让锂电池的性能和效率不断提高,这也使得碳酸锂价格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力。供需不平衡和库存积压,导致碳酸锂价格下跌。
进入2021年,全球经济逐渐复苏,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的需求重新增长起来,对锂电池的需求增长,带动锂价又出现大幅回升。尤其是在2022年,持续处于45万人民币每吨以上的高位。
不过,繁荣背后,隐藏着崩塌的危机。毕竟,需求的增长再快,也比不上采矿业生产的速度快和稳定。据TrendForce发布的《2023年全球锂离子电池产业链市场供需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锂产量达到约86万吨碳酸锂当量(LCE),并预计2023年全球锂产量将达到121万吨,增长超40%——这显然快于市场需求的增长。
生产过剩导致供大于求,锂价于是“跳水”,好日子到头了。
二、吃最“肥”的肉,挨最“毒”的打
从深埋地下的矿藏,到飞驰的电动车上的电池,锂元素以不同的形式,贯穿了锂电池的产业链。我们将这条产业链简单进行划分,可以分成三个环节:
上游,是原材料的供应商,实现了锂元素从锂矿到碳酸锂的转变。中游,是电池生产商,实现了锂元素从碳酸锂到电池的转变。下游,是电池的购买者,包括新能源车企等。具体来看,位于产业链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们,决定了“锂”的供给。在国内,处于上游的企业包括天齐锂业、赣锋锂业、盛新锂能等。前一年,它们赚到了最多的利润,产量也随之“大跃进”,观察者网报道,今年1-11月,我国电池级碳酸锂月度产量达到72850实物吨,同比增加53.79%。但在碳酸锂价格暴跌的情况下,它们就成为受损最严重的一批企业。A股被纳入锂矿概念的公司共27家,前三季度营收平均同比下滑3.43%,净利润平均同比下滑63.47%。可见,产量增加,收入却减少,利润更是骤降了一半多。
更痛苦的是,目前锂价已经跌破了部分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就是说,生产越多,赔的越多。
国内碳酸锂的原料主要来自西藏和青海的盐湖、四川的锂辉石、江西的锂云母,以及外采的精锂矿,制备成本依次增加。根据业内专家估算,使用盐湖制备碳酸锂,成本最低可至3万元/吨,而锂辉石制备碳酸锂,成本约7万元/吨。
《21世纪经济报道》曾估算过,随着生产的扩大,2022年,国内12家上市公司生产碳酸锂的平均成本增加至12.44万元/吨。而据《晚点财经》报道,宁德时代江西宜春项目碳酸锂成本在每吨13万至15万元之间。
目前锂价即将跌破10万元/吨,也就是说,即使是拥有自有矿产的企业,能不赔本继续生产的,也只剩下少数了。整理了部分企业的前三季度财报,营收和利润普遍下滑,表现不佳,尤其是利润变化格外惨淡。
作为行业龙头的赣锋锂业,前三季度公司营收为256.8亿元,同比下降6.99%,归母净利润60.1亿元,同比下降59.38%。其中,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75.37亿元,同比下滑42.76%,净利润1.6亿元,同比暴跌97.88%。
天齐锂业第三季度营收85.76亿元,同比减少17.14%,归母净利润为16.46亿元,同比减少70.89%。对于利润的下降,天齐锂业表示,锂化工产品销售均价下降,是导致锂化工产品毛利下降的核心原因。
考虑到,不少新的锂盐项目也在陆续进入产能释放阶段,碳酸锂供过于求的局面,很可能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碳酸锂价格将在10万元/吨甚至更低的位置运行,作为原料供应商的上游企业,要苦熬的日子也许还远着呢。
三、锂电跌倒,车企吃饱?
