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扎堆进入保险市场的热潮似乎逐渐“降温”。
近日,贝因美(002570.SZ)发布公告称,将退出参与发起设立保险公司。公告中,贝因美解释退出原因为华大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筹)拟经营的健康险业务所涉政府主管部门、事项申报审批路径发生重大变化。
贝因美退出设立保险公司事项,是近年来上市公司接连放弃设立险企的一个缩影。但与此同时,资本对保险牌照的追逐却并未减弱。
落子有悔,3年12家上市公司退出险企设立
2015年起,各路资本争相涌入保险市场,欲拿保险牌照。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2016年发起设立保险公司的上市公司数量分别超过了40家和70家。而2017年至今,上市公司申请设立保险公司的热情经历了从升温到降温的明显变化。
尤其自2019年开始,陆续有上市公司公告退出发起设立保险公司。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退出参与设立保险公司的包括物产中大、淮北矿业、二三四五、永兴特钢;2020年退出的有银江股份、灵康药业、莱美药业、拓维信息、家家悦、ST天成、海汽集团;2021年则有贝因美。涉及的保险公司牌照包括寿险、健康险和财产险等类型。
其中,筹建进展慢于预期是上市公司退出的主要原因:不同于此前原保监会对于一些不符合筹建要求的公司直接发布不予许可批复,银保监会对于一些机构的设立申请并未作出公开回复。从近几年退出设立保险公司的案例亦可看出,等待三至五年仍未有“回应”的并非少数。
在业内人士看来,获批筹建的不确定性考验着发起人的耐心,各路资本也开始重新考量入局保险业的初衷。
曲线进军保险业,资本间接持牌
随着获批筹建的不确定性凸显,上市公司设立保险公司的热情逐渐降温。与此同时,一些资本也将目光转向了间接持有保险牌照。
近日,创业板“一哥”宁德时代通过受让小康人寿(前身为中法人寿)的股份并参与后者的增资,间接拿下保险牌照。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7年,宁德时代就曾有意以2.99亿元入股中法人寿,但该项增资方案未获银保监会批准;直至4年后终于偿愿,以3倍价格成为小康人寿第二大股东。
事实上,近年来上市企业纷纷以受让保险中介牌照、收购保险公司股权等形式进入保险行业。尤其今年以来,保险公司在中保协发布变更股东和注册资本的公告已近40次,新引入的股东中不乏上市公司;长城汽车、碧桂园等上市公司更是通过收购保险经纪公司,直接拿下了保险经纪牌照。
业内人士认为,监管形势严峻让保险牌照批复一时间难以松开闸,强监管之下社会资本参股保险公司或绕道中介渠道曲线进军保险业,都不失为上策。
资本青睐保险牌照,监管再趋严
近年来,不少上市企业竞相通过直接出资设立保险公司或保险中介公司,或入股相对成熟的保险公司形式逐鹿保险业。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道,有的公司认为可以更加聚焦主业,与公司业务产业互补、效益共赢;有的公司则认为介入保险行业有利于抓住大健康等行业机遇;还有的公司直言可以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此外,保险牌照本就具有稀缺性,牌照自身的升值也能带来不少的溢价。
而保险公司股东股权管理情况对公司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据悉,一些“不合格”股东,或者资质不符,或者违规代持,对公司和行业的发展方向会产生负面影响;而一些有实力有资源且了解认可保险经营规律有战略定力的优质股东,对公司和行业长期发展则大有裨益。
今年以来,银保监会先后起草《银行保险机构关联交易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银行保险机构大股东行为监管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并出台《银行保险机构许可证管理办法》,为强化资本约束提供有效支点。
业内人士指出,如今监管部门遵循严格准入的标准筛选进入保险领域的各路资本,会将真正愿意做保险业务的资金吸引进来,有利于“保险姓保”,更有利于发挥保险业的保障根本,服务民生和经济社会。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特斯拉CEO马斯克身家暴涨,稳居全球首富宝座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