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IN是什么,怎么拼?”和国内互联网人士讨论这个电商平台,大多是一脸的好奇。但对外国人来说,它在服装界的受欢迎程度堪比中国人的“淘宝”。
SHEIN,中文名希音,它的用户遍布全球220个国家和地区,在美国它的谷歌搜索量是Zara的三倍以上,受欢迎程度仅次于亚马逊。在法国、西班牙、英国、沙特等,它是 App Store上排名第一的购物应用。今年5月,SHEIN取代亚马逊成为美国安装量最大的购物应用。
这个略微有些难拼的单词背后,是一家彻头彻尾的中国公司,总部在南京。SHEIN干的事情就是从国内市场拿货,卖给海外年轻人。
这家被业界称为“中国版Zara”的跨境电商平台,主打自营生意,比曾经火热的快时尚品牌更凶猛——几乎所有连衣裙的价格都不会超过20美元,同品类的连衣裙在Zara、H&M的价格大概是 40-50美元。极致的低价拉动巨大的流量,在油管上,各种10万+播放量的SHEIN服装评测视频随处可见;在IG上,和SHEIN标题有关的帖子就超过285万。
由于不主打国内市场,SHEIN的火爆曾经一度不被人知晓。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本市场对其的好奇几乎到了抓耳挠腮的地步。最近,有媒体报道称,SHEIN最新一轮融资估值已经超3000亿元,它正秘密筹备IPO。身后投资者包括集富亚洲、IDG资本、景林投资、红杉中国、Tiger Global、顺为资本在内的一众知名VCPE机构。
当ZARA、H&M等快时尚在国内市场节节败退,SHEIN凭什么靠着“快速大量上新”——这套看似已经被快时尚品牌们玩剩下的那套,征服美国年轻人?
红杉在面料市场找到风口
在广州外贸江湖里,有着这样一段津津乐道的故事。
2017年,红杉中国合伙人邹家佳去广州当地的中大布匹市场调研。这个占地70万平、年交易额超5000亿元的市场,是中国最大的布料市场。调研过程中,很多访谈对象提到了一家叫SHEIN的公司。他们这样形容:在中大,这是每一个人都想合作的明星公司。
尽管如此,对于当时中国大多数的投资人而言,SHEIN仍然像是一个外来客:无人问津的外贸领域、创业者长居南京,社交媒体上几乎看不到他们发声。
1984年出生的许仰天,最初是在一家外贸线上营销公司做SEO(搜索引擎优化)。SEO是一门技术活,要通过各种手段来做搜索引擎的排名,让你在搜索的过程中第一个看到品牌的词条。
许仰天后来创业,做的是跨境电商生意,网站用过很多域名,fashion(时尚)、outlets(折扣)、online shopping(在线购物)随机组合——为了刷网站在谷歌的搜索关键词排名。
他最先做的是婚纱,2008年左右,婚纱是仅次于数码产品的跨境电商品类,靠卖婚纱赚到了第一波钱后又转型做起了女装,并将网站的域名固定为Shelnside,也就是SHEIN的前身。
创立了品牌后,许仰天抓住了Facebook、Instagram的移动社交红利。很难说其中有什么技巧,就是找人到一些服装搭配网站、社交平台上找网红,免费邮寄衣服和相机。作为回报,这些网红发帖时要带上Shelnside的品牌名字,然后团队用一些技术手段,把这些网红照片刷上榜,把流量转化为销量。
“你的广告表现不好,90%是图片问题,尤其Facebook移动端基本就是那张图。”原SHEIN移动总经理裴暘此前在一场分享活动中总结说。
现在再提这一套,显得有些过时,但在十年前,这些国外的网红完全是免费在为SHEIN带货。这几乎是个没有风险的生意——许仰天直接把广州十三行服装批发市场里,商家的服装拍照挂到网站上,一旦有客户下单再去拿货、送货,甚至都不用担心货品积压。
他们比前辈们更早意识到,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的红利卖产品会越来越难做,要塑造品牌、打造自己的供应链优势。
一个现实情况是,当时愿意做100件的小单子的工厂基本没有,但是许仰天不信邪,哪怕自己给工厂补贴,也要做起来一个供应链中心。2015年,网站正式更名SHEIN,到2020年营收接近100亿美元(约合653亿人民币)。
当我们再次回顾这家公司的崛起,可以发现SHEIN的成长轨迹——第一阶段:用搜索优化技术,结合网红营销带流量;第二阶段:利用中国工厂的产能,把国内的服装行业整个搬到了国外,大量上新极致低价货品。
每天上新千余款,价格几十元
快、便宜、款式多,曾经是快时尚品牌们的致胜法则。ZARA创造了从设计、打样到上架最快14天的纪录。这套上新推动持续购买的模式,如今也是中国卖家最常见的玩法——从过去的韩都衣舍、拉夏贝尔,到如今各个淘宝中小商家。
SHEIN背后,有数百家中国工厂随时待命,将打样到生产的流程压缩到7天。1个月的上新数量,就抵得上ZARA全年的上新数。一件运动衫4美元左右。
一位为SHEIN供货的工厂负责人告诉「电商在线」,SHEIN对供应商的要求非常严格,有一套详细的标准,利润却并不高。“但是因为SHEIN不愁订单,不用担心滞销,回款快,所以很多工厂还是愿意接。”
