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雁 秋
编辑 | 李信马
题图 | IC Photo
2023年全球规模最大的一笔IPO诞生了。
当地时间9月14日,英国芯片设计公司Arm Holdings plc(以下简称ARM)在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ARM”。开盘后,ARM股价上涨10%,报56.10美元,盘中一度涨幅达到约30%。截止9月15日收盘,报64.36美元,市值约为66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4800亿元)。
图源:百度股市通
ARM的上市在寂静许久的IPO市场激起了千层浪花。
市场对ARM如此乐观,不仅因为其有苹果、谷歌、英伟达等一大批科技巨头司作为基石投资,而且ARM的技术支撑了大部分的关键电子产品,在行业的地位可以说“独一无二”。
然而,ARM正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来公司营收不佳,一直赚不了什么大钱,二来ARM一直想借人工智能这股东风,但由于自身“AI成色”不足,显得有些后劲不足。
超650亿美元的市值,对ARM来说存在溢价。
01.全球约70%的人都和ARM有关ARM成立于1990年,彼时苹果公司为寻找低功耗芯片,选中Acorn(当时的芯片公司),出资扶持其中的芯片部门独立,将一个12人团队从中拆分,成立了新公司ARM。
起初那几年,ARM在芯片设计上的业绩平平。公司决定改变策略,商业模式从生产芯片转向IP授权,将芯片设计方案转让给其他公司,收取一次性技术授权费用和版税提成。换句话说,ARM出一个CPU的“设计图”,厂商依据该图设计芯片,ARM从中赚取设计费。
这种共享、合作的开放模式,反而开辟了ARM的新时代,一路也越走越顺。
图源:IC photo
1991年,ARM将产品授权给英国GEC Plessey半导体公司;1993年,ARM将产品授权给Cirrus Logic和德州仪器,树立了声誉,并证实了授权模式的可行性;1998年到2016年,ARM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开上市;2016年被软银集团私有化后,ARM一次又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与资本大鳄、科技巨头共舞。
毫不夸张地说,如今的ARM作为全球第一大芯片半导体知识产权(IP)供应商,几乎卡着全球科技巨头的“脖子”,其客户遍布全球,国内有华为、比亚迪、中芯国际等,国外包括苹果、亚马逊、谷歌、英伟达、高通、三星、英特尔等。
截止2023年3月31日,ARM架构芯片出货量超过了300亿颗。据公司披露,全球超过99%的智能手机芯片都需要经过ARM的授权,其产品覆盖全球70%的人口。
然而,这样看似亮眼的成绩,却和此前软银创始人孙正义的预期相差甚远。
2016年,在以43%的溢价(3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ARM后,孙正义曾兴奋地表示,投资科技行业几十年,收购ARM算是他的“宿命”,他认为「五年内ARM的价值将增长至先前的五倍」。
孙正义 图源:IC photo
然而七年已过,ARM不足千亿美元的市值,让孙正义的期待再次落空。对比行业巨头,晶圆代工龙头台积电的市值超4700亿美元,光刻机巨头ASML的市值为2470亿美元,AI芯片巨头英伟达的市值更是超过万亿美元。
作为一个市场地位较强的企业,ARM却没有实现与之匹配的盈利规模,可以说“成也授权,败也授权”。
02.没有话语权的“霸主”依靠出售芯片技术授权这种独特的商业模式,ARM在CPU的“设计”方面做到了一家独大。公司招股书中提到,随着CPU设计的复杂性呈指数级增长,在过去十年中,还没有一家公司从零开始成功地设计出一款现代CPU。
说到这里,ARM的赚钱渠道也就很好理解了。
一方面是赚许可费:客户需要支付一笔费用来获得“设计图”,进而开发基于ARM架构的处理器;
另一方面是赚版税:当基于ARM架构的产品被设计和生产后,客户需要根据每颗芯片售价按比例向ARM缴纳版税,其抽成一般是1%~2%。
其中,版税收入是ARM历年的主要收入来源。2023财年,ARM与按版税收入排名前十的客户合作,平均合作时间超过20年。来自智能手机和消费电子产品的版税收入占ARM 2023财年版税收入的50%以上。
这种收租模式看起来相当稳健,但业绩却难以实现快速提升。关键原因在于,ARM的收费对象是芯片,而不是终端。
数据显示,2022年使用ARM技术的芯片总价值达989亿美元,占了近一半市场份额,但ARM的版税收入只有16.8亿美元,占芯片价值的1.7%。