锂电池产业链的中游,主要涉及的是锂电池的生产和制造,大致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和加工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关键材料,一类是生产动力电池、3C电池和储能电池等。
这一环节的企业,有的在上游的锂矿有所布局,有的则没有,原材料完全来自采购。
理论上对前者来说,锂价下滑,就得承受和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一样的压力;对后者来说,采购成本有所降低是好事,但是销售产品的价格也降低了,因为锂电池价格的波动基本上与碳酸锂是一致的。可实际上,并不能一概而论,整体来看,行业在今年普遍出现了利润缩水的情况,但大公司的表现,明显好于中小型公司。
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锂电池产业延续增长态势,前十个月全国锂电池总产量同比增长31%,总产量超过765GWh。虽然如此,但行业的利润并未同比大幅增长。
在锂矿上有所布局的锂电池企业中,代表性的有行业龙头企业宁德时代和亿纬锂能。
宁德时代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2946.8亿元,同比增长40.1%;归母净利润311.5亿元,同比增长77.05%。第三季度,宁德时代营收达到1054.3亿元,归母净利润达到104.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8.3%和10.7%。
营收和净利润的增速放缓,引发了市场担忧。花旗称,宁德时代三季度营收和核心净利润小幅低于预期,分别下调公司2023-2025年的盈利预测4%、8%和9%。
亿纬锂能自2021年以来,先后收购了大华化工、金昆仑锂业、兴华锂盐等公司股权,加码布局青海、西藏、云南等地区的锂矿资源。今年前三季度,亿纬锂能营收355.3亿元,同比增长46.31%;归母净利润34.24亿元,同比增长28.5%。其中第三季度营收125.53亿元,同比增加34.16%;归母净利润12.73亿元,同比减少2.53%。
财务表现看起来还可,不过其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对2023年的营收考核目标定为不低于700亿元,如今三个季度才刚刚完成一半左右。
没有锂矿等资源傍身的企业中,长远锂科的业绩与去年同期对比,基本上一个“惨”字就能概括了。前三季度,长远锂科实现营收83.65亿元,同比降低34.11%;实现归母净利润0.72亿元,同比减少93.51%。
整理了五家同样主营锂电池相关的的企业,其中Q3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均上涨的企业一个都没有。可以说,产业链中游的企业,没上游的企业那么惨,但也没多好。
不过,对下游的新能源车企来说,这却不是件坏事。曾有媒体测算过,一块典型的70kWh容量动力电池组(磷酸铁锂),从年初到年末,物料成本下降了约1.5万元人民币,这让新能源汽车有了更大的降价空间——今年车企也的确打起了价格战。
四、供给与需求,跷跷板的两端
碳酸锂的供给量,和市场对锂电池的需求,就像一个跷跷板的两端,供给增长更快,锂价就下跌,需求增长更快,锂价就上涨。
上文提到,碳酸锂的产量还在持续快速增长,但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和发展,全球对锂电池的需求也呈现爆发式增长。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到2030年,全球对锂电池的需求将增长14倍,到2050年将增长42倍。
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可以说是从根本上,决定了行业的未来。我们将在下一篇的年度盘点中,着重谈一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年度盘点。回到锂电业,虽然行业发展减缓,但中国企业的商业版图却在扩大。
据韩国研究机构SNE Research数据,今年1-8月,宁德时代全球动力电池使用量市占率扩大至36.9%,持续排名全球第一;海外市场份额达27.7%,比去年同期提升6.9个百分点。其中,在欧洲市场份额为34.9%,同比大幅提升8.1个百分点;在中美欧以外地区市场份额为27.2%,同比大幅提升9.8个百分点。
宁德时代方面介绍,欧洲市场是率先突破的海外市场,已全面覆盖欧系本土车企。从合作车企来看,宁德时代与日韩车企密切合作关系,尤其是丰田、现代和本田等。
今年,亿纬锂能也把动作放在了海外投资建厂上,在匈牙利和马来西亚都斥巨资建设电池项目。
雅化集团11月13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也表示,公司津巴布韦锂矿项目一期今年即将投产,投产以后的锂矿将陆续运往国内投入生产使用。
新能源市场未来将是无比庞大的,这一点,所有人都深信不疑,锂价的起伏虽然让不少企业倍感难受,但只要技术还在进步,效率还在提升,总会等到行业回暖。对上下游所有的企业来说,重要的是活下去,在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中,不会缺少机会的。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特斯拉CEO马斯克身家暴涨,稳居全球首富宝座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