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 短期事件导致股价波动解读:华自科技解除了对宁德时代的大额订单的消息引发了对整个行业以及相关上下游的股票股价的影响。这个订单合同总价值不到5亿人民币,它对于宁德时代的影响非常小,想要做替代供应的企业还是比较多的。
2. 新能源汽车的售价居高不下,产业链目前是否估值过高?较高的价格是因为供不应求。需求端看,新能源汽车行业非常景气,销量加速;产品差异化优势突出,下游的发展路径由过去的补贴驱动逐渐转为了产品驱动,下游需求旺盛。因此从下游需求端来看,估值不偏高。
3. 政策端来看,认为政策上会大力支持。新能源给了中国汽车工业“弯道超车”欧美的机会,发展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从能源供给角度看新能源汽车未来和自动驾驶的相互影响应该比传统燃油车更深一些,走在时代前列。能源环保角度看,新能源车有助于推进国家的新能源化,减少对石油的依赖,达到“能源安全”。新能源车降低碳排放,是全球范围需要各个国家共同合作的领域。
4. 新能源车行业的价值在于各个条线都配合,无论是需求端、产品端来看,大众的需求来看,大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认可程度来看,还是上游的技术、产能、规模或者是更大的角度看政策的支持、宏观环境,甚至是全球的政治生态,都会发现这个行业是非常万众追捧的行业,所以是非常值得长期持有的行业。长期前景来看,到2050年、2060年碳中和之前,新能源都应该是一个非常顺畅的路径,但具体公司不确定性较大,短期可能有浮盈落地的需求。建议布局全行业,建议投资者关注新能源车ETF(159806)。
正文:
徐成城:我是新能源车ETF(159806)及其联接基金基金经理徐成城,今天新能源汽车板块实际上是有一定的调整,调整的原因表面上也看到了一个关于华自科技解除了对宁德时代的大额订单的消息,所以引发了对整个行业以及相关上下游的股票的股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们先说一下关于这个订单,合同总价值是5亿人民币不到,它对于宁德时代的影响是非常小的,宁德时代在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链的体量是比较大的,5亿元左右的订单金额是不足以对它的采购及相关的业务有太多的影响,想要做替代供应的企业还是比较多的。
为什么这样一个小事件却引起了股价的波动呢?我们主要的解读还是在另外一块,在之前也有相关的政府机构说新能源整个产业中,动力电池或者是一些新能源相关的零部件价格比较贵,导致新能源汽车的售价居高不下,所以消费者要承担一些比较高的成本。以此就引出了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目前是不是有一些估值过高的怀疑。
其实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也挺有意思的,原因在于新能源汽车的行业是非常景气的,而且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是在加速的状态,8月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大概是30万辆,同比、环比都有所增加,而且新能源纯电乘用车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20%以上。如果按照8月份的数据来看,今年全年比较乐观的估计,应该是能够达到250-300万辆的销售目标,这对于年初新能源汽车220万辆、250万辆的预期还是有一个明显的超预期增长。这一块就说明了新能源汽车下游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导致新能源汽车的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就很明显了,是由于需求比较旺盛,同时供给没有得到太好的保障。
供给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上游的资源链,包括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原来的涨价,像碳酸锂、六氟磷酸锂或者是氢氧化锂这些价格的上涨,以及传导到动力电池行业,动力电池正极和电解液价格的提升,再到新能源汽车本身又有一个缺芯的问题,事实上整个行业的供给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需求很旺盛,供给又受到影响,根本市场原则就应该涨价。如果按照现在的说法来看,其实整车厂的利润并不高,毛利可能有10%左右,但是净利润只有4%、5%左右的水平。因此你要说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获得一个暴利,这是一个不太合逻辑的事情,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需求旺盛所导致的价格快速上升,供给是没有办法快速提升的。
