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程书书
编辑 | 李信马
题图 | 阿里云
10月31日,第14届云栖大会在杭州的云栖小镇正式召开。本届云栖大会的主题是“计算,为了无法计算的价值”,这也是2015年云栖大会的主题。开幕式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蔡崇信在致辞中表示,主题的回归,是希望像在当初支撑移动互联网创新一样,在AI时代继续支撑所有开发者的创新和梦想。
有些奇怪的是,不久前接替张勇担任阿里云董事长和CEO的吴泳铭并未出现在第一天的日程当中,重要的发布基本由阿里云首席技术官周靖人来宣布,而在开幕式的结尾,阿里云创始人王坚院士进行了压轴的演讲。
云栖大会开幕式日程 图片来源:阿里云
成立14年,阿里云一直傲立在中国云计算市场第一的宝座上,但其掌门人,已经更新了五代。从创始人王坚、胡晓明、张建锋,到仅任职266天的张勇,再到时隔许久回归阿里的吴泳铭,不同阶段的掌门人带着阿里云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今天,我们也盘点下历任的阿里云掌门人,还有他们带给阿里云的改变。
01. 王坚
阿里云的首任掌门人王坚,被称作“阿里云之父”。
2007年,王坚出席了阿里召开的“网侠大会”,与马云交流时,提出了“如果阿里还不掌握核心技术,未来就不会有它的身影”的告诫。
2008年11月,王坚加盟阿里,担任首席架构师一职,直接向马云汇报工作。次年,阿里云成立,马云拨付10亿元预算,外加400人的团队,让王坚研究云计算。
彼时国内互联网基础设施全靠进口,云计算对于大家来说太过先进。2010年的中国IT领袖峰会上,百度李彦宏就直接否决这个概念,“云计算这个东西,不客气地讲,是新瓶装旧酒”,而腾讯马化腾认则认为“这个事情过了几百年、一千年后有可能,但现在还为时过早了”。
当时,阿里内部员工也对云计算和王坚抱有怀疑态度。一方面,自研操作系统,亚马逊、微软也只是刚刚开始,国外还没有可供参考的成功先例;另一方面,云计算像个填不满的无底洞,大量的钱投进去却看不到任何成果,每年各部门进行评比,阿里云总是倒数第一的那个。
在进入阿里前,王坚曾任杭州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浙江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后来进入微软的亚洲研究院成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心理学的背景加上不会写代码,让王坚成为大家口中的“骗子”。
2012年8月,马云提拔王坚兼任阿里集团CTO,内部员工对于王坚的争议声就更大。还是马云亲自下场力挺:“请相信博士(王坚),给他一点时间……博士是人不是神,博士的不足大家都知道,我了解得不比大家少,但博士了不起的地方,估计很少有人知道。”
幸运的是,付出有了回报。2013年8月15日,阿里飞天云计算平台的单集群服务器规模达到了5000台,这是中国互联网公司首次达成此成就。自此,阿里自主研发的飞天云计算系统宣告成功。
之后王坚选择功成身退,2013年,王坚卸任了阿里云总裁一职,职位转由阿里集团副CTO姜鹏担任,王坚则成为了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时隔多年之后,功过已有定论,今天在路上,他与蔡崇信并肩赶往会场,一身熟悉的格子衫风采依旧。
中间为王坚和蔡崇信 图片来源:阿里云
02. 胡晓明
用胡晓明自己的说法,在他接管之前,阿里云是一家技术驱动而非商业驱动的公司。
可以说,胡晓明在任期内,完成了阿里云的转变。
图片来源:东方IC
胡晓明曾经供职于建设银行、光大银行,加入阿里之后创建了阿里小贷 ,之后阿里小贷与支付宝合并成立为蚂蚁金服,就在此时,胡晓明被调任来到阿里云。
在胡晓明的带领下,阿里云从2015年开始,平均增速超过100%,全球的云计算市场呈现出“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阿里云Alibaba Cloud”的“3A”竞争格局。2015 年 3 月,阿里云美西数据中心投入试运营,向北美乃至全球用户提供云计算服务。
2017年6月底,阿里云的付费用户第一次突破100万,在中国公有云市场的占有率达到47.6%,是当时第二名腾讯云的5倍。
到了2018年,阿里云在亚太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并首次超过亚马逊和微软的总和。这一年阿里云的总营收达到133.9亿元,同比增长101%,连续12个季度保持高速增长,胡晓明带领阿里云实现了4年营收增长近20倍的奇迹。
2018年11月26日,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发出全员公开信,宣布阿里组织升级,阿里云事业群升级为阿里云智能事业群,同时宣布阿里云CTO张建锋成为阿里云新任总裁,将兼任阿里云智能事业群总裁。信中感谢了胡晓明在过去四年为阿里云的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 让阿里云的技术梦想和商业梦想得到融合和实现。
卸任阿里云智能事业群总裁的胡晓明则是出任蚂蚁金服任集团总裁,当时,蚂蚁金服正在筹划IPO。
03. 张建锋
