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吴 丽
编辑 | 李信马
题图 | IC Photo
不久前,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并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不仅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对数字经济领域的企业来说也是重大利好。
早在2020年,国家发改委就提出了构建多层联动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加快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建立跨界融合的数字化生态、加大数字化转型支撑保障等内容。2022 年1月16日,《求是》发表的重要文章《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也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据中国信通院预计,到2025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超过 60 万亿元,而企业数字化的迅猛发展,既依赖于我国软件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也将给行业带来强劲的增长动力。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 年上半年,我国软件业务收入达到46266 亿元,同比增长 10.9%;信息技术服务收入 30296 亿元,同比增长 12%。相对国外,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起步较晚,长期处于跟随者的位置,不过近十余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我国科技企业在多个领域追平甚至领先于国际一流水平。这也给了我国企业在数字化建设中,对国外巨头们“弯道超车”的机会,而“数字中国”的建设,也需要有强大可靠的国产企业在技术、应用和生态上进行支持。
一、从“牛背”上到“云”上
图片来源:艾瑞咨询
过去二十年,云计算的出现,深刻的改变了全球IT产业,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最初,云计算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硬件领域,重点是用IaaS(基础架构即服务)替代传统的物理机房,但时至今日,这一变化已经更深入的蔓延到了软件领域,即PaaS(平台即服务)和SaaS(软件即服务)对传统软件的替代。这一变化虽然相对缓慢但是却不可逆转,最具代表性的,大概就是大型企业轰轰烈烈的“去IOE”,曾经的IT巨头们在云时代走向落寞,并不得不主动向云服务转型。
目前,我国IaaS市场渗透率较高,增速放缓,行业产品结构正从以往“重营收”向“重算力”的方向调整,而和企业数字化建设紧密联系的PaaS市场,正逐步成为基础云市场的新增长动力。据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整体云服务市场规模达到3280.2亿元,增速为45.4%,明显高于软件和信息行业的整体增速。其中IaaS市场规模达到2201.4亿元,增速34.3%,PaaS市场规模达到420.7亿元,增速约为55%。
据IDC10月26日最新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2上半年)跟踪》报告显示,2022上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整体规模达到165.8亿美元,其中IaaS市场同比增长27.3%,PaaS市场同比增速为45.4%,同样印证了软件的云服务化正成为云计算的新趋势。
对中国软件行业的企业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用友网络董事长兼CEO王文京曾说过:“软件业是一个‘牛背’上的行业,不仅要观察牛的动作,还要看路。这个行业不断面临技术更新换代,想要在‘牛背’上不掉下来,就要具备适应技术革新的能力。”
毫不夸张地说,软件企业即使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绩,一旦在技术上落后,那么被行业淘汰就是时间上的问题。这与王文京曾总结过的“冲浪模型”也是一致的:一次次的技术革新就像一波波浪潮,新的浪潮没有抓住,就会从产业发展的潮流中掉下来。
在企业服务领域,作为国产云服务与软件的“领头雁”,用友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目前,用友已帮助数百万家企业推进数智化转型。
