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副业、玩滑板、做KOL,不加班的大厂员工“活”过来了

互联网大厂的工作,真的那么“香”吗?讨论这个问题的前提条件是,不加班。

许多互联网大厂员工的感受是,在这个“围城”里,曾经清晰的晋升渠道、扁平化无职级的管理正在被熬夜加班、内卷替代。

“加班的钱,都是靠身体熬大夜换来的,而这些对我身体的伤害是不可逆的。用命换钱,得不偿失。”刘温娜向连线Insight回忆道。

庆幸的是,近期大厂员工的加班魔咒,正在慢慢得到改善。

就在几个月前,互联网大厂开始告别“996”。先有腾讯光子工作室规定全面双休,并设定周三健康日,即每周三晚六点下班;后有快手、字节跳动、BOSS直聘等公司陆续取消“大小周”。

现在大厂员工们每天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在外界好奇的目光中,网络上疯传的“大厂作息表”饱受关注,上线三天,该文档的浏览量就已经冲出十万。在这个文档里,挤满了来自字节跳动、腾讯、阿里、网易、美团等1300多家大小公司,精确到部门、小时的作息表。

目前该文档已被删除。尽管无法确保每一个数据的真实性,但也能从中探寻出大厂员工现如今的工作状态。这其中,不加班、不内卷的单位得到了职场人的羡慕目光。

在“不加班”逐渐普遍后,已经有不少大厂员工成为了幸运儿。

他们逃离了加班的魔爪,可以平衡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逃离了“大小周”“996”后,即便是降薪,他们也认为是值得的。

现在,有些大厂员工在不加班后,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们各自有了更多的私人时间,可以做想做的事情。放在以前,他们无法想象自己居然如此“空闲”。

连线Insight采访了一些大厂员工,看到了他们逐渐丰富的业余生活。以下是他们的故事,经连线Insight编辑整理。

下班后的“程序猿”,变身职场KOL

李默,工作八年,某大厂软件工程师

熟悉我的人都说,无论是外表还是言谈,我都不像是个“程序猿”。我鲜少穿格子衫,头发也茂密。从敲代码到创作者,第二角色让我收获了很多工作之外的成就感。

我除了本职工作外,还是一名脉脉的KOL。原本我就一直是脉脉的用户,是个“点赞狂”,看到感兴趣的帖子我就会点赞收藏下来,在平台的活跃度也很高,后来就有运营的同学找到我,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尝试一下。

前几天流传的“大厂作息表”,我和我的同事之间也有在讨论。整体来看,我们和腾讯的工作时间差不多,但我们会提前一个小时,八九点钟肯定能回家了。但据我了解的某强制双休大厂,要在内部安装居家办公状态,也就是在家里随时待命工作。

相比之下,我确实很幸运,保证OKR完成后,每天还能留三四个小时做自己喜欢的事。

由于我在一家科技公司,脉脉想让我做科技垂直类的KOL,但我认为科技通信领域限制我的话题自由度,所以我后来选择做职场方向的KOL。

在平台上,我会给别人提供职场上的建议,也会描绘自己经历的真实事件。主要内容是聚焦于职场的人和事,我基于自己、朋友、同事身边发生的事,想到一个观点,再将所有故事写来。相比于写心灵鸡汤式的东西,我更喜欢头脑风暴之后写故事。有关于职场升级打怪,有关于八卦段子,有关于对职场的感悟。

印象中,我描述前领导“向上管理、向下放权”的帖子,引起很多大厂员工的讨论和反思,在平台上获得了一千多的点赞,算是近期爆火的一个。不到一年时间,粉丝数也从0变成了2600多个,从“0-1”,从消费者到生产者角色的转变,让我感受到做一个意见领袖的成就感。

另一方面,我有意在培养自己的写作总结能力。做程序员这一行,“宁愿多敲几行代码,也不愿意写文档”的人比比皆是。但在大厂工作,文档写作又是必备的工作技能,比如周报、月报、年度总结,都是Word和PPT堆砌而来的。

我观察过我所在的KOL群,多数是产品经理和运营岗位的人,相比之下我所在的研发岗位的人很少,这也是我们这类人相对缺失的一项技能。从思维方面,我们确实不如产品和运营的人,但随着我做KOL之后的思考越来越多,文字类的工作也变得得心应手。

