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宇
编辑|杨博丞
随着手机、平板等智能设备以及短视频、游戏等娱乐方式的出现,电视已经不再是人们的刚需。但作为电视行业的“一哥”,海信视像仍在不断尝试突围。
9月19日,海信视像发布了一款120英寸可折叠激光电视,同时也是全球首款120英寸可折叠激光电视。据悉,该款激光电视屏幕框架可以折叠,屏幕膜片柔性可卷曲,能实现分体入户。海信视像内部测试结果显示,采用该解决方案的激光电视,即使屏幕大到120英寸,也可以轻松入户,无需拆除门窗或使用重型设备。
图源:海信视像官网
值得一提的是,海信视像推出的120英寸可折叠激光电视,同时踩中了“大屏”和“激光”两个风口。
海信激光电视利用的是一种新型显示技术,具备广阔的国内供应链支持、自主可控和市场渗透空间。根据洛图科技(RUNTO)数据,2023年上半年,全球激光电视及投影出货量同比增长 30.2%;前三大市场分别为中国内地、北美和亚太;中国内地出货量同比增长34.8%,全球份额达50.0%;北美出货量全球份额达20.5%;亚太出货量全球份额达12.6%。
此外,相比中小尺寸电视,大屏及超大屏电视可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细节,视听体验更加逼真震撼。洛图科技(RUNTO)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电视市场65英寸销量已超越55英寸,成为第一大尺寸。截至2023年6月,中国整机市场平均尺寸已突破60英寸。另据奥维云网的数据,2023年1-8月,100+及以上大屏电视较同期增幅187%。电视产品大屏化的趋势丝毫未放缓,并且100英寸超大尺寸产品成为了新的增长极。
作为海信集团旗下的四大上市企业之一,海信视像主要从事显示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互联网运营服务,而电视正是其主营产品,然而在全球电视行业持续低迷的当下,海信视像还能否找到新的成长空间?
电视行业萎靡不振
电视市场趋于饱和是所有电视厂商不得不面对的事实。2013年至2021年,我国电视百户拥有量由116.1台增至121.8台,其中城镇百户拥有量在150台左右,这意味着电视市场份额竞争将以存量竞争与换代升级为主旋律。
与此同时,电视市场始终没有找寻到合适的增长路径。根据奥维云网统计的数据,自2016年起,我国电视市场销量始终处于下滑状态。2016年,我国电视机全年销量为5089万台,到了2022年,我国电视机年销量已经下滑至3634万台,同比下降5.2%;零售额规模为1123 亿元,同比下降12.9%,其中年销量相比2016年下滑了近30%。
进入2023年之后,电视行业的景气度依然不足。根据奥维云网的数据,2023年第一季度我国电视市场零售量规模为744.2万台,同比下降15.7%。换言之,电视行业的萎缩仍在持续。
不仅是中国市场,全球电视行业也呈现出不断下滑的态势。市场调研机构Omdia的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电视销量为4907万台,同比下滑4.3%;上半年的总销量为9260.4万台,同比下滑6.6%,而销售额更是大跌12.5%至475亿美元(约合3253.75亿元人民币)。作为对比,2020年全球电视总销量高达2.254亿台,如果下半年能维持现状,那2023年总销量依然较三年前下跌超过20%。
多位消费者向(ID:ilovedonews)表示,现在的电视在功能上没有较大的突破,虽然增加了互动游戏、运动健身、智能家电互联操控等新功能,但这并不是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买回去压根就不会看上几次。电视机最本质的还是追剧看电影,这方面的功能体验并没能做出更多的创新与突破,并且看个电视很费劲,除了不胜其烦的广告,还存在套娃式收费的情况。
电视行业不景气,压力传导至产业链上游。比如以AMOLED显示屏为主业的和辉光电,2023年上半年总营收为13.73亿元,同比下滑23.38%,归母净利润为-12.96亿元,同比下滑173.49%;主营显示屏的深天马A的归母净利润为-14.24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更是达到-20.41亿元;主打基板玻璃、显示面板的彩虹股份的归母净利润为-2.7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为-3.1亿元。
以电视业务作为主营业务的海信视像,虽然在激光电视、大尺寸电视、Mini-Led电视、8K等多方布局,并且不断向高端市场和海外市场寻求增量,但面对电视行业的整体需求下滑,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依然充满不确定性。
财报亮眼但隐忧仍在
全球电视行业萎靡不振,海信视像却逆势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财报。
2023年上半年,海信视像的总营收为248.75亿元,同比增长23.06%;归母净利润为10.37亿元,同比增长74.65%;扣非归母净利润为8.47亿元,同比增长110.06%。
图源:海信视像财报
具体而言,按照业务构成,海信视像的智慧显示终端持续突破高端,收入为189.52亿元,同比提升19.58%;新显示新业务作为第二增长曲线,收入同比提升25.85%。
