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凡
近日,专注于家庭清洁机器人的云鲸获得了腾讯关联公司的投资,工商变更显示云鲸智能科技(东莞)有限公司发生新增了股东——广西腾讯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同时字节跳动原财投负责人杨洁退出董事行列,新增李飞担任董事。
据官方资料显示,云鲸创立于2016年,是一家立足家用机器人领域,致力于研发革命性科技产品的公司。云鲸目前已完成E轮融资,历次投资方包括清水湾基金、盈峰资本、明势资本、大米创投、字节跳动、源码资本、红杉资本和高瓴资本等。
似乎云鲸的发展一切都水到渠成。云鲸在2020年市场份额飞速提升至10.5%,进入线上TOP品牌第四位,仅次于科沃斯(43.8%)、小米(14.1%),和石头科技(11.2%)相差不足1个百分点。2021年中国扫地机器人线上市场零售份额占比中,云鲸更是反超石头科技,以17.13%的市占率成为线上市场排名第二的品牌。
云鲸看似前景很好,但其产品质量问题却频出,且产品线过于单一。
产品线单一,质量问题频出
据公开资料显示,云鲸智能经营范围包含研发、生产和销售智能机器人及相关零部件、电子产品及相关零部件、机电产品等,从官网以及电商网站所能查找到的扫地机产品都很有限,反观比云鲸早2年成立的石头科技,家庭清洁产品已经覆盖的很全面了。且云鲸产品线单一问题也逐渐暴露。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云鲸的线上销售占比已经下滑至第三位。
从黑猫投诉平台和电商平台的评价来看,云鲸扫地机的智能和质量都存在问题。有消费者表示购买云鲸机器后出现多次故障,云鲸J2扫拖机器人实用后一个月无法拖地,还有消费者称云鲸扫地机器人找不到基站充电,只能选择退货。
此前,云鲸智能创始人张峻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到:“在云鲸的企业金字塔中,为客户创造巨大价值是排塔尖第一位的。只有客户的认可,企业才有发展的价值,而有效创新的产品和优秀的产品品质则是企业的中坚。”而事实上,云鲸的种种投诉似乎与官网的slogan背道而驰。
市场洗牌,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
目前,扫地机器人在国内家庭已经逐渐普及,但国内渗透率(4.5%)相比美国(15%)和日本(9%)仍有提升空间。
现在扫地机器人市场的集中度高,前四大厂商——科沃斯、云鲸科技、石头科技、小米在2021年整体市场份额上占据近 80%。新兴品牌想要进入这个赛道已几乎不可能,头部品牌的市场渗透几乎没有给外来品牌任何机会,这也是中国智造崛起的一个缩影。长尾品牌包括美的、海尔、追觅等,竞争也依然激烈,短期内头部品牌的市场地位难以撼动。
因此,行业未来发展主要动力在于产品的不断创新和针对中国家庭的定制化设计。云鲸的洗拖一体扫地机器人,虽然在短时间内引起了热潮,在产品力和创新性上带动了扫地机器人市场的增长。但是从扫地机器人市场的长远发展来看,云鲸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从618数据来看,2022年上半年云鲸没有推出新品,J1和J2两款产品销售数据表现都差强人意。
据悉,目前扫地机器人市场的整体销量为57.6万台、销售额为19.6亿元、均价为3399元。有数据显示,云鲸的销售额相比于2021年处于负增长的状态,在扫地机器人整体市场表现为价增量减的大背景下,云鲸定价更高、上市时间更短的第二代产品J2显然没有表现出前辈之作的爆发力。
而作为直接竞争对手的石头科技在2022年3月也推出了更新升级版本的G10S、Pro两款产品,云鲸J2再一次体现了其竞争力的不足。
是否加码新赛道?
云鲸官网的介绍中有一段话:“地面清洁领域只是我们的起点,我们不会限于品类,只会致力于研发革命性产品,让家拥有更多自动化设备,让人类从繁琐事务中解放。”
当前,在疫情加速数字化变革大背景下,结合巨头入局餐饮和酒店配送机器人市场。云鲸可能会加码服务型机器人赛道,竞争环境来看,餐饮场景以擎朗、普渡为代表,酒店场景的云迹科技、优地科技相对领先。
不难看出,虽然云鲸定位智能家用机器人领域野心勃勃,不过家用清洁机器人市场的格局已经基本定型,而云鲸选择这一赛道想要站稳脚跟还需持续的创新能力和产品表现力。
而服务机器人未来的竞争主要在于新场景,如室外场景的拓展、市场和渠道优势,以及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核心部件自研来降低成本。云鲸想要异军突起,提升的空间还有很多。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特斯拉CEO马斯克身家暴涨,稳居全球首富宝座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