取消大小周后,我倒卖起了iPhone13

贾长功,工作八年,某大厂用户运营

公司取消大下周后,工作量确实缓和不少,但工资也有所下降,毕竟加班补贴、饭补都没有了。

讲实话,对于我个人而言,工资变化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但行业内其他公司的朋友叫苦不迭。他们失去一个“大周”,就等于失掉了2000块钱,这个损失确实不小。

相对于工资,我最大一个变化就是有更多的时间做“副业”了。平日里,除了大厂员工外,我还有个身份是二手交易平台的店主。没取消大下周时,我经常因为公司的工作兼顾不过来店铺,不得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因此流失了一部分顾客。

前几个月,公司实施双休后,我工作之余的精力都在这个数码店铺上。这是我和朋友一起合开的,因为我们两个人都喜欢研究电子产品,所以这个店的定位就是售卖手机、电脑、小家电等数码电子产品。朋友在一家科技公司线下门店做店长,会有很多靠谱的货源,我作为第二级代理,放到交易平台上卖。

在二手电子产品市场,有一个规律是,手机的溢价普遍偏低,顶格溢价也就在300块钱左右,苹果系列溢价可以达到五六百。具体原因应该是在软件方面的差距,很多数据都显示二手手机市场苹果手机销量比较可观。

拿前不久发售的iPhone13来说,不到半个月时间,我这个小店已经卖出了六七十部。由于是新机型,加之官网也在加价卖,所以二手市场反响很热烈。此外,再加上朋友的供应渠道加持,我的拿货价很低,只要不低于我的拿货价,我都会以友情价卖出,毕竟赚一块也是赚。

这样一来,我用低价吸引一批“回头客”,之后就不愁没生意赚。如今,微信列表里有1000多顾客已经和我建立了信任关系,流程基本上就是顾客甩图问价,价格合适后,直接下单。如今,很多人来询价购买,我都有时间及时回复。没取消大小周之前,很多顾客向我吐槽说我经常消失,找不到人。

赶上这波热度,强烈的供需关系下,我每台机器可以赚五六百块。最近半个月到手了几千块,副业赚小钱的收入还是很可观的,这也是赶上了公司取消大小周的幸运,不然我肯定没这么多时间干副业。

下班后做视频账号,15个账号粉丝均破100万

吴昊,工作两年,某大厂视频运营

我毕业于一个双非二本院校,大学一直没怎么学习,就想着创业了。

大学为了赚钱,我在各个平台做直播,刚起步时每天都要从下午六点播到凌晨。那时候我还没“发福”,略显帅气的面庞和开朗的性格吸引了不少粉丝。

对于小主播来说,在直播平台“打PK”是最赚钱的,最初辛巴就是通过“打PK”赚了不少钱。两个人PK时,主播通过连麦的方式聚集各自粉丝的力量收礼物和人气,规定时间内输了的一方需要做出相应的惩罚。

而有趣的是,受惩罚的主播经常会因此收获一大批粉丝。拿我来说,在一次输了PK后,我的惩罚是在直播间做1000个蹲起。为了赚钱和人气,我咬牙做了两个多小时的蹲起,第二天腿真的不会动了。

但是,当我看到用1000个蹲起换来了60万的礼物,相当于10万块钱人民币时,一切都值了。

渐渐我发现自己很喜欢这份工作,粉丝量和流量都比想象中增长的快,每天七八个小时的工作量也感觉不到累。在自己直播之余,我还组建了90个人的直播工会,都是大学生主播。

幸运的是,正是因为创业的经历,才让我和互联网大厂有了“相识”的机会。在面试我现在的公司时,这些创业经历是我侃侃而谈的底气。

进入互联网大厂后,我负责一个视频团队的运营工作,轮班制度、大小周等政策下,我也没有了大块时间做自己的直播事业。更重要的是,早九晚九一周六天的工作结束了,我也没有体力了。剩下那一天,我只想在床上躺着休息。

没想到的是,近期正好赶上公司取消大小周,虽然工作量没有减少太多,但好在可以双休了。我也把自己的创业项目从以前的直播,变成做碎片化的自媒体账号。

得益于之前直播积攒下的粉丝人脉,一个擅长美术的粉丝和我一拍即合,打算一起做一个定位二次元图像的自媒体账号。我负责统筹创意,她负责内容创作。

而没取消大小周时,我没有足够的时间想策划。因为我做策划时,需要浏览大量的短视频,找到近期爆火的视频和挑战,借此来想画一个什么样的图片流量会高一点。除此之外,找音乐的工作量也不小,找到合适的卡点音乐来配合我的图片,这都是很耗时的。