10月27号,用友网络正式发布2022年三季报,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53亿元,同比增长19.1%。相比上半年11.3%的同比增长率,用友的业务增长速度进一步提升。用友网络云服务业务(不含金融类云服务)收入实现35.46亿元,同比增长40.4%,占营业收入的63.4%,发展势头强劲。
其中,用友的大型企业云服务业务收入达到24.39亿元,同比增长37.6%,核心产品续费率达98.1%;中型企业云服务业务收入为3.75亿元,同比增长97.5%,核心产品续费率达80.2%;政府与其它公共组织的云服务业务收入为3.01亿元,同比增长28.1%;小微企业SaaS订阅收入2.77亿元,同比增长54.8%。从用友企业客户的快速增长来看,云服务替代传统软件业务,无疑是符合数字化的大趋势的,也是大中小型企业共同的需求。
这样的高速增长并非短期的奇迹,在信创国产化和建设数字中国的大背景下,未来中国的软件行业和云服务领域大有可为。不过,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历史性的机遇,想要抓住就需要在技术和服务和不断进步,软件行业日新月异,在“牛背”上时要不断创新,到了“云”上时,想要不从云端坠落,要做的事情只会更多。
王文京曾说过:“要通过专业奋斗去实现持续创新,再通过持续创新去为客户持续创造价值。”但只是这样可能还是不够,还要有足够清晰的路径,创新才更有价值。
二、押注“数智化”的大时代
云计算并不是简单的将服务器搬到云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本来就是共生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企业对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云化”对软件公司来说只是一个起点。
用友曾提出“数智化”的概念,这是对“信息化”的升级。具体来说,数智商业创新将带来创新型、社会化、绿色态的新商业,使企业实现产品与业务创新、组织与管理变革,并创造新的需求和市场;通过连接、匹配、共享、协同,企业可以在全球网络及经贸关系可触达的任何地区实现端到端的社会化商业协同;应用数智技术实现集约、节能、环保的生产与服务,创造供给与消费机会更加公平的商业秩序,形成生态共赢的新商业理念。
但很明显,企业想要实现数智化,需要软硬件层面的支持。王文京曾表示,在企业数智化进程的持续演进中,产业会发展出数智化、平台化、生态化的产业发展平台。企业想要成为“数智企业”,也需要选择适合的平台与应用服务提供商、专业服务商合作,推进业务模式与流程、组织与管理的变革。
而这一理念,与当下企业级PaaS平台的快速发展是不谋而合的。
2020年,面对数智化、国产化、全球化三浪叠加,用友向用户推出了商业创新平台——用友BIP,替代原来的ERP系列产品,助推中国企业新“智造”。
图片来源:用友
相比ERP,BIP的平台属性可以带来更多的能力和资源服务,因此也在大型企业中受到追捧,目前,中国企业500强中近7成的企业在不同领域与用友开展合作,选择用友BIP推动数智化转型发展。全球知名IT市场研究机构IDC报告显示,用友在中国aPaaS、企业应用SaaS市场占有率多年占据明显的优势。
8月27日,用友在广州发布了“用友BIP 3”,据了解,“用友BIP 3”拥有5项首创或领先的技术、6大领先的应用架构、465项创新服务,超过600个核心专利,超过1400个软件著作权;提供了4343个API接口(公有云),每日平均调用量(公有云)超过1523万,每日请求数(公有云)超过13亿,生态体系也在快速增长中。王文京当时表示:“发展到用友BIP 3的阶段,可以说中国本土自主研发的企业数智化的云平台和服务,已经达到全球前端的水平,用友BIP 3可以说是赋能和支持企业推进数智化的大国重器。”
图片来源:用友
不过在这背后,是巨额的研发投入。从财报来看,用友在2018年至2021年间,共计支出研发费用约85亿元,研发费用率超21%。进入2022年,用友的研发投入陡然上升,前三季度,用友在研发上投入20.55亿元,同比增长 31.7%,占到了营业收入的 36.7%。高额的投入影响了用友的利润,但增强了云服务产品的平台、核心应用和生态融合能力,为未来长期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在今年上半年,用友BIP产品进行了 20 次迭代(各产品每双周迭代上线),发布了 31 个全新应用,迭代了 30183个功能与特性。“用友BIP作为庞大的平台又是基于先进技术的服务群,整个研发需要比较大的投入,研发难度也是比较高的。我们现在每年的研发都有十几个亿的投入。”王文京对此解释道。
巨额的研发投入对上市公司来说是不小的负担,而用友持续投入到研发中,可以说是看好并“押注”了国内数字经济的发展。在财报中用友表示,四季度还将继续加速产品发展,推进 YonBIP 3 的后续研发工作,利用用友 BIP 3 的优势,抢抓信创国产化的战略机遇,突破央企等超大型企业客户合作。
在建设数字中国的新阶段,中国也需要更多像用友这样的厂商站出来,支撑数字经济的发展。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特斯拉CEO马斯克身家暴涨,稳居全球首富宝座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