新能源汽车之所以在下游受到这么多的欢迎,很明显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上,现在已经由过去的补贴驱动逐渐转为了产品驱动,新能源汽车从产业上来看,制造出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它的质量越来越好,同时性能越来越高,而且它越来越能够符合目前消费者的需求,当然需求有比较特殊的,在一线城市新能源汽车可以上绿牌,很多没有办法通过摇号或者是竞拍方式获得燃油车牌照的刚需家庭或者是个人就会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当然一线城市的销量高是有它的道理在里面。
同时,从今年前八个月的数据来看,我们在二三线城市看到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也在快速提升,而且速度还很快。这就说明了在不限牌的二三线城市,新能源汽车目前的产品力也能够打动很多消费者。其实不限牌,大家在二三线城市买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油车是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愿意买新能源汽车呢?那就是新能源汽车的性能确实能够达到大家的要求,很多购买者并不是说传统燃油车不好,而是说新能源汽车很多特性能够更加符合现在的一些年轻消费者的需求。
比如新能源汽车的加速性能比较好,安静性能比较好,在行驶过程中的驾车体验比传统燃油车更好一些,另外一个是它的维护保养比较方便,使用成本也比较低,前提是可以装充电桩的情况下。当然在二三线城市去有一个固定车位相对一线城市会容易一些,这也使得新能源汽车在二三线城市比传统燃油车会有更大的优势。
除此之外,现在很多新能源汽车其实是在传统燃油车走差异化的方案,比如今年8月份的数据,卖得最好的新能源汽车还是五菱宏光miniEV,这款车的售价是3万块钱左右,高配版也就5万块钱。这样一款车能够满足很多家庭的短途旅行,而且关键是正经的,有合作证的,有路权的一辆汽车。它的使用场景更多的是替代了在很多地方的电瓶车,或者是一些残疾人助力车,电动三轮车的状态,而且它和十几万以上的大车型没法比,但是安全性要比电瓶车好很多。
因此新能源车一方面有产品的差异化,使得大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增加了。另一方面,它的性能也是有提升的,3万块钱的价格使它的续航也达到了接近200公里的水平,是相当不错的,200公里的续航在二三线城市和城市之间的交通也是比较方便的状态。新能源汽车最近几年的进步是很快的,一方面是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提升了,当然这只是一个结果,核心的角度是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得到了提升,不管是三元还是磷酸铁锂都是通过各种方式在提升自己的能量密度,包括三元533、522到622、811、911,它的进化都是朝着能量密度越来越高的方向去发展。
磷酸铁锂电池也是一样的,在过去几年经历了不断的性能水平的提升,本身磷酸铁锂的成本就比较便宜,包括采用新的封装方式,舍弃了过去的通过模组封装的方式,比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当然刀片也有长的刀片、短的刀片,长刀片应该是用在像比亚迪汉这样的高端车型上面,短的刀片长度会短一点,主要是用在一些其他的低端车型,这一块就说明它通过不同的封装方式,由过去的折叠叠片变成现在的卷绕方式,可以使得电池在同样体积、同样重量的情况下,能量密度再度得到一些提升。这些技术再叠加电池热管理,以及整车设计上的一些减重轻量化的措施,都使得我们现在看到新能源汽车在续航的表现上越来越好。
回到前面讨论的话题,新能源汽车在产品上面跟很多燃油车相比形成一个差异化,比如5万块钱可以买到什么样的传统燃油车?实际上这个性能肯定是不好的。但是5万块钱的新能源汽车性能却比燃油车好很多,而且它的使用成本还比较低,这就使得我们看新能源汽车的时候,由于动力电池或者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结构的不同,它使得在某些细分领域能够得到和传统燃油车不同的竞争地位。
再往上,目前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也是覆盖在低端的5万块钱到高端的40万、50万都有。从目前来看,主流的新能源车型还是在10万到20万之内,这个也是新能源汽车销量很激烈的战场,在20万到30万的区间之内,8月份的数据,卖的比较好的车型,包括比亚迪汉,Model3和Model Y加起来的销量可以达到3万辆的水平。比亚迪汉也是在20万能够走量的一个高端品牌。除此之外,还有造车新势力,在这一块也是差不多每个月有将近5000到8000辆的销售,理想、蔚来、小鹏也都是价格始终在20万到30万的区间范围上。