如今,我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把下一周的策划想好,比如根据哪些视频营造哪些场景,配合什么样的音乐,找到之后给负责画画的合伙人,她在下一周就可以专心创作了。

有一次,我发现一首在平台上爆火的歌曲没有MV,便萌生了为这首歌创作MV的想法。它是一首有点国风的民谣歌曲,我们搭配了场景变换的图片,流量很不错,算是一个爆点。我们做了15个账号,都是从0到1做起来的,几个月时间,所有账号粉丝都超过了100万。

但我的工作压力时大时小,赶上一个项目策划时,也避免不了加班,所以我们前不久卖掉了9个账号。以每个粉丝五分钱的价格卖给了MCN机构,平均每个账号赚五六万块钱。现在,剩下的账号我们还在运营,陆陆续续可能还会卖掉,但目前还没想好。

远离加班后,我变成了“滑板女孩”

刘温娜,工作五年,某大厂战略分析师

我喜欢玩极限运动,但在上一家单位我完全没有时间去玩。

我之前在杭州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虽然算不上“996”,但是“995”就像一个“潜规则”一样悬在我的头上。当时公司的整体业务做得不理想,内部也营造出焦虑和内卷的气氛,经常工作到凌晨一两点钟。名义上是晚上八点下班,但九点前,我没看到过任何一个同事离开公司。

相比之下,我以前在外企工作,下午五六点钟就可以下班了,没人会拉着你“卷”。

实际上,外企和互联网大厂,是两种不同的工作模式。很多外企都有100多年的历史,他们的工作制度是很完善的,部门协作上也是通过多年经验沉淀下来的,每个人就像一个螺丝钉做着自己该做的事。相比之下,国内的大厂还是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很多部门协作上的问题是需要不断推进的,这一点其实很耗时,这也成为我当时加班的主要原因。

另一点很大的不同是,我所在的互联网大厂不喜欢做规划,但每次都在尝试新东西,导致工作量就会很大。

当时,我每周除了工作之外,还有一些空余时间去玩滑板、旅游等各种我喜欢的事情。那时候,我一周能上两次滑板课,一次健身课。

但后来我发现自己陷入了死循环。当工作职级越高,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加班时间就越来越多,完全没有时间休息。

逐渐我发现,一周上一次滑板课都是奢望。因为我喜欢的滑板算是极限运动的一种,需要百分之百的集中注意力,不然就会有危险。所以工作高压的时候,我只好放弃我已经学了半年的滑板运动,毕竟一切要以安全为主。

后来,我实在受不了无休止的加班,换了新工作。这次虽然也是互联网大厂,但幸运的是,我目前所在的项目组,完全不需要加班。公司的整体节奏也会慢一些,领导不会高频地催进度,有自己发挥的空间。

如今,每天九个小时工作时长,扣除午休一小时,早十晚七,是我很理想的工作状态。熟悉新环境后,我果断在公司三公里外报了个滑板训练营,继续自己的滑板梦。

重新开始接触滑板后,我整个人是很放松的。对我来说,极限运动的魅力在于“和自身的本能抗衡”。比如我在学滑板下台阶的课程时,看到陡峭的台阶,我的本能是害怕且抗拒的。事实上这个台阶很小,并不对我的水平构成威胁,只要越过心里的防线,我是可以滑过去的。

更重要的是,滑板也会让我做事情更加专注,毕竟极限运动开小差是很可怕的。

除了学滑板,我还重拾起了“自由泳”。自由泳是四个泳姿里最难的,需要消耗非常大的体力,所以我一般会选择周末学习自由泳。周末睡个懒觉,中午吃完饭,下午去上一个小时游泳课,整个人会很放松。毕竟现在有了实打实的双休,办公软件不会在周末响起。

每周五六个小时的滑板搭配一两个小时的自由泳,适当的运动会让我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变得很好,周一投入工作时效率也会很高,这是一个正向的循环。

现在,我每天穿着板鞋、一身运动装,踩着滑板上下班。三公里的距离,赶上早高峰,滑滑板的速度比打车还要快五分钟。

有可能的话,我今后还想挑战一下跳伞、蹦极等运动。快三十岁的我,不能一直困在工作的“围城”里,要有自己的生活。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姓名均为化名。)(来源:猎云网)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简版
  • 原版
  • 投稿
  • 回顶部
2021-10-26
搞副业、玩滑板、做KOL,不加班的大厂员工“活”过来了
比起加班费,他们更希望拥有下班后的私人时间。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