2004年7月加入阿里巴巴的张建锋,一开始担任淘宝网技术部架构师;2015年先是3月任阿里巴巴中国零售平台负责人,12月又出任中台事业群总裁;2016年,张建锋任阿里巴巴集团CTO、中台事业群总裁、集团技术战略执行小组组长;2017年兼任阿里云事业群CTO。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任阿里云事业群CTO期间,张建锋创办了达摩院,研究量子计算、机器学习、基础算法等前沿技术,目前已经在AI、量子计算、自动驾驶和芯片等多个领域拿下60多项世界第一。
接手阿里云,张建锋继承前任的成果,把云计算从卖服务器的生意转向开始提供 “基础、中台、生态、服务”的“真正的云”。
2019年3月21日,在北京的阿里云峰会上,时任阿里云智能总裁的张建锋宣布,在中国的公共云市场上,阿里云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市场第二到第八的总和。这是阿里云的高光时刻,恰逢成立十周年,成就辉煌,未来可期。
2019年是阿里核心系统上云的第一年,当年“天猫双11”再次刷新世界纪录,单天成交额高达2684亿元人民币,订单创新峰值达到54.4万笔/秒,单日数据处理量达到970PB。阿里云成功撑住了双11的世界级流量洪峰。
但这份辉煌没有一直持续。2022年12月18日,阿里云香港Region可用区C发生大规模服务中断事故。当月底,张勇宣布张建锋卸任阿里云总裁,由自己 “兼任”阿里云智能总裁,并直接分管钉钉,卸任后的张建锋回到达摩院担任院长。
今年7月份,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云计算白皮书》中这样描述2022年的云计算市场变化:“处于第二梯队的谷歌、IBM、阿里云并没有维持著前几年高速增长的态势,与第一梯队的差距被拉大。”
2022年全球主要厂商的云计算业务营收(亿美元)
图片来源:中国信通院
04. 张勇
张勇2007年加入阿里,担任淘宝的首席财务官;2010年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进入阿里的核心;2011年天猫成为独立业务后出任总裁;2015年马云卸任后,接任集团CEO;2019年9月,出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
图片来源:东方IC
接手阿里云,张勇算是救火。近两年,阿里云的增长已显疲态。2020财年-2023财年,阿里云的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62%、50%、24%、4%。据IDC数据,2022下半年,阿里云国内市场份额从2021年下半年的37.8%下降到32.6%。
因此,张勇上任后的风格较为激进,先后进行了三轮降价,发起价格战。在今年4月初,阿里云峰会宣布了第一轮降价;而后在2023阿里云合作伙伴大会上宣布了史上最大规模降价,核心产品价格全线下调15%至50%,存储产品最高降幅达50%;之后在6月5日,阿里云官网显示,将对部分ECS产品进行价格调整,其中最高降幅达32.5%。
另一方面,阿里云启动了大模型伙伴计划,发布大模型「通义千问」,并迅速成为国内一线的大模型厂商。
5月18日,他向阿里云员工发出全员信中提到,计划在12个月内将云智能集团从阿里集团完全分拆并完成上市。今年8月的财报电话会上,张勇说到阿里云的分拆和上市时,还表达“我将在一片新天地里与大家交流”。
但十几天后,张勇就离开了奋战多年的阿里巴巴。蔡崇信在内部信中提到:“集团决定投资10亿美金,支持逍遥子设立面向未来的科技基金,协助阿里对未来的科技布局打造更好的生态环境。”
51岁的张勇,开启人生新阶段。
05. 吴泳铭
直到目前为止,有关阿里云新的掌门人,我们还知之甚少。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根据公开资料,吴泳铭今年47岁,1996年从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系毕业,随即加入马云创办的“中国黄页”公司。一年后,吴泳铭跟随马云进京,负责当时对外经贸部网站的技术开发。1999年,他又跟随马云回到杭州,参与创办了阿里巴巴,是公司的第一代程序员。
吴泳铭身上有着一个闪亮的标签——阿里巴巴“十八罗汉”之一,而且是最年轻的一个。
在阿里期间,吴泳铭曾担任过淘宝、支付宝等多个重要业务的首席技术官,领导构建了相关业务的底层技术架构。2015年,在创业创新的大潮中,吴泳铭淡出阿里巴巴,投身创投圈,成立了元璟资本。
即使外出创业,但吴泳铭与阿里巴巴依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2015年到2020年,他担任了5年阿里健康董事长。如今被招回担任阿里云董事长与CEO,吴泳铭算是回到了阿里的核心管理层。
但在云栖大会上,我们依旧没有见到他的身影,对于他做了什么,还有对阿里云的影响,可能还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看到。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特斯拉CEO马斯克身家暴涨,稳居全球首富宝座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