同时,新能源现在国内的这些企业,其实造车新势力的崛起使得整个产业的发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过去常说造车是有门槛的,这是对普通燃油车来说。对于目前的新能源汽车来说,其实有几个好处,首先就是新能源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国内的很多企业都开始说要造车。过去我们并没有看到很多相关的公司能够跳出来说造燃油车,比亚迪一开始做电池,做燃油车,当然它的燃油车做得好不好大家也可以看得比较清楚。但是切换到新能源的时候,我们发现很多之前没有造过车的企业跳出来说要造新能源汽车。这就说明新能源汽车在设计制造和供应链管理上面跟传统燃油车是有很大的差距。
为什么传统燃油车的发展已经是上百年了,因为欧洲、美国的汽车工业发展都是差不多十九世纪已经开始了,到现在确实有百年以上的时间。在燃油车这一块,整个产业链的格局一直都是相对比较稳定的,同时由于这些产业链相关的企业相互嵌套,而且有很多业务往来,使得这个行业的壁垒相对比其他行业更深一些。
像之前欧洲的三大车场,德国三大车场在做新能源转型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大众汽车有接近40%供应商都会由于它的转型而被剔除供应链,这个对于相关的企业伤害其实是很大的。为什么?因为这些企业都是跟你一起成长的,跟这些大厂合作四五十年以上的时间,比如给你的发动机或者是变速箱,汽车关键零部件设备做供应商,突然之间变成新能源了,除了汽车内饰或者是整车结构相关的部件以外,整个动力系统的传动系统都和过去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很多过去靠专利技术壁垒的商业模式,到了新能源时代就不是那么好用了。
这一点其实有利也有弊,对于欧洲或者是美国这些企业来说肯定是不太好的,因为把它们的传统商业模式打破了,它们要被迫做新的竞争。但是对于中国大陆市场来说,其实是一件好事,为什么说过去国内这么多企业发展这么多年,在产生燃油车方面一直没有追上西方国家的步伐?其实很大原因就是技术壁垒和规模化效应,成本方面、产业管理方面存在了很大的差异,有些很关键性的技术,你可能是很难在短期之内绕过去,一些核心的专利在未来很多年都会在头上被迫要花很多的成本去买生产汽车,绕过去重新开发的成本也非常高。
当新能源时代到来的时候,大家突然发现新能源是一片没有人做过的市场,不管是销售市场还是目前的技术革新,从这个角度来看,就拥有了很多重新创新发展的机会,目前在新能源相关的关键方面,中国企业其实每年进行的专利申报在全球都是非常高的,有一些关键领域的专利申请甚至是达到一万左右,这就说明在新能源时代我们比较好的把握了新能源技术。我们以前说汽车工业弯道超车,传统汽车工业想要弯道超车比较难,但是新能源时代不能说自己弯道超车已经成功,至少在弯道超车方面已经能追上了,这一点新能源也是给了中国汽车工业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景,这也是我们非常重视新能源发展的原因。
回到8月份的销售数据,一些传统车企确实在新能源时代相对于互联网思维比较重的一些造车新势力来说,不太容易跟上它们的步伐,很多在传统燃油车非常知名的品牌和合资企业,它们推出一些新能源车型在销量上并不占很大的优势,比较典型的就是像大众的ID6、ID4,从车的本身来说其实不算差,至少售价以及定位都是和Model3差不多的状态。但是一方面是它的软件上的劣势,软件更新起来是没有像特斯拉这么快速的做补贴升级那么便利,很多时候虽然说是实时在线更新,但是基本上大众的新能源车主还是要到4S店做更新。
另外是在品牌方面其实也没有占据太多的优势,一方面大家是喜新厌旧,另一方面是一个固有思维,大家觉得你在传统燃油车做得很好,也并不意味着你在新能源领域也能做得很好。虽然对于这些制造商来说,对于一个驾乘者而言,可能更多的是这个车内部的驾驶体验,或者是内饰感觉,以及动力系统等等,但是大家对于新能源时代是更加关注一些跟新能源相关的车辆的加速性能,或者是它的动力系统,还有一点很重要,是它的智能化程度,这一点才是大家区别新能源汽车和传统汽车的一个很重要的点。
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它的发展智能化程度是不断做提升的,从目前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可以看到,其实智能化比较高的车型在20万到30万的区间都是有比较好的销量,包括造车新势力。造车新势力能够在20万到30万的区间站稳脚跟,甚至每个月能够达到4000到5000以上的销量,在这个价位上不能说性能跟传统燃油车型相比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在智能化程度上一定是不差的。过去的消费者觉得智能化没有太多的作用,开车就是要靠司机的技术,但是在新一代的年轻消费者来说,智能化能够解决很多的问题,比如驾乘的时候能够给驾驶者更好的行驶体验,能够更好地让驾驶者得到放松,同时还能够提高它的安全性,智能驾驶肯定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智能驾驶比较主流的还是L2,就是最多把脚和手稍微放松一下,但是我的眼睛还是要去看着路面,我个人比较喜欢这样一个阶段,L1级的智能驾驶就是解放你的双脚,自适应巡航跟上前面的车。L2就是解放你的手,在一些变道或者是维持目前的路径行驶方面能够把你的双手暂时脱离方向盘,但是还是要做接管的准备。但是L3级的时候,某种程度上是替代你的眼睛,对于周边的环境做很好的感应,能够在驾驶的时候注意周围车辆的变化,及时的做变道或者是回避动作,同时按照一定的方向进行自动行驶。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还是不能放松,大脑还不能休息。