图源:IC photo
高通的基带芯片与ARM商业模式高度类似,其创收手段也是“收税”,但产品定价却是针对终端产品收费。以高通在2010年和苹果签的独占协议为例:高通每年支付苹果10亿美元,换取iPhone的独家供应权;但苹果向高通支付专利费:每台苹果手机售价的5%。
除了“税率”更高,手机的售价也远远超过芯片。苹果A16处理器的供应链成本在110美元左右,但搭载A16的iPhone 14Pro售价却超过1099美元。只要苹果涨价,高通就能等比例沾光。
此外,ARM一直都处在中立的位置,架构标准对各大企业开放授权,这就导致其地位并不稳固。反观英特尔,不但设计IP,还拥有自己芯片工厂,并通过与Windows形成Wintel联盟来垄断生态,进一步达到掌握产业链话语权的目的。
作为一家芯片设计企业,ARM研发成本也并不低,平均占到收入的40%左右,这就导致了ARM赚不了大钱。2021财年至2023财年,ARM收入分别为20.27亿美元、27.03亿美元、26.79亿美元;净利润则为3.88亿美元、5.49亿美元和5.24亿美元。
图源:ARM招股书
横向对比,截至6月30日的最新财季,ARM的收入为6.75亿美元,净利润1.05亿美元。同处CPU赛道的英特尔,在截至7月1日的最新财季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129.49亿美元、14.73亿美元;高通在截至6月25日的最新财季内,收入为84.51亿美元,净利润18.03亿美元。
03.IPO背后,藏着软银的私心IPO后,软银仍持有ARM约90%的股份。首日的大涨,令软银所持的ARM股票价值增加了约120亿美元。
收购ARM时,软银创始人孙正义曾立下豪言称,ARM将是软银的未来。然而,由于软银愿景基金投资收益不佳,仅2022年投资亏损就超过390亿美元,加上之前出售ARM给英伟达的计划失败,孙正义需要通过让ARM IPO的方式来回笼资金。
更为关键的是,软银希望ARM可以搭上AI这趟高速车。
ARM上市当日,软银集团CFO后藤芳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期待,在战略上,软银在推动人工智能(AI)革命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相信芯片公司ARM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我期待ARM在软银集团整体战略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图源:IC photo
人工智能是ARM最需要借的东风,ARM在招股书也中表示,随着世界越来越多地转向支持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的计算,自己将成为这一转变的核心,因为CPU在所有人工智能系统中都至关重要。
据了解,除智能手机,ARM的CPU还驱动着电脑、汽车、智能手表、无人机、工业机器人等设备中的嵌入式操作系统。2023财年,有超过260家公司使用了基于ARM的芯片,这其中包括亚马逊、Alphabet、AMD、英特尔、英伟达、高通、三星电子等巨头企业。
但需要认清的现实是,ARM自身的“AI成色”并不足,最关键的就是运算能力。
ARM架构是一种基于RISC(精简指令集)的CPU架构,其优势在于其低功耗、高效能和灵活性,适用于大多数移动设备和嵌入式系统。
这种特性虽然奠定了ARM在移动物联网时代的霸主地位,但在人工智能时代就很容易落于人后。ARM自己都坦承,自家架构的CPU芯片并不最适合运行最新的AI算法,ARM的设计架构优先考虑运行速度和计算的简单性,而不是原始处理能力。
与此同时,纵观整个行业竞争,开源免费的RISC-V架构正虎视眈眈,不断尝试切入ARM的既有客户之中。对于小公司和初创企业而言,RISC-V架构可以更容易获得芯片设计授权,从而降低成本。ARM想要保住自己的地位,就必须不断的投入,研发出新的架构,这一切又谈何容易。
再加上ARM自身还需要很多难题要解,为了赢得投资者的心,ARM就必须想办法创造更高的营收,这就涉及到如何重新定义版税的基准、如何在不触碰客户地盘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处理器,并优先使用自家最先进的架构。
从某种程度上讲,ARM还不能说正式拿到了生成式AI的入场券。未来AI产业竞争愈发激烈,ARM向上增长空间有限,摆在其面前的道路并非坦途。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特斯拉CEO马斯克身家暴涨,稳居全球首富宝座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