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资本邦了解到,资管新规背景之下,银行理财向“真净值化”转型正在加速落地。据悉,当前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切换部分理财产品的估值方法,将其由成本法向市值法切换,预计于今年10月底前完成切换。
业内人士透露,此项工作与监管部门剑指“伪净值”有关。今年7月,个别银行因“净值型理财产品估值方法使用不准确”被监管层开出罚单;随后在8月份,监管部门对六家国有大行及其理财公司做出两项重要安排,其中一条便要求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2021年末),不得再存续或新发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定期开放式理财产品。
据悉,首批低调开启估值切换的理财产品,定开和封闭产品都有涉及;发行主体也是大行、股份行均在内。业内认人士指出,当前切换资产估值的产品占比尚小,各家陆续择时开始。主要大规模切换会在国庆长假过后,在十月底前完成全量改造。
如何判断估值方法是否已经切换?业内人士称,理财产品净值曲线可作为参考,如果近期净值曲线较以往波动更为剧烈,则可能已经切换。
据观察,自9月以来,市面上的多款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波动曲线的波动幅度已经出现明显加大。而按照当前的整改速度,10月之后,过去那种永远平滑向上的收益曲线或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投资者所要面对的将是一条走势陡峭甚至凌乱的净值曲线。
对理财产品投资者来说,估值曲线波动加大,收益率波动也将加大。而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通常风险承受能力较低,未来投资决策面临更大难题。对银行理财行业而言,投资者教育和宣传工作也成为挑战,理财规模不增反降的可能性不能排除。此外,银行理财的投研能力、市场化程度、人员配置也面临更大考验。
华泰证券张继强团队表示,应谨防部分产品净值剧烈波动。由于债市收益率下行,目前摊余成本法计价的产品中,永续债等都存在明显的浮盈,如果短期收益率未大幅上行,10月底整改很可能会造成产品净值大幅抬升,会不会引发净值套利值得业界关注。
据悉,当前已有大行理财公司内部人士,对这个潜在情况进行了极其有责任感的思考。“我们作为从业者,需要给到投资者足够的风险提示和用户陪伴。要提醒他们不要看到非常高的‘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就冲进场买买买。当期收益释放完,11月1日往后的收益就很难很高了。银行理财的净值表现真的会波动加剧,而且真的已经不是刚兑了。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该人士呼吁。
而后续还有多大规模的理财产品待整改?张继强团队表示,从微观调研的情况看,某些股份制银行和国有大行的摊余成本法产品占比较高,比例在15%至20%之间。据估算,通过摊余成本法估值的产品(不包括现金管理理财产品)在4万亿元左右。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工作已经取得显著成果。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度报告(2021年上半年)数据,截至今年6月底,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0.39万亿元,占比79.03%,较今年年初增加11.75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增加23.90个百分点。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 鸿蒙概念龙头大涨超9倍,北交所与新能源板块引领A股强势行情
- 京东金融回应“挤兑”传闻:称相关言论完全失实,资金安全受监管保护
- 光刻机巨头阿斯麦业绩爆雷,股价遭重创拖累全球股市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