什么时候不需要大脑了呢?L4和L5的时候,这个位置上不一定需要坐人了。大家设想这个画面的时候,发现真的到L5的路径还是非常遥远的。一辆车无人驾驶是电脑完全掌控,如果出现交通事故是车辆所有者的责任,还是制造商的责任,或者是设定驾驶路径的驾驶者,甚至是坐在后排的乘客责任呢?从这个角度而言,目前如果要做L4到L5的智能驾驶还能很长的路径要走,包括在技术层面、社会层面、道德法律层面,从短期而言不现实。
但是L2或者是比较接近于L3的L2.9的状态,短期一两年之内是能够快速得到应用的。原因在于目前的技术,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在多种传感器,包括视觉识别和软件应用上面可以达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平,很多做自动驾驶或者是相关的软硬件开发的企业,实际上都能够拿出很好的解决方案,达到接近L3的水平,在技术上未来的车辆搭载L2.9,甚至是L3级的自动驾驶系统,肯定是一个不奇怪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就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
传统燃油车一直在自动驾驶方面是有所进步的,但是它有一个核心的问题,传统燃油车的动力结构是为了车辆的行驶,为了给车辆提供动力的,也就是说它的驱动方式是把热量转化为燃油,还有能量的燃油系统转化为动力,而不是转化为电。转化为动力,车辆行驶、驾驶主要是驱动力,但是作为智能驾驶而言,其实需要的是大量的电力工程。因为我们很多的智能驾驶不仅有各种雷达,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各种摄像头,除此之外还有智能驾驶芯片和计算能力,它是用双核的,单核的是72TOPS,双核的是144TOPS,如果满功率运作的话,它的TOPS非常高,如果有特斯拉的驾驶者在听这个直播的话,可能会意识到,如果你打开自动驾驶,车辆续航其实是降低的。
传统燃油车最大的问题就是车辆的车载电频没有办法给能耗这么大的计算系统各种传感设备供应电力的,但是新能源汽车或者动力电力汽车不一样,本身它就是把电力存储电池里面,需要的时候供应起来,额外的电力也可以供给给车辆的计算平台和设备平台,这样就使得整个新能源汽车更加能够符合汽车未来智能化的发展路径,我们能够提供更多的能源给汽车的自动驾驶设备。从这个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未来和自动驾驶的相互影响应该是比传统燃油车更深一些。
在20万以上的车型方面,很大程度上车辆的售价和自动驾驶是同比提升的,未来肯定是有一些比较高端的车型首先应用更高级的,接近L3级别自动驾驶,低端车型也会逐渐去有一个覆盖提升的过程。当然我们说L1级的,很多平民化的10万块的车型已经搭载了自动巡航的功能。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整个汽车的发展还是蛮有意思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确实是走在了时代的方向上。
另外一个是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到明后年就要退的差不多了,当然政策肯定是在的,但是跟新能源汽车相比已经不重要了。原因在于,我们现在看地方补贴或者是国补将近有1.5万到2万块钱的水平,对于低端车型来看还是比较重要的,但是如果看一些销售的主力,20万以上的车型其实没有那么重要了,大家更多的还是看车辆怎么样,第二是能不能买到这辆车。因为现在新能源汽车有一个汽车缺芯和供给不足的问题,缺芯的表象对于汽车整体销量不足产生了一个误判,在2020年之前,很多产业链里面对于汽车的销量并没有太多的过高预期,因为在那个时候,首先是各国的新能源汽车政策不明朗,虽然有一些雏形,比如欧洲碳排放政策,中国的双积分政策,但是到底怎么执行还不知道。
我们看到2019年年底到8月份,德国三大车企跟奥迪、宝马才确定新能源汽车的路线,就是以锂电池为核心的路线。要知道这个时候在其他很多国家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包括中国在内已经过了很多年了,所以欧洲的步伐是比较慢的,美国也好不到哪去。美国作为一个汽车大国,每年汽车销量千万辆以上的级别,新能源汽车的占比可能是30万辆、60万辆的水平,今年可能会高一点,跟去年同比是100%以上的增长,但是总体基数还是比较低的。