今年1月,SHEIN公布了一份供应商招募计划。在其官方微信账号“SHEIN云工厂”上,SHEIN详细说明了两种供应商的招募要求。
对于没有设计能力的供应商,SHEIN自己完成设计和制作第一件样衣,然后由供应商包工包料完成生产。对供应商的要求是能在7-11天内交货,并具备承接100-500件小规模订单的快反能力。而对于具备设计能力的供应商,SHEIN则要求其在10-15天内完成从设计、制版、生产、交货的所有工作,并具备1-500件的小单快返的生产能力。
两者有着不同的界限。前者主要负责生产欧美女装、中东女装、主题女装、男装、童装等,后者则负责瑜伽服、泳衣、欧美女装、童装、轻商务男装(衬衫、POLO衫、西裤)、家居服、中东礼服、钩织、毛衣、牛仔等。
这套玩法和现在很流行的卖工厂货相似,SHEIN的自营生意,从设计、生产到销售的链条掌握在自己手里,它承担了销货的风险,但同时抓住了流量和话语权。
“它是很粗暴的一套方式,对工厂的考核也是偏产能方向。你能不能快速大批量地出货。不能,那就不行。”供应商直白地表示。SHEIN对供应商的考核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急采发货及时率、备货发货及时率、次品率、上新成功率。
以独立站方式把用户抓自己手里,考验前端用户获取和后端供应链能力。SHEIN过去几年在做的事,从下游单纯卖货的销售环节延伸到上游设计、生产环节,再到中游的仓储、物流,都是让自己的护城河深一点。
SHEIN官网信息则显示,SHEIN目前拥有中国、印度、美国东西海岸等地的六个物流中心,以及洛杉矶、列日、马尼拉、迪拜、孟买、义乌及南京七个客管中心。
撕掉低价标签
在评价电商平台“多快好省”的四个维度中,SHEIN把快和省发挥到了极致。好的价格可以打出强竞争力,但是,势必也会牺牲掉商品的部分质量或设计。一直以来,围绕在SHEIN身旁的质疑并不少。比如,因为大量使用化纤和尼龙布料,曾被《每日电讯报》等多家媒体指责可能出现环保问题。
以及,依然是那个老话题:那些批量被“设计”出来的款式到底算不算抄袭?
在时尚圈江湖,LV、Gucci和Prada等品牌站在塔尖。一年两季大秀几乎决定了2周之后ZARA货架上会挂着怎样的衣服,也影响着下一季杭州四季青、广州十三行这些批发市场的流行卖点。ZARA每年会派出大量设计师穿梭各大时装周,以便第一时间“设计”出同款,也会准备高额律师费应对品牌的侵权诉讼。
SHEIN也同样。有媒体报道,到2016年,SHEIN的设计团队已经超过800人。这些设计师可以根据SHEIN自研的“追踪系统”抓取各个服装网站的图片,参考不同国家的热门搜索和趋势,然后预测未来可能会流行的颜色、面料和风格,将元素组合设计出新的衣服款式。
但必须承认的是,当年轻人们越来越彰显个性,他们正在逐渐抛弃涉嫌抄袭、仿制的设计,寻找新的漂亮衣服。以大量设计师品牌聚集的iFashion为例,上面的3万卖家,每个月要推出60万件新品,它们争夺的都是同一个客户群体——热爱时尚、重视设计的酷小孩们。
SHEIN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今年推出了设计师孵化器 SHEIN X。SHEIN X 的设计师只需要负责创作,制造、营销和销售交给SHEIN完成。设计师可以分享利润,并保留自己的版权。今年4月,SHEIN已经开始每月推出新的设计师联名服装。在SHEIN的官网也可以看到SHEIN X被放在“新进货品”之后的第二个板块,十分醒目。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SHEIN的崛起轨迹很像拼多多——用便宜的工厂货来打开一个基本客群,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让人熟悉:低价在最大限度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后,又该如何走入更广阔的市场。当拼多多拼命上行时,SHEIN也不希望被贴上只卖低价产品的标签。
去年6月,SHEIN首次推出了高端品牌MOTF,从今年4月公布的招商条件来看,对供应商的要求的确在放宽——出货周期拉长到15-20天。价格上,5-75美元并不算贵,官网对MOTF的介绍也是“顾客无需支付高价位,就能享受到高端服饰”,走的依然是大牌平替的路线。
快和省可以为SHEIN短期内做到行业TOP,但如何做成长久生意,吸引更多的客户进入到自己的生意体系里,这是SHEIN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来源:猎云网)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特斯拉CEO马斯克身家暴涨,稳居全球首富宝座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