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投行在华布局又现新动向。
10月18日,高盛集团表示,中国证监会对其成为高盛高华证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盛高华”)唯一股东的事项准予备案。高盛将收购目前尚未拥有的高盛高华股权。
高盛表示,获得高盛高华的全部股权将为高盛在中国的长期发展和成功提供更佳的定位。北京高华运营的业务部门现正开始迁移至高盛高华,这个过程完成之后,高盛高华将更名为高盛(中国)证券有限公司。
第二家外资独资券商准予备案
作为国际领先的投行、证券和投资管理公司,高盛集团成立于1869年,总部设在纽约,在全世界的各主要金融中心均设有分支机构。2004年,高盛与北京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成立合资公司——高盛高华。
然而,高盛对于这家合资券商的“野心”并未非仅止步于合资。
2020年3月,高盛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将其对合资公司所拥有的33%股权提高至51%控股;2020年12月,有消息称,高盛启动收购合资公司高盛高华100%股权的程序。彼时,高盛的中国战略计划曾概述,未来将拥有中国公司100%的所有权,加强现有业务,扩大现有市场以及人才、技术投资。
随后,高盛高华的在华业务得到加速推进。
今年7月,证监会核准高盛高华通过子公司从事科创板、创业板跟投业务。同月,北京证监局还正式核准了高盛高华证券变更业务范围,增加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证券自营、代销金融产品业务,并要求公司依法配备有关人员、业务设施、信息系统和经营场所。
另据中证协数据,今年上半年高盛高华投行业务收入增速最高,达到去年同期182倍。
高盛高华相关负责人此前曾表示,完成100%控股后,将与高盛全球优势业务相融合,同时集团也将更好的投资中国。除主打的投行业务外,投资、资管业务以及个人财富板块都是未来中国市场发展的重点方向。
至此,年内,包括高盛集团在内,已有两家外资独资券商实现备案。今年5月,摩根大通获中国证监会准予备案成为摩根大通证券(中国)唯一股东,成首家全资控股国内证券公司的外资公司。
外资投行抢滩中国市场
2020年4月,证监会正式取消证券公司外资股东持股比例限制,外资进入券商的最高持股比例不再受限于49%这一最高红线。伴随着近年来外资机构准入大幅放宽,外资巨头入华布局逐渐加快脚步。
包括高盛集团和摩根大通在内,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今年以来已发生至少11起外资券商增资扩股或业务扩张等有巨大影响事项。
今年3月,瑞银证券16%的股权在北交所官网挂牌转让,受让方为瑞银集团,转让成功后,瑞银集团持有的瑞银证券股权将增加至67%。
4月,法国巴黎银行申请设立证券公司,相关申请材料也已获得中国证监会接收。
6月7日,新设合资券商星展证券获得了证监会颁发的《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该券商第一大股东为新加坡最大的商业银行星展银行,持股比例51%,6月18日在上海举行开业揭牌仪式。
6月10日,大和证券(中国)正式获得中国证监会颁发的《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业务范围包括证券经纪、证券承销与保荐、证券自营,意味着这家日资控股券商正式对外展业。
6月30日,瑞信宣布,其中国证券合资公司已更名为瑞信证券(中国)有限公司。
7月13日,华鑫股份发布公告,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完成了股权转让事项所涉及的工商变更登记。同日,摩根士丹利宣布,其中国证券合资公司——原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更名为摩根士丹利证券(中国)有限公司。
7月26日,瑞信中国召开媒体见面会,瑞信中国区首席执行官、瑞信证券董事长胡知鸷表示,正在申请自营等多个业务牌照,扩大瑞信在华经营范围。
7月27日,证监会接收三井住友金融集团(简称SMFG)的《证券公司设立审批》材料。三井住友金融集团是日本三大银行集团之一。
7月29日,花旗银行(中国)则获准正式启动面向中国境内公募和私募基金的证券投资基金托管服务。
8月3日,上海证监局发布《关于核准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有限公司变更业务范围的批复》,该批复核准野村东方国际证券变更业务范围,增加代销金融产品业务。
8月6日晚间,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声明称,经中国证监会批准,摩根大通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将持有子公司摩根大通证券(中国)100%股权,这使得摩根大通证券(中国)将成为中国第一家外资全资控股的证券公司。
对于外资机构加速入场的原因,有分析人士指出,除得到了政策层面的红利外,中国市场化改革特别是各地方政府的营商环境的建设,使经营环境得到改善,市场潜力得到释放,使得国内居民家庭、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需求显著提升也是吸引外资机构全方位进入的主要原因。
而对于内资市场的影响,东北证券研究认为,外资券商加速布局中国市场,为内资市场提升服务水平,打破同质化竞争局面提供了契机,同时也将进一步推动国内打造航母级券商的节奏,形成内外资良性竞争格局。基于此,长期看好国内龙头券商在打造航母级券商过程中孕育的并购整合投资机会。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 鸿蒙概念龙头大涨超9倍,北交所与新能源板块引领A股强势行情
- 京东金融回应“挤兑”传闻:称相关言论完全失实,资金安全受监管保护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