虽然这些国家在新能源汽车的企业方面和品牌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它们对于产业链的布局就没有那么好。这就提到了前面说的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另外一个优势,整个产业链的布局其实是非常好的,这一点也是得益于产业政策,在美国发展的早期更多的是注重把新能源汽车作为一个技术做预研,更多的是投资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初创企业。在2010年左右,美国政府就投资18家到20家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其中有一家就叫特斯拉,最终我们看到的结果是特斯拉10年之后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企业,它的市值已经远超美国福特通用,也比全球前市值最大的汽车制造企业丰田大好几倍。从这个角度来看,投资是成功的。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政府并没有意识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重要性,更关注的是新能源汽车的制造技术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讲,国家一开始的补贴就是集中产业链制造,通过新能源汽车销量提升了,但是我要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尽管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早期,包括在2017年之前,由于补贴比较重,所以产生了很多新能源汽车车型就是为了补贴而存在的,很多企业也报道出一些骗补的状况,车本身不值钱,但是由于补贴就赚钱了,不可否认,这是一个事实。
它的发展了路径使得我们培育出了很多中游和上游的企业,新能源汽车在一些核心领域,像动力电池、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以及三电系统,汽车热管理系统,以及汽车整车轻量化、结构件领域,上游的资源类,包括一些动力电池相关的重要核心原料,氢氧化锂、碳酸锂是做正极三元和磷酸铁锂前驱体的重要原料。同时还有我国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包括磷酸铁这一块的布局,使得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尤其是动力电池方面产业链布局非常完整。
我们如果做一个拆解来看,基本上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的产能达到了全球产能的一半以上,因为在国内布局的产能也包括了松下、LG在中国设立的一些制造厂,包括负极的产能已经达到了全球产能的七成以上,这其实是很可怕的。未来我们如果要发展以动力电池为核心的新能源产能全球的发展,也基本绕不开中国。这个行业就是这样的,当一个企业的技术不存在太大的更替迭代情况下,你的规模就是决定了成本,规模越大,成本是越低的,由于中国的体量和供应链的完善,以及相关产业链的成熟,更加由于很多制造设备的国产化率很高,使得我们的制造成本就是最低的,在商业完全竞争的环境下,成本低肯定会获得更高的制造业优势。
美国现在觉得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国占比太大不太高兴,但是没有办法,至少在动力电池这一块,美国确实是没有办法跟中国做抗衡,因为他们在动力电池这一块的布局实在是比较晚,现在美国想要在全国争夺一些锂矿的所有权都发现很困难,原因在于在此前十年都没有太多的布局,更不要说下游的产业,在美国的生产成本都没有办法跟中国竞争,成本太高了。中国企业在新能源的发展确实是走了一个路,而且能够做的很好。
从技术层面来说,当我们跟海外的一线厂商,松下、LG相比可能还有那么一点的差距,但是这个差距很小,相比传统燃油车来说这个差距是微乎其微了,其实核心领域,新一代的电池海外也就比中国能早出来半年到一年,对于一个产能投放需要两到三年周期的行业,或者是一些细分行业来说其实差距并没有那么大。新能源行业确实是能够使得我们汽车工业实现一个弯道超车。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对于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性,我国其实能源一直比较缺乏,为什么今年除了新能源之外还有能源相关的行业都表现非常好?跟能源相关不仅是能源生产端,也包括了能源的使用端,本人也管理着一些其他类型的能源相关的基金,比如钢铁ETF、煤炭ETF、光伏ETF,有色ETF。其实大家会看到一个问题,只要跟能源搭上勾,今年的业绩表现都非常不错。为什么?