海信视像在财报中表示,业绩驱动的主要因素在于在电视行业竞争格局优化的背景下,其全球化发展能力提升,境外收入规模同比增幅较大,境内盈利能力同比提升;高端化水平持续提高,产品结构进一步升级,智慧显示终端利润率同比提升;经营效率持续提高,多元化品牌矩阵运营能力提升,营销效率同比提高。
事实上,从2022年以来,海信视像的经营业绩一直稳中有升。按照季度划分,从2022年第一季度至2023年第一季度,其总营收分别为101.8亿、100.3亿、123.0亿、132.3亿和114.8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9%、-5.2%、-5.1%、2.7%和12.8%;同期,归母净利润的同比增速分别高达47.2%、59.0%、116.2%、11.8%和107.9%,意味着海信视像的盈利能力正不断提升。
不过,电视行业是典型的存量行业,具有非常明显的天花板效应。不仅如此,由于行业内部参与者众多,同质化竞争也十分严重,目前,电视行业在加速萎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一个可以佐证的指标是电视开机率。自2013 年以来,日均观众到达率(日到达率的条件被设定为“收看过1分钟以上的受众”)呈逐年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与日均收视时长下降幅度呈正相关性。2019 年,日均观众到达率只有48.9%,比2013年减少了15.9个百分点,而到了2021年,该数据进一步降至27.7%。
海信视像无疑也意识到电视行业的前景,于是寻找能够替代电视的第二增长曲线。
但财报显示,海信视像的第二增长曲线的发展一直不尽如人意,以信息披露更为全面的2022年财报为例,作为海信视像的主营业务,智慧显示终端收入为352.59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高达77.09%,而新显示新业务作为第二增长曲线,收入仅为46.35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为10.13%。相比之下,在2020年和2021年,该两项业务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79.55%、8.3%和80.78%、9.83%,新显示新业务难抗大梁。
由此可见,海信视像的第二增长曲线虽然有所发展,但贡献度相对较小,海信视像的收入大头依旧是电视产品,然而在全球电视行业停滞不前的背景下,留给海信视像发展第二增长曲线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
海外市场是不是新增量?
按照区域结构划分,海信视像“大头在海外”的国际化战略正在逐步落实。
2023年上半年,海信视像境内收入同比提升16.84%,境外收入同比提升22.22%,但境外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同比提升1.12个百分点至54.43%,北美、欧洲、亚太为境外收入重要增量贡献市场。
图源:海信视像财报
在北美市场,根据Circana统计,2023年上半年,海信品牌电视在北美零售市场的销售量份额同比提升至14.1%;海信品牌零售量份额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均居第二。在欧洲市场,根据GfK统计,海信品牌电视在德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9个国家零售份额位居前三。
在亚太市场,根据GfK数据,海信系电视在日本市场零售量份额为33.2%,蝉联第一,其中东芝(含Regza)零售量份额24.0%。东南亚新兴市场快速拓展,海信视像在东南亚市场完成了东盟10国全覆盖,渠道及门店数量大幅增加,进一步优化了网络布局及销售触点。根据GfK数据,海信系电视在泰国市场、马来西亚市场零售量份额分列第三。
海信视像在海外市场的业务虽然如火如荼,但隐患也比较明显,一方面是全球电视市场面临着与国内市场类似的情况,持续萎靡不振,根据研究机构TrendForce预测,2023年全球电视总销量或在1.99亿台左右,较2022年减少超两千万台。不过,好在全球市场足够宽广,暂时不会对海信视像产生剧烈的影响;另一方面,海信视像的境外毛利率过低,在2021年和2022年,境内毛利率和境外毛利率分别26.57%、13.31%和22.58%、11.32%,境外毛利率仅为境内毛利率的一半,意味着海信视像在海外市场的议价能力不足,仍处于“大而不强”的阶段。
综合而言,尽管海外市场为海信视像贡献了不少收入,但随着消费需求逐渐走弱,海外市场似乎也难以带来新增量。如果后续海外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将对海信视像的经营业绩造成不小的压力。
显然,及时打造第二增长曲线,尽快改变“大而不强”的现状,依旧是海信视像的终极考验。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 鸿蒙概念龙头大涨超9倍,北交所与新能源板块引领A股强势行情
- 京东金融回应“挤兑”传闻:称相关言论完全失实,资金安全受监管保护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