主要是由于能源结构的变迁所引起的,中国的能源其实并不是那么丰富,国内很多资源,除了煤炭能够自给之外,石油、天然气,一些很重要的能源金属都要靠海外,我国确实没有这方面的储备,不是说地里能够冒出来的。经常有机构,发改委说我要控价格,然后发现控不住,为什么?这个都不是你来掌控的。这也是很有趣的一点,我们看到现在能源面临一个转变,因为我国的能耗越来越高,但是同时还要做碳达峰和碳中和,这意味着我国未来无序化的去发展排放污染比较重的一些能源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就要用新能源的方式来解决。
新能源的发展,我们能够想到的解决方案无外乎是光伏、风电、水电这一块,还有核电。我们比较一下就可以发现,无论是哪一个,你的能源产能的投放显然是比不上能源需求的增长速度。因为我们现在毕竟是人口越来越多,同时每个人需要的能耗也是越来越多的,谁不想多用一点能源,因为大家的收入都在提升的。夏天我想开空调,冬天我想取暖。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几年确实面临非常大的困境,尤其在今年,中国由于制造业的繁荣,当然也是因为海外出口比较好,三架马车,基建、消费和出口是比较有效的拉动国内经济的引擎,所以今年由于出口相关的制造业非常好,使得它们对于电力的消耗非常大,以至于我们现在对于火电的能耗消耗占比比去年还要高,去年全年火电站我国能源是67%左右,今年已经提升到70%左右,最高的时候甚至达到74%。这个比例非常高,因为我们今年缺电,制造业太好了,订单拿到手软,背后就是能源的需求量大幅提升。
但是我们新能源跟得上吗?不管是光伏的装机量还是风电、水电的装机量,其实都还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尽管光伏涨的很好,这可能是对未来缺口的一个预期,但是短期而言,供给是跟不上的。站在这个角度上来看,中国一直都很缺少能源,在这样一个缺少能源的时代,一个是它的生产方,不管是通过新能源的生产方式还是传统能源的生产方式,这个价值都在提升。同时,能源的使用者所要承担的成本其实也提升,下游跟能源消耗相关的钢铁、电解铝以及相关的制造业,其实它的成本都在提升,那就要看哪一些行业能够转嫁,哪一些行业不能转嫁。这个稍微扯的有点远,但是大家可以从中梳理到为什么今年的周期行业确实表现比较好的,而且跟新能源一起涨。
由于中国的能源结构不太好,因为我们以火电为主,将来如果要进行碳达峰、碳中和的时候,肯定要降低火电的占比,这个时候对于我国的能源提出了一个很大的挑战。同时,交通出行方面大概占了二氧化碳排放的接近40%,各种交通出行工具,包括飞机、火车,以及轮船和汽车,燃烧燃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这一块如果在未来能够大规模的采用新能源化的话,不管是用电力也好,锂电池也好,还是通过燃料电池,只要是能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这些都会使得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得到明显的下降,因此在推进国家的新能源化。
还有一个很重要,对于我国能源安全来说,由于我国非常依赖海外进口的石油和天然气,而且这些石油和天然气,大家没有意识到石油是非常重要的工业资源,把它用于燃料是非常浪费的一件事。比如石油塑料,还有一些很重要的工业原料,如果仅仅只是把它作为汽油、柴油烧了的话,其实是一个损失很大的事情。
未来如果我们能够降低对石油的依赖,那你必然要提升对于新能源的渗透率,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占比,因为新能源汽车不用烧油的。国内目前的电力主要是靠火电在供应,只要未来我国在新能源,包括光伏、风电、水电、核电方面有一个大的供给产生,它们能够替代火电的话,新能源汽车用的能源就相对比较清洁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使是未来发生一些政治或者是经济上的摩擦,或者是一些意外状况导致我国对海外的石油暂时出现供给不足的情况,国内起码有新能源汽车开车,还是有电就可以开的,不像油价涨了就开不起车了。
总体来说,对于能源的安全来说,发展新能源也是一个重要的路径,事实上现在已经得到了一些甜头,对于石油的需求确实是在降低。
新能源发展还有一点很重要,新能源发展确实能够为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家可以暂时没有体感,因为碳排放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远期问题,很多欧洲的学者提出了地平线的问题,你能看到在很远的地方轮船露出了它的桅杆,但是离它开到你面前可能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可能还要一整天才能开过来。气候变迁也是一样,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迹象,比如今年冬天特别冷,夏天特别热,有很多的洪涝灾害,也有很多的雨水台风,它对于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肯定是越来越大的。
但是它是短期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减少二氧化碳,从远期可以缓解这个问题,但是我们现在做的事情仅仅是稍微把这个龙头关小一点。如果你想把游泳池里的水排干的话,你需要第一是关掉水龙头,第二是打开下面的排水口盖子,这两点现在都很难完全做到,只是稍微关小一点而已。因此,即使是我们的未来,像中国、欧洲国家承诺2050、2060年碳中和了,可是能不能解决气候问题呢?不一定,可能需要好几百年的时间才能真的使地球大气层恢复成过去的状况。这种情况是这一代人有点吃亏不讨好的问题,我现在是吃亏了,但是讨好的确实子孙后代,几百年之后的人,这就使得环保和减碳的政策想要推行起来是有很大的困难。
我们如果从自身的角度来看,很多减碳措施确实给大家的交通出行或者是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凭什么西方国家享受那么便宜的能源价格,到我们这一代突然发现能源价格提升了?原油价格也好,钢铁制品也好,还是所谓的工业金属价格都在涨,为什么过去一辆汽车牌照随便登记就可以得到,现在就要通过摇号,上海还需要竞拍,10万块钱只能获得一个摇号权。这种状况想一想也是不合理,但是它确实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有很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我们觉得全球做一个环保计划的推进还是很重要的事情,更何况我国现在跟西方国家有很多在政治经济上的摩擦,从我们自身的角度来看,我们是把自己作为一个受害者,但是还是要跟人家做一个合作,在气候变化领域跟西方国家加强合作是为数不多能够形成共同意见的话题。
未来很多领域,包括军事、科技、半导体、通信领域可能都会跟西方国家不断地做竞争或者是相互搏杀,但是在新能源领域,大概率还是应该做一个相互合作。美国现在最多是说对于中国的光伏面板征收高额税,也不敢对中国的动力电池和其他汽车领域进行大的制裁,原因很简单,这是相互互利互惠的事情,也引进了很多海外的车企,包括特斯拉、大众或者是一些日本的,在国内也是有很多的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像特斯拉每个月卖2到3万的新能源汽车,还是一家美国企业,这是两国合作的一个典范。从这个角度而言,其实在这个方面未来的合作空间是很大的。
我觉得新能源的发展未来的不确定性是非常小的,从长期前景来看,到2050年、2060年碳中和之前,新能源都应该是一个非常顺畅的路径。但是它不一定是按照大家所设想的当前环境去做未来预期的推演,比如我现在觉得有些龙头企业就是应该是未来十年的行业发展的老大,这个有很大的可能性,但是它不一定能够成真,因为整个行业的技术变迁和商业变迁都有很大的变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给它的估值也有很大的变化。
我们说新能源是一个非常大的行业,但是最终看一个公司的股价表现,有投资者咬定就要买这个公司,因为他有很多理由,未来预期怎么好,但是未来它是不是最大的受益者?不一定,所以投资者在投资的时候,我个人觉得还是应该在整个产业链上做一个布局,能够分散投资,看好这个行业,那么应该买的是整个行业,而不是这个行业里个别的一两家公司。因此通过指数的方式去投资相关的新能源行业,其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国泰159806,国泰中证新能源汽车ETF,它的收益去年也是涨的最高的新能源相关的指数基金。
中证新能源汽车指数是集中配置于相关的上游和中游的企业,下游的不多,也比较符合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现状。大家可能说为什么下游不配呢?下游主要是以整车制造厂为主,在国内目前的环境之中,它目前并不算太受益,原因很简单,首先这些企业大部分都是传统车企,因为造车新势力,全球市值最大的特斯拉也好,都不在中国上市。另外,这些车企当前阶段是承担了很多研发成本、销售成本,因为要做新能源转型,同时它有制造成本的上升,毕竟我们今年看到的所有钢、铝、铜,相关的芯片都在涨价。另外一端,它的销售还受到了一些造车新势力和进口合资企业的打压,所以整体来看目前还处于一个红海竞争的阶段。
这一点一定会得到一个改变,因为从整个行业发展最终的结果来看,这些下游的制造企业如果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自己的地位,能够使得竞争格局得到一个改善,比如中国如果出一家像特斯拉一样的车企,它对于上游非常有话语权,这个时候下游的品牌优势就要得到很好的体现,因为品牌会有溢价。打个比方,我买特斯拉不买大众,原因就在于特斯拉在新能源方面品牌溢价比大众高,品牌溢价是没法衡量的,但是在企业进行股权变更的时候可以从财务报表和商誉两项看出来,但是大部分情况是没有办法预测的。特斯拉品牌价值很高?为什么给它很高?它的自动驾驶很值钱吗?它的汽车制造很值钱吗?其实单独拆出来看都不是那么值钱,但是作为特斯拉就是很值钱。
我们国内的企业也会在未来几年经过激烈的竞争,最终会有一两家的胜利者,最后跟特斯拉去相提并论。当然不是现在,现在大家还是在做激烈的搏杀,至于最后的胜利者是谁?不知道,可能是传统车企,可能是合资车企,也可能是造车新势力,最终谁能够在中国的汽车发展提升很快的市场中获得最终的胜利,其实现在还不好说。
但是未来几年随着快速的竞争,结果是有可能看到的,因此投资汽车下游的时机不是在现在,现在中游和上游还是很受益的,原因在于下游在扩产,中游也在扩产,上游首先受益。第二,现在产生价值最多的中枢还是在新能源汽车的中游,包括动力电池,汽车的热管理以及相关的重要零部件汽车,现在还掌握着很大的话语权,下游车企想要转型新能源就不得不在这些零部件厂商采购关键的设备,因为它此前没有布局,所以中游企业和上游企业确实是当前时点整个行业最为受益的一块。在投资的时候,我个人建议可以关注中证新能源指数,国泰159806,新能源汽车ETF,比较集中于投资新能源汽车的中游和上游。
尽管这一段时间新能源汽车调整,不管什么原因,我觉得华自科技一个5亿元订单就对这个行业产生这么大的威力有点过了,但是整体而言,新能源汽车今年已经过了比较大的涨幅,确实可以说很多投资者产生了很多收益。因此短期来看,确实是有浮盈落地的一个需求在的。但是如果大家看的长远一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其实是非常顺畅的路径,无论是技术还是产能和供给,或者是下游的需求以及政策的方面,甚至是全球各个国家的政治上的诉求而言,其实还有很重要的政治正确,对于全球的气候变化每个人都负有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应该是不断向好的过程,未来的新能源汽车肯定是有很好的预期,不断地通过盈利来消化估值的过程。
长期持有新能源的相关标的,我觉得会在未来产生一个非常不错的收益。除非政治环境发生一个很大的变化,因为从消费者这一端而言已经没有太多的顾虑了,原因在于现在是以产品取胜,过去说新能源靠补贴。现在不一样,补贴没有了,新能源汽车照样发展的很好,因为你新能源汽车产品力上来了,只要生产出来了,消费者肯定不愁卖,肯定是由供给来说明的,所以这个行业确实是一个值得做长期布局的行业。
当然会有投资者说现在的估值太贵,杀杀估值再配。我个人觉得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未来产生一个估值很低的时候可能就不存在了,它永远是估值不断提升,随着销量预期不断刷新,企业盈利不断上升,估值可能就会出现一个不断上涨的过程,最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能够达到汽车销量的70%到80%以上,可能没有太多的增长空间估值才会下来。但是从现在来看,可能还有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可能从10到20%,20%到30%,这样可能到未来十年来看,整个估值拔升才能到一个台阶。
从这个角度而言,我觉得投资者如果看好新能源汽车行业,任何时候都是很好的上车点,包括我个人在内,都应该是长期看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通过持有相关的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的股票或者是基金,这样才能在现在这样一个资产收益不断下降的过程中形成一个个人财富和家庭财富保值增值的路径。我觉得投资者不应该错过新能源汽车这样一个行业,它的成长性是非常高的,几乎是没有太多的周期性,如果我现在买,过一段时间价值出现问题的时候再把它卖掉,这个行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都能够很好地体现成长性,毕竟它是在不断替代传统燃油车的过程。
这个就是跟各位投资者今天想分享的内容,随便说一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状况,给大家提高一下持有新能源汽车相关基金和股票的信心。我看一下各位投资者有什么问题。大家好像没有什么问题,这也说明大家对于新能源相关的行业投资都是有自己的预期性,我觉得也挺好,毕竟这也不是一个新鲜的行业,大家都非常认可新能源行业的投资机会,没有问题就是好事。如果像其他的行业,我之前讲的相关周期行业,可能会有投资者问相关的问题,大家对这个行业可能还没有太多的信心,但是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我发现每次大家没有太多的问题,原因是大家都有很强的信心,这是一个好事。
事实上我看到一个状况,新能源发展几乎是不可阻挡的一个过程,未来如果我们在所有行业中选择一个行业能够长期持有看好的话,我一定是看好新能源汽车行业。原因很简单,各个条线都配合,无论是需求端、产品端来看,大众的需求来看,大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认可程度来看,还是上游的技术、产能、规模或者是更大的角度看政策的支持、宏观环境,甚至是全球的政治生态,都会发现这个行业是非常万众追捧的行业,得到了各个方面的支持,所以也是一个非常值得长期持有的行业。今天就分享到这里,非常感谢大家关注新能源车ETF(159806)及其联接基金,谢谢。
风险提示:
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
无论是股票ETF/LOF/分级基金,都是属于较高预期风险和预期收益的证券投资基金品种,其预期收益及预期风险水平高于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
基金资产投资于科创板和创业板股票,会面临因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提请投资者注意。
板块/基金短期涨跌幅列示仅作为文章分析观点之辅助材料,仅供参考,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保证。
文中提及个股短期业绩仅供参考,不构成股票推荐,也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预测和保证。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 鸿蒙概念龙头大涨超9倍,北交所与新能源板块引领A股强势行情
- 京东金融回应“挤兑”传闻:称相关言论完全失实,资金安全受监管保护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